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府的主人是谁?
什刹海边上的恭王府这几年可是大火,每天都接待不少游人。也难怪,这一片儿自打元明时候,已经是号称被“蟠龙水”环抱着的风水宝地,两朝曾经有过一大庙,香火旺的就连皇帝也来礼佛上香。
王府,就是王公勋贵的宅邸。清代王府有严格的规制,规定亲王府有大门五间,正殿七间,后殿五间,后寝七间,左右有配殿,形成多进四合院,不少府邸有后花园。
恭王府又名翠锦园,占地二万八千平方米的大花园,分为平行的东、中、西三路,中路的三座建筑是府邸的主体,一是大殿,二是后殿,三是延楼,延楼东西长一百六十米,有四十余间房屋。东路和西路各有三个院落,和中路建筑遥相呼应。王府的最后部分是花园,十多个景区各不相同。恭王府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同治初年,进行了修缮与改建,建筑规模与格局就是现在您看到的,现在世界最大的四合院。
可几乎,众多的王府经历沧桑,早已面目全非,您想亲眼看看清代王府的规制,只有来恭王府了。
要说这恭王府里住过的人物,一句话:“半部清朝史”。如此宝地,居住在这里的三代主人那自然也是非同一般的神人了。
第一代府主和珅,尽人皆知,是乾隆晚期的宰辅、大学士,又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贪官,在清史中十分惹人注目,有关他的传说也因此多不胜数。他儿子丰绅殷德娶了乾隆的固伦和孝公主,这座豪宅成了的公主府。
第二代庆郡王永璘,史上不起眼儿,可他身份显赫,嘉庆皇上最小的弟弟。嘉庆皇帝谁啊?就是赐死和珅的人。永璘其实盯上这豪宅不是一两天了,早在和珅当道时,他皇子哥哥们一起商量着将来要“办”了和珅,可他在边上就一句话:将来不论哪位哥哥当皇上,只要把和珅的这座豪宅赏给我,我就知足!韬晦啊!
不过这不起眼的勋贵倒有一比他名气大多了的孙子,只可惜那不是啥好名声,庆亲王奕劻,跟李鸿章一块儿跟八国联军签《辛丑条约》的主儿,要说他也是恭王府的主人之一,从同治朝起一直住到咸丰将皇帝把这儿改赐恭亲王。
第三位,正名的恭亲王府主人,恭亲王奕訢,如今却没什么人提。不信你跟在游客后面一听,导游喜欢讲的,游人喜欢听的,都离不开和珅。外号“鬼子六”的恭亲王估摸着得气得从地里蹦出来叫屈。那和珅只是在财富上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恭亲王奕可是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上一个关键的人物,没他,慈禧可上不了位,要不那么好的宅子怎么就给了他呢。
都知道恭王府藏在花园里的“三绝一宝”,最奇特的,就是第一绝“西洋门”。此门,恭亲王奕诉建造的,外形看酷像圆明园里的大法海,完全西式!这在历代王府里绝没第二家!
您还别觉得奇怪,这恭亲王奕訢的身份是什么?他可是中国最早的专职外交和外贸部长!成天琢磨着研究各列强国,为此奏请咸丰皇上,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添各口关税,办理国外事件,向广东、上海征求外语人才到京以备询问,总理汇集各国商情和报纸。奕就是负责者军机处以外的另一中枢政府机构,清朝专门的外事机构。
奕訢还是是洋务运动背后最大的后台。号称“中兴三杰”的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被重用,兴办军事工业、民办工业,兴办新式学校,派出留学生,洋务运动搞得风起云涌的,往上一追溯,奕䜣奏请两宫皇太后一力支持的结果。不过后来,您都知道的,随着奕䜣地位高升和声名鹊起,慈禧太后有点不乐意了,利用一切机会对他进行打击,这奕䜣就像锅里煮饺子一样,上上下下、浮浮沉沉。后以“委靡因循”为由,免去奕䜣的一切职务,被逐出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其中还包括那位著名的帝师翁同龢。虽然后来奕又被起用为总理衙门大臣,并总理海军,会办军务,内廷行走,可啥也没干成。
总之,这用他王位命名的王府正主儿奕訢,一辈子和洋人洋事儿就没脱了干系,您要再去恭王府,看见有西洋味道的东西,八成跟和珅没啥事,往恭亲王奕訢身上想吧。
