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京岁时纪胜》载:“帝京品物,擅天下以无双……王麻子,西铁锉三代钢针……”

这里提到的“王麻子”就是传承至今的“王麻子剪刀”,王麻子剪刀锻制技艺独特,成品厚重大气,质朴自然,具有典型的北方特点,它结构独特,剪切有力,可一剪多用。
2007年,“王麻子剪刀锻制技艺”入选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它又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剪刀锻制技艺”的扩展项目。
一把小小剪刀里究竟有哪些“大学问”,且听文旅君为您讲来~
小小剪刀也要千锤百炼
“王麻子”始于清初,原先并不生产剪刀,而是收购质量上乘的剪刀再销售。掌柜姓王,脸上有麻子,因此人们就叫他王麻子。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其后人店铺打出“三代王麻子”的招牌,专营剪刀。
“王麻子”的典型产品是“黑老虎”,把宽头长,轴粗稳固,剪切有力。看似简单的剪刀,要经过冷热加工20多道工序,其技艺精髓主要解决两个问题:材料性能与形制。

好钢用在刀刃上
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王麻子剪刀复合使用钢和铁,各尽所长:剪体为熟铁,容易锻制,延展性好;只在剪头贴一层钢,保证刃口锋利耐用,不崩不卷。
锻造、淬火是提高材料性能的主要工艺,关键是温度的把握。历代工匠依靠经验,就能准确识别火候。如锻造要加热到“钢要冒汗,铁似流不流”的时候,此时温度已达1300℃,要迅速出炉锻打,利用金属的热变形,把刃口钢与熟铁锤打至紧密贴合,并锻出剪体形状。淬火则是将剪刀加热到1200℃,再在油或水中快速冷却。

剪刀片在红炉内加热,炉内燃料为煤,温度可达1400℃。炉上工艺看准火候是关键,锻打成形要求
“温度不到不打,过烧不打”,淬火的加热温度也影响最终的材料性能。王麻子传统技艺里,工匠凭经验及目测能准确识别火候。
20世纪50年代,几十家为王麻子供货的手工作坊合并为北京王麻子刀剪厂,21世纪初改制成有限公司。目前部分定制产品还使用红炉贴钢手工锻造,更多的剪体是采用机械化的复合钢板冲裁,但打磨、盘活仍需大量人工。
主要制作工序

上图左一、左二:贴钢、成形是基本工艺,将一端粘钢的熟铁棒反复锻打至基本成形。
上图左三、左四:淬火则是改变材料性能的关键,淬火前后外观也有区别,氧化皮剥落处可见,淬火后刃口呈银白色。
1.贴钢、成形:熟铁一端以硼砂粘钢,反复加热、锻打,使钢铁紧密贴合,并锻出剪头、剪把雏形。
2.淬火:剪刀片快速加热至1200℃,置入油中淬火急冷,提高表面强度、硬度和耐磨性,获得良好的材料性能。
3.整理:装配后进行全面整理,调剪轴、把环、刃锋,使张合轻松、剪物顺畅。
都说百炼成钢,哪怕是一把小小的剪刀,也要经过几十道工序的千锤百炼。
(文图:文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