1、民间戏曲-固义傩戏
武安市冶陶镇固义村大型傩戏《捉黄鬼》一向被认为是研究戏剧发展的“活化石”,曾一度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1998年经国家文化部批准,中国傩戏研究会联合中国戏剧家协会等10个单位,在武安召开了’98亚洲民间戏剧民俗艺术观摩与学术研讨会, 2006年,以固义傩戏为主要内容的武安傩戏,被国务院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固义傩戏以《捉黄鬼》为主,配合其演出的有队戏(包括面具戏)、赛戏,以及花车、旱船、龙灯、狮子舞、秧歌、武术、霸王鞭等民间艺术形式。届时,直接参加演出的有600多人,连同辅助人员,总数不下千人。整个演出期间还有迎神、祭祀虫蝻王和冰雨龙王、送神等仪式。《捉黄鬼》是一出沿街演出的哑剧,属队戏范畴。其角色有阎罗王、判官、大鬼、二鬼、跳鬼和被捉拿的对象黄鬼。黄鬼既是洪涝、虫害、疫病等灾异的人格形象,又是人间忤逆不孝、欺负弱小等邪恶势力的代表。通过对黄鬼的极刑处置和上述一系列仪式,表现了人民群众战胜自然灾异,确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世道安宁的美好愿望,同时对人们进行尊老爱幼等伦理道德教化。
固义傩戏中积淀了中国社火戏剧发生发展中的几种形态:街道哑剧形态;长(掌)竹吟诵唱词,角色只舞不唱形态;长(掌)竹吟诵唱词,角色既舞且有少量唱词形态;长(掌)竹消失,完全由角色演唱的形态。因此,它是研究中国戏剧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其中的特殊人物长(掌)竹及其所持道具,更是中国宋金杂剧的活化石。长(掌)竹手持一根2尺长、鸡蛋般粗细的竹子,上半截劈成30根细篾,用红绸子束住,利用这根竹子指挥角色上场演出。
傩戏沿袭到现在,其历史至少在3000年以上,但固义傩戏被发现、被认识却是十几年前的事。
1995年元宵节固义村演出傩戏《捉黄鬼》时,中国傩戏研究会会长曲六乙先生,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陶立璠先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办事处项目专员吉田治郎兵卫先生,韩国学者姜春爱小姐等傩文化专家和民俗文化专家学者30多人,专程前往固义村考察,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曲六乙先生兴奋地说:“固义《捉黄鬼》是我十几年来所见过的傩戏中内容最丰富、最激动人心的一次。它有深厚的历史意蕴和很高的研究价值,很值得在这里召开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
韩国的姜春爱小姐说:“固义的乡傩表演,其场面和表演背景都是其他地方的傩戏所无法比拟的。”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驻北京的官员吉田治郎兵卫先生说:“固义的傩文化不仅是固义人的骄傲,也是中国文化的骄傲。这一传统文化现象,能延续几千年流传至今,这是固义村对文化的一种贡献。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固义村的傩文化活动年代久远,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传说秦庄王十三太子,因抱打不平,不慎打死了晋国恶少“拦街虎”,被晋兵追至镇殿村时(今河北省隆尧县一带),太子见村民正在举行祭祀活动,便借了彩衣面具,混入其中,从而躲过了追兵。