恭王府到了晚清,一直还属于皇家贵族,本世纪初,气数已尽的清末代皇亲溥伟及溥儒,先后将府邸及花园出售给辅仁大学作为校舍及宿舍。这时的王府归了办教育的新式学人们,也算是对鬼子六恭亲王的一个交代了。一直到建国后,恭王府成了北京艺术师范学院校舍及中国艺术研究院,以及中国音乐学院的办公和教学地点。
1982年2月23日恭王府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建立修复管理机构,1988年6月花园部分对外开放。
现如今(?准确年代),经过全面回收和修缮,恭王府的绝大部分地方才终于成了老百姓想去就去的地方。
如今您在这个北京现存最完整、布置最精的清代王府,看看保存完整的建筑格局,再想想当初恭王府里的不同凡响的大人物们,就能明白著名学者侯仁之先生的感叹: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
被"蟠龙水"包围着的风水宝地恭王府
“月牙河绕宅如龙蟠,西山远望如虎踞”、这是史书上对恭王府的描述,民间风水中称为蟠龙水的就是此地貌。就其选址而言,它占据京城绝佳的位置。古人修宅建园很注重风水,北京据说有两条龙脉,一是土龙,即故宫的龙脉;二是水龙,指后海和北海一线,而恭王府正好在后海和北海之间的连接线上,即龙脉上,因此风水非常的好。古人以水为财,在恭王府内“处处见水”,最大的湖心亭的水,是从玉泉湖引进来的,而且只内入不外流,因此更符合风水学敛财的说法。我国十大元帅和郭沫若等人、均在恭王府的附近居住,而且都非常长寿。据说,北京长寿老人最多的地方就是恭王府附近,这个地方是一块风水宝地。
周总理和周汝昌先生与恭王府保护恢复的故事
说到这些,还有个和恭王府保护、恢复开放密切相关的故事。
许多年以来,恭王府一直被传为是《红楼梦》里贾府与大观园的原型,而各种观点亦层出不穷争论不休。据说上世纪 60 年代初,在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时,周总理莅临恭王府花园,高兴地游赏了诸般景色。陪同者中有王昆仑,当时是北京市副市长,也是著名红学家。周总理便问他:“你看像不像大观园?”王昆仑说:“我看不像,园子显得不够大。”周总理说:“你就当它像,讲讲我听嘛。”这时,就有人提到周汝昌先生的观点,说恭王府与大观园相像,周总理因而说道:“要说人家是想象,人家也总有一些理由。不要轻率地肯定它就是《红楼梦》的大观园;但也不要轻率地否定它就不是。”
其实恭王府是否是大观园之争的确是引起了当时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高度关注。而真实的情况是,1962年的一天,周恩来总理在王昆仑等人的陪同下到恭王府视察后,指示说:“不要轻率地肯定它是,但也不要轻率地否定它就不是。要将恭王府保护好,将来有条件时向社会开放”。
此后的几年,这座历尽沧桑但美丽依然的王府,竟然成为了共和国总理心头的一个牵挂。一直到1975年病重的时候,他还念念不忘恭王府的开放工作。在病床上,周总理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找来,嘱托他务必办好三件事,其中之一就是--向社会开放恭王府!
就是这样的一个嘱托,促成了今天恭王府对外开放。从1978年一直到2006年10月, 三代国家领导人、众多专家学者、新闻媒体,以及各界有识之士高度关注的恭王府保护恢复工作,“有历史根据的,按历史根据修;无有历史根据的,按专家指导修;专家也吃不准的,按现状进行保护性修缮。”已然走过了慢慢二十八载的艰辛之路,现在重绽朱颜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又是一座完整的恭王府了。
给了周总理重要启示的周汝昌先生多年对恭王府一直持续投注极大的关注,与恭王府录制了探寻恭王府遗址与《红楼梦》关系的讲座资料,倡议恢复了海棠雅集,《壬辰海棠雅集》的序跋也成为先生最后的遗作。尤其值得一书的是,2013年5月22日,在周汝昌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恭王府宣布将在恭王府花园内特辟专厅建立周汝昌纪念馆,让这一段奇缘再续。周汝昌的子女将先生生前全部资料捐赠给纪念馆,这些红学研究著作和资料以及研究过程中的个人物品,收藏价值与学术价值弥足珍贵,能够在大观园里继续与曹雪芹的红楼梦心语神会,相信也是了了周汝昌先生与恭王府和红楼梦的一生夙愿。
恭王府的银安殿是与金銮殿对应的官家称谓吗?
