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艺术,非遗文化的传承,千百年来中国匠人初心的坚守,这些都可以在日用器物中反映,平凡中看到坚持的力量,简单中看到中式的美学。北京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一批批优秀传统艺术,培养了几十年不问世事、专注手艺的工匠大师。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如今我们在北京还能看到还能体验那些濒临失传的珍贵技艺!
北京兔儿爷
泥彩塑兔儿爷是北京地区中秋吉祥物,在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影响极深。经过研究发现兔儿爷出现的时间不晚于元代,由于兔儿爷特殊的习俗,很难保留有隔年的兔儿爷,现存最早的泥彩塑兔儿爷保存在故宫当中,名为“富贵花开”。

中秋佳节在民间是户户赏月,家家盼团圆。在秋粮上场,果品飘香之际,庆祝活动之隆重可以与春节齐名,自然少不了民间兔儿爷吉祥物的点缀。每到中秋来临之际,街上就陆续出现了兔儿爷的货摊,那些诸般大大小小的兔儿爷在货架上摆成兔儿爷山,与那些白里透红的蜜桃、鹅黄的鸭梨、朱玉搬的葡萄、青绿的柿子、切成莲花瓣状的沙瓤西瓜等水果摊交错在一起,真是五光十色,别有一番景象。正是:“撇眼一看佳节近,满城争摆兔爷山”的热闹景象。

泥彩塑兔儿爷形成的年代历史久远,形成原因是因为过去的医疗条件非常落后,求医治病很不方便,民间才出现了吉祥物泥彩塑兔儿爷。
兔儿爷制作的技艺其表演手法夸张、简练,作品讲究对称,平衡,其彩绘工艺更是十分细腻,需有很高的彩绘功底造诣。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色彩对比强烈、古朴浓重,其制作完全凭艺人用手捏塑而成,技艺手法有搓、揉、挑、捏、印、拍、剪、色、贴、插等等常用手法。其原料:胶泥,要经过晒、冷、砸、揉、淋等过程。颜色有:国画色、广告色、品色(矿物色)等。
兔儿爷是北京中秋节日的一个独特的重要标志性之一,在民间盛行了几百年的中秋文化,是中秋佳节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北京兔儿爷的几个民俗知识:
1.兔儿爷的性别问题:由于我国传统的伦理习俗中男女授受不亲的深远影响嫦娥怀中所抱之物不该是异性兔子,而是女兔子,过去传统习俗男人不拜兔儿爷。鉴于以上两点北京兔儿爷的性别应该是女兔子。
2.既然兔儿爷是女人之身为什么叫兔儿爷不叫兔奶奶:单身无后,有名望的女人过去,都是以男性来称呼,这是通用的身份称呼。老北京过去老习俗(侄子外甥)有称呼大龄未嫁女人为爹,或者称爸,以男性称呼她。由于兔爷在北京的影响力非常之大,后人就给兔儿爷加以官称,所以叫兔儿爷。
3.兔儿爷身后的靠背旗有几只?兔儿爷身后只有一杆靠背旗,老北京有句歇后语:兔儿爷的靠背旗——单挑。
4.北京兔爷身后靠背旗的来历:传说兔爷是在寺庙山门外的旗杆下发现的,民间手艺人根据这个传说塑造兔爷的时候就在兔爷身后插了一杆旗子,以便让后人知道兔爷从哪里而来。
5.关于北京兔爷的坐骑
北京兔爷的坐骑基本是骑坐在民间传统的瑞兽之上,由于过去礼制的原因,北京兔爷不可以骑坐在龙的身上。传说的瑞兽有:狮子,大象,麒麟,老虎,鹿,还有吉祥物种包括:葫芦,桃子,莲花,牡丹花等等。
关于北京兔爷坐骑的传说
一骑麒麟:麒麟主正财,旺事业,催富贵,辟邪化煞,有将家运转好、灾祸减轻用途。麒麟是吉祥的代表。
二骑狮子:寓意事事如意之意。
三坐桃子:寓意长寿之意。

四坐葫芦:寓意福禄之意。
五骑象:寓意气相万新。
六骑鹿:寓意俸禄多多之意。

七坐莲花:寓意莲花象征着纯洁与高雅、清净和超然。真正的清净不在于身,而在于心。
八坐山:这是北京城里最典型的北京兔爷,所有兔爷均由这款兔爷演化而来。此款为兔爷至尊。
九骑虎:寓意一种护卫神兽,以便祛邪辟灾。