太子骑马回朝途中,因病落脚在雀蛾山下小南庄(今固义村),村民仰慕英雄,几经求医问药,太子不日痊愈,只是眉毛和下巴留下白痕,故称白眉三郎。此后,太子为报答村民的救命之恩,帮助村民办了许多善事,并将小南庄由洺河南岸迁至北岸,后改村名为顾义,建国后改为固义。为了纪念他,后人在村南庙里给他塑了像,并在他去世的忌日,每年的正月十五为他举行祭祀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丰富,明朝中期又增添了大型傩戏《捉黄鬼》的内容,使之更加丰富多彩,宏伟壮观。
历史上,固义村傩戏演出共有四大班社,其中刘庄户、东王户、南王户三大族均有户首,西大社由于有丁、李、马、何及其他杂姓家族参加,较难组织。于是有人就筹备起西大社的组织机构。经议定,出席的25家社首,每年有5家常任社首负责当年演出中的全部工作。社首一年一换,一换5家。同时还规定,一演必须连续三年,不能中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惯例已不复存在。
固义村的傩戏演出,演员、后勤人员、包括扮演的角色、安排的活计,都是祖上传下来的,不许讲价钱。一旦自己有特殊情况,有病或外出,必须找人顶替,经5家常任社首同意方可。
十月初十以后,各个小组按西大社分配给自己的任务,开始案头工作,积极筹划,为排练节目做准备。
与此同时,傩戏的集中点——指挥部也开始忙碌起来。屋内盘一土坯大火炉,25家社首轮流值日。鼓乐班练习锣鼓,演员们练功、做戏、念台词,一直忙到腊月二十八,放假过年。
年后正月初五,社首们开始验收各方面工作。初十,后勤人员上工,挖土坑,埋木桩,搭台子,搭神棚。负责牵骡马的“马夫”,挑选马匹,被选中的马,都牵到村中旱池边梳洗打扮,并在马尾巴上系上红布条,回去后把圈棚打扫干净,圈内垫上干黄土。并对所养马匹不准打骂,而且还须让马吃的好些。负责磨供品面的有三人,五斗小麦(合150斤)要求人推,自磨自筛,一天完成任务。
正月十二晚上,大鬼、二鬼、跳鬼、玉皇、阎王、判官、四值、四尉的扮演者,开始“压身子”,回家后和妻子隔离床铺。为了使演出热闹而有序,正月十二日上午,由四个社火班班首到指挥部抓阄,以此来确定元宵节期间每天演出的排列次序,各社首还要共同察看地形,规范演出中的行动路线。正月十三开始用油炸供品,炸好后由专人看管,直到十四日凌晨。
祭祀和演出在正月十四日至十七日进行,历时四天。
正月十四请神、亮脑子(即彩排)。正月十五捉黄鬼,正月十六祭神,正月十七送神。限于篇幅,这里重点介绍捉黄鬼。
《捉黄鬼》是本次活动的重头戏。正月十四晚九时,两个更夫出现在街头,每隔一个时辰就敲一遍定更锣。十五日凌晨二时,身披铠甲的40多人牵出马来开始遛马。与此同时,《捉黄鬼》中的大鬼、二鬼、跳鬼已化好妆。大鬼二鬼苍发披肩,头束金箍,双耳戴环,涂黑白灰雾脸,身着虎皮装。大鬼左手拿铁索,右手持鬼头刀。二鬼手握钢叉,跳鬼黑纱蒙面。嘴眼涂白色,鞑子式衣帽着装,脚穿蓝色二道眉鞋,右手持一大黑扇,左手拿虎头式“领魂牌”,身背黄布包,上书“捉拿眚偾孽犯”黑字,由朱红笔圈划。此时,一捆干草已经点燃,大鬼、二鬼、跳鬼一一跳过火去,先到仙殿叩头,再到西神棚叩头。由90多人组成的柳棍队紧跟伴随,沿着村边东南西北逐一“踩边”,随后走遍村里的大街小巷。
上午七时许,鞭炮齐鸣,锣鼓骤响,西大社引门旗头前开道,刘庄户、东王户、南王户列后紧跟,近千人的演出队伍从东向西缓缓流动。
