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时朝廷即在景德镇设立了专门烧造官府用瓷的“浮梁瓷局”,全国最优秀的制瓷工匠开始向景德镇集中,为景德镇制瓷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只是景德镇陶瓷制作技艺越来越精良,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推荐几件景德镇窑出品的陶瓷。
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元,通高41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18.5厘米。
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砂底无釉。附狮纽伞形盖。胎体上薄下厚,胎质细腻。青花色彩浓艳,釉里红略暗。通体青花釉里红纹饰。罐盖绘青花莲瓣纹、卷草纹、回纹各一周。罐身近口沿处绘青花缠枝花纹、卷草纹各一周。肩部绘下垂如意云头纹,云头纹内绘青花水波纹托白莲,云头纹之间绘折枝牡丹纹。腹部四面堆塑双菱形串珠开光,开光内镂雕山石、牡丹、菊花等四季园景,以釉里红绘山石、花卉,青花绘花叶,纹饰有浮雕效果。腹下部饰青花折枝莲花,与肩部云头纹相对应。近底处绘卷草纹及变形莲瓣纹,莲瓣纹内绘倒垂宝相花纹。
此罐1965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造型丰满浑厚,纹饰层次鲜明,综合了绘、镂、塑、贴等多种技法,特别是镂花装饰在元代瓷器上较少见。青花、釉里红在作品中互为衬托,红、蓝交相辉映,整体形成一种气度雍容而又花团锦簇的艺术效果。

青花釉里红瓷器创烧于元代。青花的呈色剂是氧化钴,呈色稳定;釉里红的呈色剂是氧化铜,极易挥发,因此对窑室的烧成气氛要求十分严格。元代景德镇工匠创造性地将二者珠联璧合地施于同一器物上。这一新的釉下彩品种的出现,是元代瓷器生产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
景德镇窑青花凤穿牡丹纹执壶
青花凤穿牡丹纹执壶,元,高23.5厘米,口径4.7厘米,足径7.3厘米。
壶直口,口下渐展,粗颈,垂腹,腹下内敛,圈足微外撇。腹一侧置上细下粗的长弯流,流上绘火云纹。另一侧置曲柄,上端有小系,柄上绘银锭、宝钗等纹饰。附平顶盖,有圆珠纽,盖上绘菊瓣纹。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器身于青白釉下满饰青花纹样,腹两面均绘凤穿缠枝花卉纹,间以火珠云及竹石纹。
此壶通体花纹满密,而主体纹样突出,繁而不乱。青花色泽浓艳亮丽,是传世的元代青花瓷器中少见的佳作。
此器形为元代瓷器的流行样式,除青花器外,还见有龙泉窑青釉制品。造型源自阿拉伯民族使用的铜器。元代瓷器借鉴这种造型时,特别注意到吸取蒙古民族铜壶粗犷豪放的风格特点。
景德镇窑釉里红划花兔纹玉壶春瓶
釉里红划花兔纹玉壶春瓶,元,高20.5厘米,口径6.3厘米,足径6.8厘米。

瓶撇口,细颈,垂腹,圈足。通体施青白釉。肩部及腹径最大处各有暗刻弦纹4道,上腹部刻划一只野兔奔跑于花草间,小兔作回首观望状,以釉里红点睛,刻划技法娴熟,刀锋犀利洒脱,线条流畅自然,形象栩栩如生。花纹空白处随意涂抹釉里红,形成红地白花,增强了图案的艺术效果。瓶内口部涂抹釉里红。
玉壶春瓶是元代景德镇瓷的常见器型,其品种除釉里红外,尚见有青花、青白釉、孔雀绿釉青花等。
从考古发现的实物看,目前所知纪年最早的釉里红瓷器是1979年在景德镇元至元四年(1338年)凌氏墓出土的釉里红堆塑四灵盖罐和釉里红堆塑楼阁式谷仓等。由于釉里红瓷器烧造难度大,传世较少,所以十分珍贵。以釉里红装饰的玉壶春瓶,除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收藏之外,还有日本大和文华馆及松冈美术馆收藏的釉里红飞凤纹玉壶春瓶、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釉里红花卉纹玉壶春瓶等。
景德镇窑蓝釉描金折枝花、朵云纹匜
蓝釉描金折枝花、朵云纹匜,元,高4.5厘米,通流长17厘米,底径8.5厘米。

匜(yí 音仪)敞口,浅弧腹,平底。口一侧出槽形流,流下置一小系。胎较薄。内外施蓝釉,釉厚而不均匀。口边和外底无釉。内底描金线圈内绘金彩折枝花纹,内壁画5朵金彩祥云。
该器造型模仿青铜匜,蓝釉闪烁着宝石蓝般的光泽,配以熠熠生辉的金彩,光彩夺目。这件蓝釉描金匜1964年出土于河北保定窖藏,同时出土的还有蓝釉描金小杯和盘。
景德镇窑青花飞凤麒麟纹盘
青花飞凤麒麟纹盘,高7.9厘米,口径46.1厘米,足径26.1厘米。

盘折沿,菱花式口,盘心坦平,圈足。通体施青白釉,底素胎无釉。盘内外绘青花纹饰多层。折沿上绘卷草纹,内壁青花网纹地上突出白色缠枝牡丹纹,盘心边缘环以卷草纹,中央青花地烘托麒麟、翔凤各一,空间衬以白色的莲花及朵云纹。盘外壁绘缠枝莲纹。
此器青花发色纯正,构图严谨。盘心纹饰寓意“威凤祥麟”以示天地祥和。元代青花瓷器装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青花料直接在白色胎体上描绘纹饰。另一种是以青花为地,衬托白色花纹。这种装饰形式始于元代。留白纹饰都有凸起。此盘即为蓝地白花器之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