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胡同,生活在创意与共享中

  • 2019-01-05 22:49:01
  • 北京晚报

从雍和宫地铁口B口出来往南一看,藏经馆胡同北口的“青龙文化创新街区”标识显得格外醒目——青灰色的钢制背板、流线型的垂脊标识,橙黄色的亮眼大字,这是往东拐没多远的青龙胡同向来往行人送来的遥遥致意。扑面而来的文创气息、清新简约的设计风格,让人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苍蝇馆子林立、垃圾废品车遍地、乱七八糟的架空线遮住了天际线的“脏乱胡同”。

走在胡同里,随处可见铁艺窗楹上的团龙图案和橙黄抽象的垂脊标识。昔日的东城区市政管理所仓库、北京童装厂,变成了如今的77文创雍和宫、圣唐古驿文化创意园,胡同里的创意工厂被错落有致地穿插在街心花园、居民小区中间。胡同口晒太阳的老住户、休闲转椅上玩耍的孩子们、咖啡店里交谈的年轻人与写字楼内进进出出的上班族,不同背景、特点的人群在这片公共空间内和谐共生,老北京原生态的“排子房”、四合院与北欧风现代感的文创园、餐饮店自然共处。

干净、整洁,充满历史文化气息却不失现代商业活力,是青龙胡同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升级改造后的雍和大厦南广场,拆掉了原本横亘在居民区和办公区之间的围墙,新建出一个占地2000多平方米,可供老住户与上班族共享的带状街心花园。最东边的“邻里厅”,保留了一棵大槐树,建设了一处高低起伏的景观墙,讲述青龙胡同的历史,为周边居民提供交流场所。中间30多米长的“香花径”,则设有木质座椅,供大家散步、休息。最西边的“创意圈”,安装了两个半球形能转动的创意木座椅,供上班族午休期间来此休息、交流。

寒冷的冬日里,街心花园的绿植树木已掉光叶子,仅剩下萧疏的枝条。但我了解到,街心花园种植了大量的金叶复叶槭和王族海棠,把这里的秋天装点得满目金黄。香花径两旁则栽种了两排银杏与丁香。邻里厅景观墙后的则是冬日仍带绿的数竿翠竹。此外,为了方便周围人群在这里交流、休憩,街心花园还设有大量座椅,如树池周围的石材座椅、香花径两侧的木质座椅以及灌木丛边上的条形座椅等。

街心花园旁那青灰色外墙的“和咖啡·社区青年汇”,则将年轻人爱好的三大元素集中在了一起:可阅读书籍的“东城区第二图书馆”、能买咖啡三明治的“和咖啡”以及能活动筋骨的共享健身“玩吧”。这里迸发出的活力与创新,从窗户上张贴的双语语录就可见一斑:“要让每一天都有所值”、“当命运挥棒而击,你要毫不犹豫地反击”、“耀眼的才华只有配上丰盛的灵魂,才能长出穿山越岭的翅膀”。在冬日里,花上半天时间,点上一杯咖啡,读上几本“无用”之书,真是一件惬意的事。推开社区青年汇的大门往东直走,还能见到健康流行的轻食快餐、热气腾腾的骨汤火锅、特色地道的西北小吃等餐饮门店——老住户与上班族的生活饮食正变得越来越便利。

青龙胡同的“变形记”,离不开2016年北京国际设计周主宾国丹麦带来的城市改造理念和技术。曾经被各种建筑占得满满当当的胡同,硬是被丹麦设计师“抠”出了如今我见到的休闲广场和三角地花园,让整个街区“透了气”。架空线入地、公厕革命、公共空间改造、雨洪利用、绿化美化工程……在走访过程中,我看到,如今的青龙街区已迎来5个胡同创意工厂、7个科技创新型孵化器的入驻,建成了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基地。相比以往多为点状的、“针灸式”的老街改造,通过整体设计的青龙胡同实现的规模化更新也为北京其他胡同环境的提升提供了不少借鉴与启发之处。 袁璐 文并摄

GO提示

青龙胡同位于北二环雍和宫-北新桥附近,地铁雍和宫站B口出来即可见到青龙街区。沿着藏经馆胡同走到头,向东拐即可到达。

  • 编辑:李蕾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