与此同时,西场神棚前的活动也在进行。玉皇大帝稳坐神棚中央,天兵天将,童男童女分站侍立。
中午时分,大川锣开道,众多着戏装的文官武将及四值、四尉、城隍、土地、五道等,头戴面具,身穿戏装出场。八人披铠戴甲,分乘八匹大马。高举八杆“标枪”至神棚前下马,站立两厢。同时将“三清”位牌供放神棚,即“上清太上道君”、“玉清元始天君”、“太清太上老君”。之后,演出队戏《岑彭马武夺状元》,四尉、四值跑圆场,造型不断变幻。
此时远处锣鼓声响,仪仗队从李家祠堂请来阎王。到西场后,跳鬼高示“引魂牌”,大鬼用铁索套着黄鬼,二鬼在后押着,交于判官。然后将黄鬼押至阎王坛前,阎王命大鬼、二鬼将黄鬼推上南台,抽肠剥皮。霎时,南台烟雾四起,黄鬼被抽肠剥皮。
下午三时,在剧院演出赛戏。剧目主要是三国及汉代以前的内容,剧情较为简单质朴,在《岑彭马武夺状元》、《吊黑虎》、《吊勒马》、《点鬼兵》等出戏中,都出现了“掌竹”角色。他的说唱为半吟半唱,声腔古朴浑厚,念词多为七字句,大都押韵,处于由吟诵向唱腔发展的过渡阶段。
琅矿活帷子
琅矿活帷子(又称帷子戏)是冶陶镇琅矿村民间花会的一种表演形式,在当地远近闻名,许多村庄和厂矿有大的庆典演出活动,都请琅矿活帷子前去表演助兴。
琅矿帷子戏的演出,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研究、传承、发展古代民间艺术提供了宝贵资料。2007年,琅矿活帷子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琅矿村位于西部山区,距武安城区30公里,距冶陶镇2.5公里。这里山高林密,文化底蕴深厚,保留了许多体现人类文明的民间艺术,其中琅矿“活帷子”最为著名。
帷子戏起源较早,相传西汉时便有了帷子戏的雏形。琅矿帷子戏究竟产生于哪年,盛于何代,史书及县志上并无确切记载。传说元朝末年传入琅矿村,原是一种模仿古代帝王出巡的仪仗队,后经人们不断提炼、加工、充实、改进、完善,使琅矿活帷子日臻成熟、精美。
琅矿活帷子原是当地请神祭祀中的一项表演形式,后来演变为一种民间花会,成为一种群众娱乐活动。每年春节大都组织演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是琅矿村请神祭祀的日子,帷子戏自然是活动中的主要表演形式。这天,琅矿村如同过大年,家家户户要早起,人人着意梳洗打扮一番,穿上节日盛装,把前厅后院打扫得一尘不染,门口挂上红灯,摆上香案,等待请神时刻的到来。几声三眼枪后,村民便从四面八方走向约定的场地,按照“帷子头”的安排,依次排好队向神庙走去,然后表演。队列顺序如下:放炮手在前,两面大川锣开道,四个灯笼分列两侧,四个虎头牌紧跟,上书“回避”、“肃静”字样。龙虎旗四面分两列,彩旗队、乐队、秧歌队、帷子队列后。随后紧跟的是二人抬的供桌、神灵位牌、扇鼓队和群众队伍。琅矿帷子戏的基本表演方法是:演员手擎帷子杆,通过队列变换完成各种艺术表演形式。帷子头上有三四个活动的铁环,演员在演出时,不仅要求队形变换迅速、整齐,而且在走、跑、踏、跳的表演动作中双臂上下抖动,让帷子头上的铁环发出有节奏的响声,产生音乐美的效果。琅矿帷子戏所用的器具主要有锣鼓、旗杆执事、帷子、红伞等。
琅矿帷子戏现已整理出十个表演套路,分列如下:
第一个套路叫“四方平安”,俗称“叠对子”。这是各种帷子戏中共有的情节,它通过队列的变化,分别组成四、方、平、安四个字,反映村民祈求平安的心理。
第二个套路叫“倒挂金钩”。通过4个队列的正向、反向运动,呈现出一种流动的图案美,让人观后大饱眼福,心旷神怡。
