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余年岁月积淀,历史的厚度×文化的温度,共同交织成这座城市的厚重底蕴,这就是保定。保定的文化底蕴深厚,非遗文化同样精彩,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保定老调
保定老调又称老调梆子是保定特有的戏曲声腔剧种,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是我省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2008年,保定老调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唱腔质朴健朗,高亢而又清婉,在保定民间曾有“做饭离不开锅灶,听戏离不开老调”之说。
保定老调剧团曾多次进京演出,受到首都人民和领导、专家的好评,被誉为“保定有宝,老调不老”,《潘杨讼》《忠烈千秋》先后被拍摄成电影,并在全国发行放映,王贯英、辛秋花等老调艺术家名扬全国,近几年来又涌现出《燕赵风骨关汉卿》、《春到龙泉庄》等不同题材的优秀剧目。
易县拾幡古乐
在我国北方的民乐乐队中拾幡古乐阵容最庞大、编制最齐全,以易县东韩村、后部村拾幡会为代表2008年,东韩村拾幡古乐,入选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拾幡圣会开始于乾隆年间,迄今200多年,东韩村满族人顾善堂在皇宫乐队里当差,告老还乡后组织村民学习宫廷音乐,当年传入皇宫曲目50余首,均为工尺谱,如今仅留有25首,能演奏9支曲子。
拾幡乐演出阵容强大,最多有108人,
整个队伍清一色的满族服饰,仪仗队有两杆龙凤大旗,两杆门旗,还有10面龙凤幡旗,所以叫拾幡会,每到一地,先鸣礼炮三声,典雅、清淡、优美、缓慢的拾幡乐,讲究韵味,具有南方丝竹乐风格,主要在民俗节日和庙会中,独立演奏,民族乐器达108件,以云锣、笙、管、月琴、三弦等为主可坐堂,也可在行进中演出。
涞水高洛音乐会
涞水高洛古乐被誉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完整、最原汁原味、最富有民族色彩的四大古乐之一。
曲谱为最古老的工尺谱和燕乐半字谱,现有遗存乐曲72首,其中能演奏的66首,乐曲曲牌基本可以在,
南北曲、唐宋词牌中找到
有研究者认为,南高洛古乐应是秦汉时期的鼓吹乐,气势磅礴
给人以净化思想、陶冶情操、心旷神怡之感每年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集合了音乐会、少林会、狮子会、五道会、秧歌队、梆子剧团等的文化大餐吸引十里八村的乡亲齐聚观看热闹胜似过年。
阜平毛掸子会
毛掸子会,追溯到明朝初年,随着山西洪洞县居民迁移到阜平,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现流传于龙泉关镇桑叶坪村一带是河北省非遗项目。
历朝历代著名英雄和神话传说,都是毛掸子会塑造的人物,《三国演义》中的张飞(鞭枪)刘备(黄剑)、关羽(大刀)、吕布(二将描子)《、水浒传》中的李逵、(双斧)罗成(三将描子)、杨志(片刀)、孙二娘(顺刀)、扈三娘(拐棍)以及《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棍)等、采用中国戏曲中武打的表演方式演绎战争场面和高强武功比如《乌龙阵》《壑廊阵》《截杀阵》《八卦穿顶阵》《水磨阵》等。
表演历时90分钟,分为上下折,演员22人,指挥官、将官各10人,探子2人每折都有一位女豪杰扮演者出场鸡毛掸子是指挥官的令箭,每折颜色不同表演开始后,指挥官先令将官布阵探子探阵,最后指挥官指挥将官破阵。
涞源剪纸
相传,涞源剪纸技艺,是由蔚县杨姓老艺人传授,已有近200年的历史,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涞源县的剪纸作坊尚有10多家,每逢春节前夕售卖窗花等剪纸作品的摊位几乎占据了旧沙河半条街。
涞源剪纸作品图案精美,创意新颖,镂空、剪刻技法精巧纯熟,细可如春蚕吐丝,粗可比大笔挥墨,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作品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杨门女将》《宝莲灯》《梁祝》
等传统经典之作也有《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地道战》等现代题材的连环剪纸。
这些丰厚的保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浸润着一代代保定人的成长记忆与风俗志趣,时光流转,岁月更迭,“变”的是表达方式、传递的载体“不变”的还是传承千年的亲情乡情、家国情怀。
等传统经典之作也有《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地道战》等现代题材的连环剪纸。
这些丰厚的保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浸润着一代代保定人的成长记忆与风俗志趣,时光流转,岁月更迭,“变”的是表达方式、传递的载体“不变”的还是传承千年的亲情乡情、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