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穿褡裢京城学撂跤

  • 2018-11-06 09:17:47
  • 北京青年报

刘连良

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式摔跤,经过长期演变成为一项传统竞技运动。到后来,中国式摔跤于1994年退出了全运会比赛,进而形成了非遗项目。但是在民间,仍有许多人孜孜以求不肯放弃,更加可喜的是近年不断有外国朋友慕名来华学习中国跤。

创建双雄跤馆

初冬的夜晚,寒气袭人,街头行人脚步匆匆。首都体育大学训练楼里的竞技馆内,却是灯火通明呐喊声喧。“揪小袖,腾出另一只手,使活,哎走啦!”随着口令,捉对训练的几十名中外学员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着对抗。灯光下,中等身材的教练李德顺精神矍铄、示范严明,一点都看不出已是花甲人的模样。

引领笔者来到这里的,是80后公司职员孙文景,他在这儿训练已有5年多的时间,算是跤馆的老人儿了。小孙介绍说,这里是“北京双雄跤馆”的训练场,跤馆成立于2002年,由前跤坛名将李德顺先生挑班兼主教练。

16年来跤馆培养了不少摔跤人才,在既往的比赛中成绩卓著,在国内跤界颇有些影响。对于这些成绩,李德顺并不过于看重,他心里想的是怎样让更多的人来接触、融入、喜爱和传承中国式摔跤,也让喜欢这一运动的外国朋友来体会撂跤(北京人称摔跤为撂跤)中的魅力。

提起自己的恩师李德顺,小孙是一脸的敬佩之情。李老师小的时候身体瘦弱,家里人都不认为他是块撂跤的材料。可是出身于撂跤世家的李德顺却又偏偏酷爱撂跤,成天蹲在场子边瞧着人家摔打,等到稍大一点后就勒上抽腰带子跃跃欲试地上场了。为了增加对抗强度,李老师到什刹海体校参加中国式摔跤训练,在那里他不仅结识了许多一起训练的小伙伴,也得到了跤坛名宿宋守今等前辈的悉心指导。每次从体校回来,李老师还会在其父的监督下进行中国跤基本功的训练,就这样寒来暑往,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

经过严格训练的李德顺在各种大型比赛中崭露头角,多次取得优异成绩,还曾长期担任中国火车头体协中国式摔跤队的主教练,带领队伍在国内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李德顺从专业队退出后难舍撂跤事业,这才又辗转回归本行,和胞弟李德仁一起创建了“双雄跤馆”,谈经论道,练跤育人,担起了教练兼裁判的双重角色。

“老迭戈”进京寻梦

这些年来,经李德顺亲手培养调教的学员有1000余人,其中不乏金发碧眼的老外,芬兰的马明雷、新西兰的麦克、希腊的乔治等,都曾经在跤馆训练。跤馆也曾接待过欧洲摔跤联盟主席安东尼来跤馆拜访,俄罗斯、希腊、乌克兰摔跤联盟也曾派人来观摩交流。

目前的这拨学员中就有3名欧美学员跟班上课,其中来自阿根廷的迭戈·克洛辛斯基的故事很让人感动,这里的中国朋友都亲切地称呼他“迭戈”。

前几天,迭戈结束集训回国了。笔者采访时没能见到其本人。孙文景指着照片上一个威猛的汉子、那个与球王马拉多纳同名的叫做迭戈·克洛辛斯基的男人说,您瞧这哥们够壮的吧?46岁的迭戈身高1.78米、体重90公斤,小时候就知道中国功夫。他和许多外国朋友一样,都是从中国电影《火烧圆明园》中看到满清悍将僧格林沁用中国跤术闪电击倒英国人巴夏礼的震撼桥段后,领略到中国跤这神奇的功夫。

201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迭戈看到了以李德顺老师为原型拍摄的微电影《再见跤情》(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岑岚作品),李老师精湛的跤技让迭戈欣喜若狂,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去中国,去北京,找李德顺老师,学习正宗的中国式摔跤!

然而,生活总是充满着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一年,迭戈的母亲不幸去世,他不得不承担起照顾患病妹妹的责任,后来,伴随着儿子的出生,生活更加忙碌。

42岁的高龄,膝盖严重受伤,嗷嗷待哺的孩子,需要照顾的妹妹……这一切都让迭戈仿佛同学跤的梦想越来越远,但迭戈却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他申请了微信,依然想寻找李德顺老师。

在他添加的微信朋友中有一个人给他的印象很是深刻,这个人的微信头像是一只蜗牛,这让迭戈想到自己送给妹妹的礼物,也是一只蜗牛,蜗牛头像的主人就是孙文景。迭戈和孙文景通过微信交流起来,一个说西语,一个说汉语,最终,用英语。迭戈告诉孙文景,一只蜗牛,让我们相识,真的很神奇,他说感觉是母亲在冥冥中指引自己。