第三个套路叫“珍珠倒卷帘”。6个红伞站成圆形,每个队员都绕红伞转动一周,然后准确地插入原队。演员们依次进行,连续不断,恰似珍珠倒卷帘。
第四个套路叫“四通八达”。这又是一个传统的帷子套路。演员们围绕两列红伞穿插运行,全体演员必须人人动作协调,距离相同。取名“四通八达”,寓意广交朋友,八方来财。
第五个套路叫“八仙过海”。
第六个套路叫“韩信拜帅”。表现韩信受封以后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到校场检阅军队,准备出征的情景。
第七个套路叫“红线穿珠”。6个红伞站成一行,每4个演员围绕1个红伞转动,且两组演员之间又交叉转动。由于服装分红、绿,色彩不断变幻,从远处看,就像一条流光溢彩的宝珠链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八个套路叫“金螺下海”,俗称“削海眼”。演员们随着激越高亢的锣鼓声滚滚相聚,使整个表演进入高潮。当这一套路完成后,人们似乎可以看到一只金色的海螺在缓缓下海。
第九个套路叫“观星验斗”。6个红伞分别标示金、木、水、火、土、日等。古代劳动人民认为天上星宿与地上的万物是一一对应的,幻想通过观看星象预知吉凶。它反应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积极探索的可贵精神。
第十个套路叫“长龙摆尾”。这是帷子戏的最高潮。演员们随着急促、紧凑的锣鼓声快步如飞,曲线运动,让人们似乎看到一条彩色长龙腾空而起。这一帷子套路象征中华民族就象一条长龙,穿云破雾,风雨无阻,永远保持蓬勃向上的生机。
2、民间艺术-黄河灯阵
黄河灯阵是一项群众性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分布于武安大部分地区,冶陶古镇即是其中之一。2013年武安“黄河灯阵”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冶陶的黄河灯阵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具体始于哪个年代,何人发起,从什么地方引进,何人资助,因缺乏记载,所以无法考证。
上世纪五十年代搞过黄河灯阵,六十年代“文革”开始后停止,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恢复。但那时条件有限,黄河灯布阵用的还是棉籽油或蓖麻油。到了九十年代初,生活水准提高,油灯也被蜡烛所代替。九十年代末,电灯又代替了蜡烛,黄河地上的亮度大大提高。到2002年,牛天河、岳来栓、杨振廷、黄生喜等人参观了武安骈山村的黄河灯,经过多方筹资,增加了玉皇观凡、二龙飞舞、银蛇落地、八洞神仙助阵、奶奶送子等表演项目,为黄河地增色不少。
黄河灯阵一般都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三天晚上举行,届时两面大鼓,两条龙灯,百十盏沙灯都会聚集在黄河地,竹马、跑驴、旱船、太平车、高跷、秧歌队等民间花会也会粉墨登场,前来助兴。镇上男女老幼身着节日盛装跟在表演团队后面,按照黄河地理事人员的指挥,由入口进入,按规定的路线走完全程。黄河灯阵是把361根木桩栽在地面上,再用绳子把每个桩子按制定的套路连起来,构成九曲黄河图。每个桩子上布有一盏灯,阵中间立一根15米高的老杆,杆上攀龙附凤,彩虹飞转,形成九曲连环方阵。阵南方中间有并排两个大门,左门为进门,右门为出门。