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制陶工艺有了很大的进步,陶器的造型和品种也越来越丰富,制作工艺更是趋于精湛。
大汶口文化的白陶是使用一种氧化铁含量极低的粘土成型后,入窑经超高的温度烧纸而成的。而龙山文化的黑陶是用快轮拉坯成型,有些陶器的胎壁厚度仅有0.3—1毫米,故有“蛋壳黑陶”之美称,不论白陶还是黑陶都充分反映出古代陶瓷制品成熟的技艺,今天小编就带你细细领略一番。
【大汶口文化白陶双系壶】
白陶双系壶,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高19厘米,口径8.8厘米,底径6厘米。
壶口微撇,圆肩,腹以下内收,平底。胎较薄。此件器物造型特别,主要是肩、腹部一侧压成扁平状,在腹部中间一侧置两个圆系,两个圆系中间又有一个小乳钉装饰。据科学测试,大汶口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前2200年。
白陶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所用原料系纯度较高的陶土,成型后,入窑经约1000℃窑温焙烧而成。
【齐家文化红陶盉】
红陶盉,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高15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5.7厘米。
盉(hé 音禾),阔颈,溜肩,鼓腹,腹以下内收,平底。一侧置短流,另一侧置宽柄。泥质红陶。器表打磨光滑。据科学测试,齐家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200~前1900年。
齐家文化系继承马家窑文化发展而来,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一种文化。主要遗址在青海、甘肃等地。齐家文化陶器独具特色,代表器形主要有双耳大罐等。
盉是一种盛水器,既可以装水来调和酒,也可以用作盥沐的水具。
【龙山文化黑陶双系罐】
黑陶双系罐,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高26.0厘米,口径19.5厘米,底径10.5厘米。
罐撇口,圆唇,束颈,溜肩,鼓腹,腹以下渐内收,平底。胎体较薄,表面打磨光亮。通体饰五道弦纹。据科学测试,龙山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400~前2000年。
龙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龙山文化陶器以砂质黑陶和泥质黑灰陶数量最多,陶器的制法虽然还在使用手制,但快轮拉坯的使用已很普遍,因此器物形体较为规整,胎体明显变薄。
黑陶与灰陶的烧造方法一样,均采用强还原气氛烧成。之所以会呈现黑色,是因为在烧成后期将窑停火封门,在窑顶孔上浇水,燃料中的碳素与蒸气结合渗入胎体即成黑色。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最为精致,其中有一种素面磨光的黑陶最具特色,其胎体薄而均匀,色泽黑亮,有的薄如蛋壳,故有“蛋壳黑陶”之美称。
【龙山文化黑陶双系壶】
黑陶双系壶,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高11.5厘米,口径6.5厘米,足径8.2厘米。
壶口微外撇,口沿两边置双系。长颈,下部渐广,至肩凸起,扁腹,圈足。足上镂有八个小孔。底外凸。造型规整,胎薄体轻,表面经过打磨,光泽可鉴。据科学测试,龙山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400—前2000年。
龙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龙山文化陶器以砂质黑陶和泥质黑灰陶数量最多,陶器的制法虽然还在使用手制,但快轮拉坯的使用已很普遍,因此器物形体较为规整,胎体明显变薄。
黑陶与灰陶的烧造方法一样,均采用强还原气氛烧成。之所以会呈现黑色,是因为在烧成后期将窑停火封门,在窑顶孔上浇水,燃料中的碳素与蒸气结合渗入胎体即成黑色。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最为精致,其中有一种素面磨光的黑陶最具特色,其胎体薄而均匀,色泽黑亮,有的薄如蛋壳,故有“蛋壳黑陶”之美称。
【龙山文化红陶鬶】
红陶鬶,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高39厘米,口径12厘米,足距14厘米。
鬶(guī 音规),唇口,口一侧出鸟喙状长流,长颈,下承以三个袋状足。器身一侧置绳状鋬(pàn音盼)手。口沿下及鋬手上端饰乳钉纹。颈、足衔接处饰凸弦纹。器表打磨光亮。据科学测试,龙山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500~前2000年。此件红陶鬶造型规整,堪称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红陶的代表作品。
鬶是一种盛水器,造型有点像鸟。这种器形最早出现在山东地区,山东位于东方,那个时候是少昊和太昊的部落,他们以鸟为图腾,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鬶这样形状的器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