后来,孙文景又给迭戈发了一些跤馆训练的照片和视频,这当中一个熟悉的身影,让迭戈眼前一亮:中等身高,健壮的身材,矫健的动作,漂亮的跤绊,严谨而又不失笑容的脸庞,这是李德顺老师呀!这样的不期而遇让迭戈异常开心,他决定克服困难来中国。

为了筹备旅行和学习的经费,迭戈兼职做房屋的装饰工作。2018年9月3日,经过反复沟通和一年多的筹备,迭戈终于到达了北京,到达他日想夜想的地方,他终于可以跟随李老师学习了。在首都机场见到孙文景先生时,两个人紧紧地拥抱,仿佛久别的朋友。此刻,双方已经不用太多的话语。

孙文景介绍,初到北京的迭戈立即投入到中国式摔跤的系统训练之中,日复一日的学习也使他融入“跤”中。北京的撂跤场上有个口诀:“长怕抱腰,短怕薅,胖子怕转悠。”迭戈是个大块头,初来乍到的他往垫子上一戳,晃里晃荡的脚底下就是没有“根”。和对手过招时,人家揪住他的小袖(褡裢的短袖、小袖和腰带皆为双方可揪抓处)一带转不了两圈,底下一伸腿“咣当”他就趴地上了。

李老师眼瞅着迭戈吃了好几回“苦子”,才把他召到眼前指点示范,教给他怎么个站法、怎么摆脱、怎么防范。还教他“黄瓜架”如何搭,怎么挨摔,因为要摔倒对手必须先从挨摔学起,你得知道亏是咋吃的。李老师还教给他什么时候用实劲,怎么用虚劲,如何借力使巧劲。

示范动作时,李老师让力大身沉的迭戈冲上来薅住自己的小袖,当迭戈已经两把揪牢了,并且发力左揪右拧试图用力量压倒李老师时,处于防守中的李老师避实就虚,抽冷子逮准迭戈的弱点,近身借力使力,就是一招“跪腿得合勒”,下肢用小腿盘迭戈的腿,上面用肩头轻轻一点,大块头迭戈便轰然倒地。

李老师告诉学生们,在跤场上没有永远不败的跤手,吃亏本是平常,只有常琢磨从哪跌倒、怎么跌倒的,才能长记性得胜利。运动员无论是健硕还是羸弱体型,都休想凭借蛮劲取胜。与对手较量时,要学会用“听劲儿”和“问劲儿”去判断对方,再设法勇中夺先机在巧中取胜。

笔者旁听过李老师的教学课,他的所有技术动作都亲自讲解和示范,十分生动精彩。当他面对迭戈外国学员授课时,神采越发激昂,常把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运用其中。李老师说,撂跤中有许多克敌制胜的招法,其实是在诱使对手举全身之力的进攻中,借势使力从而四两拨了千斤。整套灵活机动、指上击下、指东打西的战术,虽然“洋学员”听得似懂非懂,但技术动作示范却看得很清楚。

李老师在裉节儿上给迭戈“说手儿”(分解动作、复盘)时,好几个学员把迭戈围在中央,看老师、助教用手势加动作演示,翻译在一旁连说带比划地一通忙乎。

因材施教培训洋学员

一个多月的训练,迭戈天天挥汗如雨,全然不顾腿和膝盖处的旧伤。他跟着师傅全神贯注地学做每一个技术动作,一遍遍重复,生怕自己荒废了时间,记不住老师教的技法,每节课下来褡裢都被汗水洇湿了。

在大伙热情的帮助下,“大块头”迭戈的技术有了显著的提高。李德顺考虑到迭戈的年龄和伤病,不敢让他进行长时间、大强度的对抗训练,重点在于规范他的技术细节,强化他的技战术意识,不必强求教太多的东西,就是怕他们贪多嚼不烂反而不美,希望他把原汁原味的、正宗的中国跤带回阿根廷,让更多的人体验到中国跤、喜欢上中国跤。

笔者作为一个“跤粉”很清楚,撂跤场上形势瞬息万变,一方使出给对手制胜一击的绊子,也就是零点几秒的事,那就犹如足球场上乱军之中,抬脚怒射对方球门时那么快,真个是打闪纫针的瞬间。而当今,光靠视频分解去教授撂跤技术行吗?不行。还是缺少不了传统的“说手儿”、口传心授,尤其是这心授必不可少。李德顺老师说中国式摔跤中传承的“真传一句话,虚传万卷书”,强调的是对人心灵的启迪。李老师用点睛之笔去点醒他的洋学员,阿根廷“老”迭戈经过点拨聪明智慧终于被发掘了出来,显现出足够的悟性。一个多月的训练,迭戈学到了不少“干货”,现在他熟练掌握的技术动作有:崴、揣、入、脑切子、手别儿和小得合等。