黄河阵内路线大约有三四里路程,一个小时才能转完,转完后开始向村内街道游灯,路线呈8字形。串黄河灯还要朝拜“玉皇大帝”,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黄河灯阵起源于商代。传说末代君主纣王继位后,一次到女娲宫降香,见女娲圣像美若天仙,遂起淫心,并在行宫彩壁上题写淫诗猥亵女娲。女娲娘娘大怒,本来纣王在人间仙界口碑就不好,胡作非为,荒淫无道,鱼肉百姓,天怒人怨,作为一国之君,不修身养德,以保天下,反而羞辱于我,于是报复之心油然升起。她先是派九尾狐妖和琵琶精等来倾覆商纣,然后帮助周武王伐纣。于是,一场兴周灭商的殊死战争就此拉开。两军对垒,各有法门道术,各有魔宝暗器,一阵联一阵,阵阵有机关。这就是“黄河灯阵”的来由。
黄河灯阵经过几千年的演化,摒弃了古代争斗的血腥内容,保留了迷宫般的智慧和娱乐功能。冶陶镇在黄河地的上空还增设了“玉帝观凡”等内容,意在祈求玉皇大帝对人间关爱,体察民情,保佑世人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心想事成,财源广进。玉帝脚下有“二龙飞舞”,二龙在玉帝的指令下,旋转天空,润育大地,除恶辟邪,祛病消灾,保人间太平。二龙之下又有四条彩带呈放射状直通大地,似阳光四射,似银蛇妖娆,似彩绸飘舞,把天空装扮得绚丽多姿,雄伟壮观。地上又有八洞神仙助阵,送生奶奶在神棚坐观,抱子待求,有求必应。总之,每年元宵节转黄河灯阵,就是要在黄河阵内闯关破险,锻炼斗志,振作精神,轻装上阵,换取来年一个好运气。通过黄河灯阵的洗礼,来年就会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并且生财有道,求财有方,生意兴隆,事业兴旺。转黄河灯还有一个“天天转,不间断”的说法,三天三转,一天一个新感觉:一转精神振奋,二转财源广进,三转步步高升,所以少转一天都不完美。
3、民间社火
社火是一种民间娱乐活动,也是古老的传统文化,多在春节、元宵节举行,也常常出现在迎神赛会上。爱好者画脸谱,着古装戏服,扮演成剧中角色,手持道具,随着音乐节奏载歌载舞。冶陶镇民间社火种类繁多,有高跷、竹马、旱船、舞狮子、跑火龙、抬阁、扛阁、跑驴、大头和尚戏刘翠、二鬼扳跌等,跑驴是冶陶镇的强项,多次在上级举办的民间艺术比赛中获奖。分述如下:高跷 用木头制成高跷腿,腿上安一个踏脚板,人踩在踏脚板上,把高跷腿绑在人的腿上,加高了人的高度,故称之为高跷。演出时穿上各式各样的戏服,踩上高跷,在锣鼓和各种乐器伴奏声中扭秧歌。也有扮成丑角的,在场内表演各种怪象,逗人取乐。
抬阁 在一个大方桌上固定一个立柱,立柱上装有踏脚的位置或坐的位置,有的座位做成马或其它十二生肖的形象,上面坐一位腰系保险带的幼童,保险带挂的要秘密,不让人看着为好。幼童身着奇彩异装,鲜艳夺目,有时金鸡独立,有时跃马扬鞭,有时头地倒立,有时手舞足蹈,需要向前走动时,由四个人抬起桌子向前行走,这种民间活动就叫“抬阁”。
扛阁 与抬阁大同小异,仅有“抬”和“扛”之分。抬阁是把托人的架子固定在桌子上,“扛阁”则是把固定人的架子固定在一个壮汉子的肩膀上,幼童的各种表演与抬阁相同,但表演的负重完全落在扛者的肩膀和身上。重点体现在一个“扛”字。1955年陈家巷的扛阁还参加过县里的汇演。
旱船 是冶陶艺人表演最成功的一项民间艺术,从清朝流传至今。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多次参加武安市(县)春节文艺汇演,几度获奖。表演最好的老艺人已没有记载,较年轻的演员主要有:张素云、张三女、张二狗、李河林、张生林等。
