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颐和园|昆明湖桥上对联(上)

  • 2019-02-26 16:49:42
  • V海淀

颐和园是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著名皇家园林,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今天小V要和大家聊聊,颐和园昆明湖桥上的对联。

昆明湖一带分布着各式桥梁十余座,但从现状看,上面有对联的桥只有三座,就是东堤上的十七孔桥、绣漪桥和西堤上的玉带桥。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是白石拱桥,对联都是拱券旁边的石刻对联。

十七孔桥又叫长桥,大致为东西走向,连接东堤与龙王岛(南湖岛)。十七孔桥下方中间最大的拱券外,南北两面都有题额和对联。

十七孔桥北面题额为:灵鼍偃月

鼍(tuó)即扬子鳄,俗称“猪婆龙”。据说天要下雨时鼍会鸣叫,所以古人将鼍视为灵兽。《竹书纪年》记载周穆王伐越,“东至于九江,架鼋鼍以为梁”,后来“鼍”也作为桥梁的代称。偃(yǎn)月是指横卧的弦月,泛指半月形的物体。“灵鼍”“偃月”在这里都可以比喻拱形的十七孔桥,同时“月”字又可以使人联想到夜间桥景。

十七孔桥南面题额为:修蝀凌波“修”是长的意思。蝀字可以读dōng,也可以读dǒng,是“蝃(dì)蝀”的简称。蝃蝀又作“䗖(dì)蝀”,是虹的别称。这里用长虹比喻拱形的十七孔桥。

凌有登、乘、驾驭、跨越等意思,凌波可以解释为(十七孔桥)跨越碧波,同时也使人联想到曹植《洛神赋》中洛神宓妃“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美好姿态。从十七孔桥南北题额的句型和格律来看,这组题额也可以视为一副对联,其中“灵鼍偃月”结尾为仄声,应为上联,“修蝀凌波”结尾为平声,应为下联。

十七孔桥北面对联为:虹卧石梁 岸引长风吹不断波回兰桨 影翻明月照还空这副对中,“虹”仍是对十七孔桥的比喻,“兰桨”是用木兰树制成的船桨,常作为对桨或船的美称。全联描写了十七孔桥和昆明湖在晴阴昼夜等不同环境中的万千气象。

十七孔桥南面对联为:烟景学潇湘 细雨轻航暮屿晴光缅明圣 软风新柳春堤“烟景”指雾中景色。“航”是船的意思。“潇湘”可指湘江,或作为潇水、湘江的合称,又泛指湖南地区。湖南烟雨迷蒙的景观常成为历代画家、文人创作的主题。“缅”有思念的意思。“明圣”指明圣湖,是杭州西湖的旧称。

全联借潇湘和西湖称赞昆明湖,大概是说:(在昆明湖)傍晚小岛旁,下着小雨,荡起轻舟,仿佛潇湘的雾中美景;春天的堤岸上,柔风吹拂新生芽叶的柳枝,又使人怀想起西湖的晴日美景。

  • 编辑:毋杨梅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