老外学撂跤真的很开心

据教练员李德顺说,中国式摔跤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好东西。武术中“摔、拿”的功夫融入了刚柔相济的中国哲学,对抗性强却不容易受伤,动作技法变化多端,并且器材简单容易推广。它的防身效果简洁而实用,假如在狭隘的空间里遇上歹徒侵犯,练过中国式摔跤的人就可以用“拿”的招数,轻松制服歹徒。

今天,在国内遇冷的中国式摔跤却成了西方人眼里的香饽饽。就在中国式摔跤被排除在全运会之外的那一年,法国举办了首届“巴黎市长杯”中国式摔跤国际邀请赛,这一赛事从此得以延续至今。我国的火车头队曾参加并夺得了6个项目的冠军。现在,中国式摔跤在法国、意大利、希腊、乌克兰、美国、阿根廷、巴西等国广泛开展,方兴未艾。

日前,笔者再次来到首体大训练馆,看到学员们正在热身,他们中就有好几位外国朋友,其中一个梳着马尾辫、上身穿着白色褡裢的美国姑娘格外抢眼。身手灵活的她正专注地踢腿、下腰、抻筋,显得十分矫健。

李教练介绍说,一年来学员们已初步掌握了背、别、挑、缠、揣和插闪等技术要领。那天他主要为学员们讲解常用于制胜对手“踢”的招法。学员们围拢在了教练周边,李德顺老师说:“中国式摔跤的规则规定,可以用脚踢、弹对方的脚和小腿部位,就是利用对手脚上重心失衡而取胜的招数。实战中“踢”倒对方只在眨眼间,要领就一个字:快!”

师傅言毕,学员便捉对互“踢”起来……

在练习间隙,我与今年28岁、正在北京某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化的美国姑娘张恩惠(英文名Charissa Eagy)聊了起来。在与她的攀谈中笔者了解到,这个美国姑娘曾在美国练习欧洲武术,主要是使用刀剑打斗,其中也掺有德国式摔跤技法,练了一年多了。她的美国教练告诉她,在中国有一种很神秘的运动叫摔跤,她一听就很想前来试一试。来到中国3周以后,张恩惠就通过朋友的介绍来到双雄跤馆观摩。

据当时接待她的助理教练孙文景回忆,开始时接到的是一个中国女孩的电话,说是有外国朋友想学习中国跤,希望能来观摩一下,双方就约定了时间。2017年的12月9日,美国女孩张恩惠第一次来到训练场,经过简短沟通,孙文景了解到她曾练习过同类型的摔跤,就问她要不要尝试一下,小姑娘很爽快地表示,希望能体验一下。随后,孙文景拎起一件褡裢,派了个学员和她抢了抢手。然而将近过了一分钟,美国女孩张恩惠愣是没有抢到把位,这让她在感觉沮丧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中国跤的魅力。于是当场就报了名,成为跤馆中又一名外籍学员。

笔者在与这位美国姑娘交谈中听到她表示,自己训练将近有一年的时间了,不仅学到很多中国跤的技巧,还学到很多中国的文化。李德顺老师的教学很认真,自己有不懂的地方,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做示范,也很关注她的学习进度。“现在我就是希望自己能学到更多的中国跤技巧。和跤馆的其他中外学员大家在一起训练很开心,他们都很乐意陪我练习动作,给我解释不明白的摔跤的技术和概念。”张恩惠说,“这里就像个大家庭一样……”

训练中,28岁北京姑娘杨帆还当起了这个美国女孩的热心陪练。两个姑娘在场上你来我往不停地变换招数,互相攻防练得热汗淋漓,个子不高的张恩惠动作有板有眼技术娴熟,从事工艺美术雕刻师工作的中国姑娘杨帆沉着应战伺机反攻,俩人一会儿你摔倒我、一会儿我掀翻了你,宽阔的跤垫上“扑通、扑通”的倒地声不绝于耳,让周围观战的师兄弟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泼辣活泼的张恩惠还兴冲冲地对我说,去年初来乍到的她就被师傅“赶鸭子上架”,没上几堂训练课,就参加了“双雄争跤大会”,虽然没有取得什么名次,但的确让她见识了阵仗,感受到了荣光。

陪同笔者进行采访的孙文景先生说,前文中提到的阿根廷“大块头”迭戈已经回到家中。昨天,迭戈发来视频说,自己还要长时间地继续学习中国跤,表示今后还要再来中国,并欢迎师傅、师兄弟有机会来阿根廷,传授神奇的中国式摔跤绝技。双方共同努力,争取把中国跤在南美推广。

采访结束时,美国姑娘张恩惠深有感触地说:“通过这一年来的训练,我感觉无论你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应该培养对中国式摔跤的兴趣,哪怕是为锻炼身体也应该行动起来了。”摔跤吧!朋友。

  • 编辑:仲伟东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