表演以三至五人为宜,一人挎船,二至四人赶船,有摆渡女郎,有白发艄工等。舞蹈主要以秧歌步为主。跑法有:跑园场、跑“8”字,插梅花等。主要情节有:抛锚起航、浅水推舟、闯风击浪、改帆移舵,摆渡女机智勇敢,几经周折,转危为安。乐器以唢呐主奏,笙、笛、二胡、板胡伴奏,锣鼓配合。
竹马 用竹子编成马的形状,再用纸或布裱画而成,头可活动,无腿中空,人从中间钻进去,用绳子挎在肩上,左手勒缰,右手扬鞭,跑的步伐轻巧利索。竹马一般宜群马竞跑,不宜单马。队形的变化多样,有穿针引线、弯月形影等。表演内容有传统剧目中的一个场面“夺状元”,挎马的男女不限,以四至六人为宜。这种社火活动主要流传在固义村。
跑驴 如同竹马形式,一人跨驴,男、女几人赶驴,唢呐、锣鼓伴奏,欢快地跑出各种套路,并做出上坡、下坡、过河等动作。在此形式里装上现代内容“送公粮”、“送郎参军”、“走亲戚”等,更加生动活泼,深受群众欢迎。
另有跑火龙,二鬼扳跌等社火节目,均是祖传下来的民间活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有演出,后时断时续。
4、民间传说-张子敬的传说
清乾隆年间,有一年秋罢,冶陶张氏兄弟三人子敬、子英、子龙从本地买了花椒,推着木轮小车到山东去卖。一路上,日落借宿,天亮登程,边走边打听行情。十多天后到达山东某镇,听说市场看好,想住下来投市尝试。他们找到一大户人家借宿,主人说:“倒有一处闲房子,就是黑夜有些紧,已多年无人居住,如不嫌弃,你们就将就着住吧。”子敬说:“出门人有个休息的地方,能挡风避雨就行。”他们谢过主人,就安顿下来。由于一路颠簸长途跋涉过度劳累,晚饭后便和衣进入梦乡。夜间子敬梦见一红脸大汉对他说:“主人,你可来了,我在这给你看管多年了,现在就把屋中银印交给你了。”子敬醒来,正是鼓打三更,他叫醒两个弟弟,把做梦的事情说了一遍。“难道是财神给我们送银子来了?”弟兄们一起寻找,终于在屋内角落砖下发现了一窖银子,弟兄三人兴奋极了。
第二天,他们匆忙卖了花椒,连夜把银子装满小车,但还剩很多,如果回头再来拿第二趟怕有麻烦。无奈,他们跪下祈告神灵:“我们千乡百里,身处异地,这银子一下实在拿不回去。如果是我们的财帛,我们将钱袋子放在上面,求财神帮我们运回河北武安冶陶上街张门家下。”说完,把银窖子盖好,于是便连夜启程。回家后,在自家磨房的碾道里果真发现了自己放在山东装银子的钱袋,便急忙安排家人在放钱袋的地方向下挖,结果挖出金银无数。
从此,张家暴富,于是大兴土木,修建豪宅。他们在上庄巷南端路东计划座北朝南并排盖三座庄园,结果中间一座庄园落成了,其他两座庄园却泡了汤。
张家暴富之后,几年间就变得家大业大,地过百顷,骡马成群。听老人们说,冶陶镇向东沿路都是张家土地,一直种到30里外的铺上村边。每当五月夏收时节,打麦场上要套13盘碾磙轧场。虽说张家财大势高,但张家并不吝啬,一贯仗义疏财,农忙时,门前常拴起几头骡子,穷人不问主人便可牵走使用,用后送回原处即可。张家也因此成为闻名武安西部的开明大财主。
为求人兴财旺,子敬先后请来多个知名风水先生,从山西到冶陶,找遍各个峻岭山川,最后在冶陶镇北张乐山找到一处绝好的风水宝地,并将先祖移入新茔。不料张乐山和张家犯了地名(乐、落谐音),对张家不利。于是张家大摆宴席,邀请全村每户一人赴宴,主人郑重宣布:“自即日起,张乐山改名张起山。”大家边吃边随声附和。但人们叫惯了张落山,一时改不过来,新改地名张起山还是没能叫出口。
