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将至 这些民间习俗你知道吗?

  • 2019-06-05 14:26:42
  • 北京旅游网综合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午日节、重五节、浴兰节、女儿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现在也是国家法定节假日,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过了这么多年端午,你对端午节了解多少呢,民间习俗知道吗?

端午节的来源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纪念介子推说以及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小编还是小学生时,第一次知道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人们怕鱼吃了屈原的身体而向河里扔粽子。民间关于端午节的说法众多,但是学术界大多认为牵强附会。闻一多先生认为把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是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中才出现的,而端午节很早以前便已存在。

端午节习俗

不管端午节的来源是什么,但端午节的习俗依旧传承了下来,现在人们依旧过端午节,遵循传承下来的习俗。

吃粽子

端午节最具特色的便是吃粽子了。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所以端午节又叫“解粽节”之称。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意为“早中”)。

吃五毒饼

在端午时节毒虫滋生,古人食用“五毒饼”祝愿消病强身,祈求健康。渐渐的,这也成了端午时节的习俗,而现在人们将五毒印在食物上,细细咀嚼,有点“咬牙切齿”的趣味呢,也有着以毒攻毒,无灾无病的寓意。

赛龙舟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之一。相传人们因不舍贤臣屈原投江死去,就在每年五月五日(屈原投江日)通过划龙舟来纪念他。最初的想法只是想借划龙舟来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现在赛龙舟成为过端午最热闹的一项活动了,观众在岸边加油呐喊,参赛者奋力划船,场面很是热闹。

挂艾草与菖蒲

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正值艾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人们一般会将艾草、菖蒲绑成一束,然后插在门楣上或是在门楣两端。

佩香包

在所有的端午的习俗中,最富于静态美和温馨气息的莫过于制作和佩戴香包。以往由于医药不发达,人们就把具有杀菌作用的雄黄、艾草、菖蒲研成粉末,用布包起来戴在胸前,利用它散发出来的香气使夏天的虫菌不来侵扰,这就是香包的起源。

有些地方还有新嫁娘赠送亲友香包的习俗,国人认为新娘子带有喜气,由她亲手做的香包,更能袪邪解毒,所以在她新婚的第一年的端午节,新嫁娘必须缝制香包分送亲友,这一送,少说要送一二百个,除了送给亲友之外,当然多半还是送给小孩子们佩戴,这是出自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关爱,希望儿童能够顺利成长,诸邪远避,同样地也可以送给长辈以示尊敬和孝心。

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拴五色丝线

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端午节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古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沐兰汤(草药水)

民俗认为,端午日午时阳气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端午草药的药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在广东,儿童用苦草麦药或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煮水洗,少年、成年男子则到江河、海边冲凉,谓之洗龙舟水,洗去晦气,带来好运。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草、菖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

打午时水

午时水,即是在端午日午时于井里打上来的水。“午”是阳性,古人认为这天的午时阳气最盛,端午日午时驱邪最佳,所以端午当天有打“午时水”的说法,用来煮饭、烧水、煮汤,具有辟邪、净身、除障的效果。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谚语道:“午时洗目,明到若乌鹙”,又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端午节的习俗众多,各地大同小异,但这些习俗都带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 编辑:方月月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