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彩瓷除了斗彩和五彩瓷器以外,还有金彩、矾红彩、绿彩、酱彩、黄地绿彩、绿地黄彩、黄地紫彩、红地黄彩、黄地红彩瓷器等,习称杂釉彩瓷。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几款杂釉彩瓷器。
白地素三彩缠枝莲纹瓶
白地素三彩缠枝莲纹瓶,明嘉靖,高63.4厘米,口径7.9厘米,底径17.8厘米。
瓶口微撇,口缘镶铜,溜肩,鼓腹,腹以下收敛,圈足。外壁白釉地素三彩装饰。近口沿处绘如意云头纹,腹部绘缠枝莲纹,近足处绘卷草纹。所施色彩有孔雀绿、黄、紫、草绿等。素底无釉。无款识。
瓶身秀美,纹饰的华贵为素雅的色彩掩藏,具有内敛之美。

黄地素三彩二龙戏珠纹盘
黄地素三彩二龙戏珠纹盘,明万历,高4.4厘米,口径23.3厘米,足径16厘米。
盘敞口,弧壁,圈足。盘心微下塌。通体黄地素三彩装饰。内底饰双龙戏珠纹,外壁饰缠枝莲纹。圈足内施黄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万历年制” 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此盘的所有纹样均先用黑彩勾出轮廓,其内再填以紫、绿、孔雀绿、黑彩等。外壁黑彩晕散严重。盘的造型不太规整,龙纹随意性较强,爪如花朵,口、腹、足底均有窑裂,反映出万历时期御器厂瓷器生产质量趋于下降的状况。在黄釉的掩映下,青花款呈蓝黑色。
绿地黄彩开光云龙纹盖罐
绿地黄彩开光云龙纹盖罐,明万历,高19.1厘米,口径9.4厘米,足径11.3厘米。

罐直口,短颈,丰肩,鼓腹,圈足。罐外壁绿地黄彩装饰,肩部饰变形莲瓣纹,腹部4个菱形开光内均饰云龙纹,开光上下分别以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金鱼、盘肠等八吉祥相隔。盖面中心饰云龙纹,外部环绕11个变形莲瓣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万历年制”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此罐的所有图案均先在素胎上刻划,再施以低温釉彩。
珐花人物纹罐
珐花人物纹罐,明,高35厘米,口径20厘米,足径23厘米。
罐圆唇,短颈,丰肩,鼓腹,瘦胫(jìng音敬),近足处外撇。罐身有明显的接痕。通体珐花釉装饰。纹样的安排从上至下共4层,颈部饰朵云纹,肩部饰如意云头纹,腹部绘仙人楼阁,周围辅以云纹,近足处饰变形莲瓣纹,内有如意头。底素胎无釉。无款识。
器身凸起的线条勾勒有致,形成凹、平、凸三层立体图案,使之既有工整的图案特色,又有传统的绘画效果。
珐花系用贴花、堆塑、镂空等手法进行装饰后,经二次烧成的低温釉陶器,它吸收了壁画使用的沥粉彩绘方法,先在经素烧的陶胎上用一种特殊的带管泥浆袋勾出凸起的纹饰之轮廓,经过素烧然后在轮廓内分别填入各色釉料,再入窑焙烧而成。珐花创烧于元代,盛行于明,清代逐渐衰退。主要产于山西晋南地区。其产品以黄、绿、蓝、紫为主要色釉,底色多为孔雀绿和孔雀蓝,极少以黑色为底色。珐花原为陶胎器,明、清时期景德镇用瓷胎仿制成功。它与琉璃釉化学成分基本一致,属于一个系统,所不同的是琉璃釉以氧化铅作主要助熔剂,而珐花釉则用牙硝(KNO3)作主要助熔剂。传世和出土的珐花器多为香炉、瓶、罐或仙佛人物,生活用器很少。
珐花器以明代的制品最精。其主要装饰图案为民间常见的人物、花鸟等。除堆塑外,还用刀刻装饰,这样就在器物表面形成立体图案。
珐花镂空孔雀花卉纹绣墩
珐花镂空孔雀花卉纹绣墩,明成化,高35厘米,面径22.3厘米,底径23.5厘米。

绣墩呈鼓式,中空,面微鼓。墩面中心镂刻牡丹纹。腹上下各饰凸起鼓钉纹,腹中部镂雕有凤来仪图,朵朵牡丹竞相怒放,枝叶纵横交错,洞石交叠,山影重重,祥凤翩翩起舞。腹两侧各贴塑一兽面耳。通体所施釉色为白、蓝、紫及孔雀蓝四种。
绣墩又称坐墩、凉墩,为一种古代坐具,多置于庭前院落,既实用又美观。河南安阳隋墓中曾出土有青釉小瓷墩,宋、元时期亦有制作。绣墩风行于明、清两代,其时代特征是,明代墩面普遍隆起,而清代均系平面。主要有青花、五彩、粉彩、珐花、三彩等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