张家兄弟三人,子敬无子,子英有两个儿子,过继一个给子敬,取名永茂。儿子逐年长大,整天无所事事,觉着很没意思。一天他问长工:“一年四季冷了热,热了冷,每天又是明了黑,黑了明,吃了睡,睡了吃,年年如此,天天如此,这人活着有啥意思呀?”长工说:“那你还想怎样个过法?这就是天地人生,几千年都是这样。”几天后,永茂投井身亡。至今“永茂墓”还在张乐山坟茔。
此后,兄弟三个为争夺家业对簿公堂。为了打胜官司,各方不断轮番加码向县衙行贿银两,数量大到用牲口驮运。官司也因此轮流胜负,几年下来,家中钱财耗尽,官司也不了了之。
至此家业衰败,未落成的两处庄园半途而废,只留下豪宅一处。此宅设计新颖,别具一格,一进九道门,门门相照,是武安出西门唯一的“九门相照”。每逢重大节日,九门全开,从大门处一直能看到最后的上房楼阁,是目前武安尚存的清代特色建筑之一。
九龙战的传说(一)
相传,孤独山腰有一个山洞,洞里住着一只蜘蛛精,身子像簸箕大,蛛网丝如井绳一般粗,把河沟两岸用蛛网连在一起,黑压压地笼罩着山下的人行大道。蜘蛛精凶恶无比,借着蛛网捕食飞禽走兽,就连过往的行人也不放过。不管是结伙成群,还是单行一人,蜘蛛精用嘴一吸,毫不费力就能把一个大活人网在网上,悬在高空,然后一个个吃掉,弄得路上鲜血淋淋,尸骨遍地,吓得人们谁也不敢冒险通过这条大道,好端端的东西大道被蜘蛛精害得路断人稀。
周围村庄的男女老少皆恐,谈蛛色变。后来附近村庄的百姓联合起来,一齐烧香,祈祷天公保佑。此事很快惊动了玉皇大帝,传令长角龙下界降妖。只听得一声闷雷,长角龙从天而降,摇头摆尾,威风凛凛,直向蜘蛛精扑去。蜘蛛精一见长角龙来势凶猛,便龟缩在蛛窝里不敢出来,有时伸出头来张望一下,又猛地收缩回去。长角龙腾空飞舞,要与蜘蛛精决一死战,在空中一等再等,很不耐烦。当蜘蛛精第十一次伸出头时,长角龙抓准时机,一头向蜘蛛精扑去。谁知这蜘蛛精狡猾无比,猛地缩身回窝。长角龙不但没有伤着蜘蛛精一根毫毛,反而自己的长角被山崖撞掉一块。无奈,长角龙只得回天宫禀告玉帝。
玉帝听了长角龙的禀告,十分恼怒,立即命戏水青龙二次下界降妖。戏水青龙领旨之后,腾云驾雾,杀气腾腾,直奔蜘蛛精而来。恨不得用锋利的龙爪,把蜘蛛精撕个粉碎。蜘蛛精见青龙二次下界,觉得性命难保,便缩在洞里永不出来。戏水青龙见蜘蛛精久不出来,只急得大发雷霆。刹时间,电闪雷鸣,倾盆大雨从天而降。他本想冲毁蜘蛛精的洞穴和蛛网,没想到洞壁坚固,蛛网粗壮,反而造成洪灾,滔滔大水毁田冲宅,给黎民百姓带来灾难。没办法,戏水青龙只好又回天宫交旨。
玉帝听了戏水青龙二次禀告,得知蜘蛛精妖法难破,不下决心难以除掉,就传令甲鳞龙、青风龙、长角龙、戏水龙、喷火龙、长须龙、大黄龙、小黄龙、小白龙九位神龙一齐出阵,共歼蛛妖。
九位神龙,腾云驾雾,前呼后应,不一会儿就来到蛛妖上空。他们各自大显神通,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一齐向妖洞出击,但蛛妖还是完好无损。这下可急坏了喷火神龙。它让其它神龙一起观战,自己飞游洞口,从嘴里喷出一柱柱神火,烧向妖洞。不一会儿妖洞烧红,蛛网断毁。戏水青龙又上前喷出股股大水。顿时,妖洞崩裂,蜘蛛精逃了出来,九位神龙上前一同厮杀,蜘蛛精也施尽浑身解数,龙蛛之间只杀得天昏地暗。最终蜘蛛精难以抵挡,被众神龙战死在地,火龙喷出烈焰将其烧成灰烬。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九位神龙共降蛛妖,把这个地方叫作九龙战。
九龙战的传说(二)