恭王府是清王府的最高等级建制了,阳光照耀下银安殿的屋顶的绿琉璃瓦熠熠生辉,是威严气派亲王身份的体现。作为王府的正殿,只有逢重大事件、重要节日时方打开,起到礼仪的作用。民国初年,由于不慎失火,大殿连同东西配殿一并焚毁,现银安殿院落为复建。
你也许不知道,把这个大殿叫做银安殿的说法其实只是个民间俗称,也有叫银銮殿的,是从古时话本喜剧上的皇帝额金銮殿这个俗称上衍生出的名词,用来称呼清代王府的正殿。而王府的主要位置的殿宇正确的称呼是“正殿”,不过今天的人们叫它银安殿早就叫惯了,倒是不记得它本来的名字了。
这也不奇怪,王府的主人都是从紫禁城里出生的皇子,在王府建筑上依然要延续紫禁城的许多做派,老百姓看起来,皇上坐金銮殿,那王爷们自然就是银銮殿了,紫禁城内每一座建筑,每一道门都有与众不同的名字,所以这座正殿似乎也应该有个名字才成。其实不然。毕竟已经离开紫禁城,和皇帝的家还是有区别的。其实清代王府的正殿是这种宫殿型的建筑,已经和一般京城内的官僚住宅的正房完全不是一个级别了,足够表明它的主人身份的独特。历代御封和继承的爵位,他们有着天潢贵胄的高贵身份,但是史料记载,历史上清王府正殿并无匾额。
恭王府上一次大修距今大约130年了,还是清朝同治年间的事,如今的恭王府府邸银安殿的复建完全恢复清朝同治、光绪年间的建筑格局,事前通过清末一些外国人拍摄的照片中获得很多信息,从大量老照片中也证明了正殿无牌匾之说。
今天如果你看到古建筑的大殿都挂有满汉双文的“银安殿”匾额,那只能是后人臆造的东西。当然恭王府毕竟是王公府邸中最高等级的亲王府,正殿银安殿又是全府中最尊贵的大殿,屋顶不仅铺绿色琉璃,屋顶结构也是王府最高的“歇山顶”,不挂银安殿的牌匾,依然气势威严,显示着主人无比尊贵的地位,诉说着历代人物的沉浮。
恭王府锡晋斋里的和珅“二十大罪状”之一是什么?
恭王府和珅原府邸中最有历史记忆的,是西路正房锡晋斋。高大气派的锡晋斋大厅内和整个建筑的楼上楼下都用雕饰精美的金丝楠木隔段,式样精美绝伦,每一扇都价值连城,这仅仅是他庞大财富的一个很小的部分,但是却成了和珅被赐死的“二十大罪”之一:僭侈逾制。因为此多种隔断隔扇的款式,竟然是和珅仿紫禁城宁寿宫式样而制作的。当时和珅特意派太监去查看故宫的建筑,然后命令工匠完全仿造故宫宁寿宫的格局施工,不仅屋内所有的隔断用金丝楠木打造,地砖也使用了宁寿宫里的花斑石和金砖,为臣子的盖个宅邸竟然违制使用这样皇宫的顶级建筑规格,的确“不知是何心肠”,大概是位极人臣之后想和皇帝一样了,至此和珅休矣。
和珅仗着太上皇也没把新皇帝嘉庆放在眼里,只是效忠乾隆一人,这当然就得罪了一直压抑憋屈的新皇嘉庆,他是不会放过这个贪佞前朝宠臣,但皇帝定臣子的罪也要有依据,当年,和珅大胆如此到底为何?就算太上皇乾隆年老昏聩了,其它大臣的精明都没有发现吗?何况有嘉庆的支持和暗地相助,怎么能让和珅一直优哉游哉享受豪宅而没事儿?
其实和珅知道屡屡有人要搞倒他,其宅邸中也被多人借机勘察,不过以和珅的地位加之乾隆的信任,他总是最先得到消息,提前将这些违制的东西掩盖了,比如金砖隔扇用石灰铺满盖上,用整个植物爬满遮住,避过了勘察官员的耳目,告状的倒是一个个倒了,直到他的保护伞乾隆太上皇薨了。
据记载,嘉庆四年(1799),乾隆殡天的第二日,和珅获罪,嘉庆皇帝罗列了和珅20大罪状,其中第13条大罪是:“昨将和珅家产查抄,所盖楠木房屋,僭侈逾制,其多宝阁,及隔段式样,皆仿照宁寿宫制度,其园寓点缀,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不知是何肺肠。”这句话中,“僭侈逾制”罪状就是指和珅越制用楠木盖了这个锡晋斋的两层楼隔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