话说周文王打败了荒淫无道的暴君商纣王,从此统一了天下。要治理这诺大的天下,天子采取了废除自治的办法,把地域划开分别给了他的弟兄、亲戚、大臣,各为诸候国王,共分了七十多个诸候国。在他统一指挥下共同管理,并规定点燃烽火为集中信号,前期各诸候尚能合作一致,天地人和国运昌盛,异邦不敢轻举妄动。但周文王去世后,诸候国之间关系恶化,他们占山为王,各自为政,互争地盘,一时间形成了东周诸候纷争混战的局面,这无疑给了北方原本虎视眈眈的狄人南侵机会。
北方游牧民族早就羡慕中原大地的沃美,而且此时周人自相残杀,国破人亡,要夺取中原,无疑天赐良机。于是乎,狄军浩浩荡荡,势如破竹,一直打到卫国西北古城(冶陶镇西岗地一带)。卫国哨兵见兵临城下,便点起坷垃山烽火台,霎时火光冲天,倾国诸候带兵奔到京都,周天子首先派卫国王领兵出征。卫国大军开到卫国边城后,在大将正昭顺的指挥下,同狄军在城外南北大山之间的峡谷地带展开了一场惨烈的恶战。狄军来势凶猛,卫军大败回营,闭门休战。请周天子再派援兵,周天子又派南方的宋国、西边的唐、崇、虞国,北方的燕国、东边的鲁、齐,共九个国王,联合起来与狄军大战。因周连年诸候混战,国力军力衰竭,人心涣散,再加上周天子腐败无能,不得人心,周军一遇强攻,不战自退。
周天子见九国诸候联合作战也不敌狄军,只好请求神通广大的老周公。老周公一听卫国受到威胁,周的天下面临灭顶之灾,心里十分不安。于是便身骑仙鹤,从鲁国直飞抵卫国边城上空,急匆匆俯视观望。左观右望,仔细洞察,看出狄军破绽,随即敲定用火攻方能取胜的作战方案。
破敌在即,老周公等深夜各座星宿上齐,正是子夜时分,在城中心摆起香案,求助天宫火龙助阵,并对九个国王发出军令,等到正午十二时九路兵马横列一齐猛攻,大声厮杀,造成决战声势。
第二天正午十二时,九路兵马横列并进,狄军迎面似潮水涌来。这时周公站在城中香案之上,手持杏黄旗不停地上下舞动,口里念着圣经密语,指挥着火龙在乌云里翻滚着,电闪雷鸣,嘴里喷出一柱柱火焰射向狄营,倾刻间狄营火光四起,一片火海,狄军大败。周军乘胜追击,狄王带着残兵败将向北方逃走。
大战之后,卫王为纪念阵亡的大将正昭顺,在山嘴土岗上盖起了黄龙庙供奉其内。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古时九个诸候国联合抗狄的圣战之地,便把这战场叫做“九龙战”,流传至今。
黄龙爷显灵
相传,古镇西南黄龙庙内供奉的黄龙爷非常灵验,在大旱无雨时,百姓只要祈求黄龙爷,神灵即显,不过三、五日就会下一场好雨,真可谓“有求必应”。
有一年夏天发生了旱灾,一连二十多天不下雨,庄家都卷了叶子,禾苗将被旱死。此时,有人便提议把黄龙爷抬到镇中心,搭神棚摆供桌大动香火,巫婆神汉们请黄龙爷上天求雨。果然,不过三天下了一场透雨。雨后全村男女老少便敲锣打鼓列队用花轿把黄龙爷送回庙里。正在送往途中,不知怎的花轿异常沉重,四个轿夫却怎么也抬不动了。这时巫婆替黄龙爷回话说:“黄龙爷我今天要玩玩了,要从大新池中心过去。”当时大新池水满如湖,轿夫们心想黄龙爷为民求雨,今年丰收在望,就是舍命也要把黄龙爷从池中心抬过去。然而惊奇的是,四个小伙子踩着水面从池中心过去,鞋底居然未湿。大伙惊喜地说:“黄龙爷真的显灵了!”
此后,居民们对黄龙爷倍加尊崇,自觉集资扩大庙宇,重塑众神,使其大显威风。并在庙内巧加暗道机关,进庙人如不小心踩住,个个神像就会做出各种姿势活动起来。
一年春天,一个戏班子路过此处,天正好下起雨来,戏班子二十多人进庙避雨。一进大殿,有人踩住了机关,众神像都晃动起来,有的手持钢叉,有的手提铁索……再加上电闪雷鸣,把一个戏班子二十多人全都活活吓死。居民得知后,将他们都埋葬在庙院南边,并将庙里机关除掉。此事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