十牡丹花:大富大贵,富贵花开之意。
参观体验:北京双起翔泥彩塑工作室
电话:18612520169
地铁:13号线龙泽苑下车马路对面换乘昌58路公交,横桥村东下车向西行走300米路北看到北京平安盛达汽车维修有限公司就到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百葛路133号院
盛锡福皮帽制作技艺
“盛锡福”是1911年始创于天津的老字号,20世纪30年代到北京开设分号。创始人刘锡三在生产经营中不断聘请行业内的高级技师,并吸收国内外优秀的制帽技术,博采众长,最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盛锡福皮帽制作技艺。

盛锡福皮帽制作工艺流程复杂,加工制作一顶皮帽通常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每道工序都精益求精。配活时要求原料精良,毛的倒向要一致,长短粗细密度要一致,颜色、软硬也要一致。裁制皮毛时,可有直刀、顶刀、斜刀、人字刀、弧形刀、月牙刀、梯子刀、鱼鳞刀等多种刀法,不拘一格,需要随机应变、灵活运用。缝制时,要求顶子圆、吃头均、缝头匀。蒙皮面,要求缝对缝、十字平,其勾扇、翻帽、串口等工序的诸多要求更是精细异常。
盛锡福皮帽外形端雅大方,做工考究精致,戴着轻软舒适。民国时期,盛锡福皮帽就备受推崇,“头顶盛锡福”成为高品质生活的标准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盛锡福皮帽更是深受海内外消费者的青睐。盛锡福技师多次为国家领导人制帽,盛锡福皮帽还曾被选作馈赠国际友人的礼品。
参观体验:盛锡福(王府井店)
电话:010-65254752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18-1号北方佳苑饭店写字间
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
我国传统家具以明式家具最为著名,它不仅在中国古代家具史上具有辉煌的成就,被视为传统家具的典范,而且在世界家具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明式家具在清代康熙以后流传至英法等国,对欧洲18世纪的家具产生了很大影响。

明式家具在继承宋元家具制作传统的基础上,材料、加工工艺、造型设计、结构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创新。清代的一些家具仍沿袭了明代家具的风格和工艺,也称为“明式家具”。我国现有的明式家具以苏州、北京、广州为主要产地,继承了明代家具的优秀传统,形成苏式、京式、广式三大体系。制作中采用紫檀、花梨、红木、乌木、铁力木、鸡翅木等质地坚硬、纹理缜密的硬木为材料,充分利用其纹理、材质和光泽,力求结构简练单纯,造型大方,无繁琐装饰,并能适合各种不同用途和人体的需要。最值得称道的是,明式家具全部采用榫卯结合的框架结构,各种榫卯巧妙斗拼,丝毫不用钉和胶,制成的家具构造精密,牢固坚实,令世界各国的同行专家赞叹不已。用白铜、紫铜、鎏金制成的家具金属附件,如包角、合叶、套脚等也同样形制精巧,色泽柔和,和家具匹配,相得益彰。

明式家具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坐卧、承具、卧具、庋具、架具、屏具六大类。椅、凳、墩等属于坐卧类,香几、花几、桌、案等属于承具类,床、榻等属于卧具类,盒、箱、柜、橱等属于庋具类,面盆架、镜架、衣架等属于架具类,座屏、折叠屏风等属于屏具类。
明式家具是我国乃至世界家具业的瑰宝,具有中外家具发展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社会生活史、民俗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目前,由于硬木原料短缺、从业人员大多年迈、青年匠人手艺较差等多方面的原因,明式家具的制作出现了一些问题。此外,各种假冒伪劣的红木家具在市场上泛滥成灾,也给正宗明式家具的生产带来一定的困难。目前急需迅速培养高水平的接班人,有效传承、合理发展这一宝贵的传统手工艺。
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是在明清宫廷家具的制作中逐渐形成的,它产生于北京,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与“苏作”(苏州)、“广作”(广州)并称为中国硬木家具的三大流派。

京作硬木家具与北方地区干燥的气候相适应,它注重陈设效果,追求厚重的造型、庞大的形制,由此而形成雍容大气、绚丽豪华的京作风格。京作硬木家具的制作技艺在清代康乾年间达到顶峰,嘉道以后逐渐流散到民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采取积极的抢救、保护和扶持政策,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综合运用设计、木作、雕刻、烫蜡等多种制作工艺,使珍贵的硬木材料与科学合理的榫卯结构、庄重典雅的造型、美观的雕饰相结合,形成华贵、高雅的艺术风格,实现了宫廷艺术和民间艺术的完美融合,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学术研究价值。
参观体验:龙顺成
电话:010-67265621
地铁:地铁14号线东段永定门外站下,东南口出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外大街64号
北京内画鼻烟壶

内画鼻烟壶是鼻烟传入中国后出现的一种独特的民族手工艺品种,其制作技艺主要流传在北京、河北、山东、汕头,形成了“京派”、“冀派”、“鲁派”和“粤派”等流派。鼻烟壶流入北京后,为皇亲贵戚、王公大臣及有地位的旗人所使用。除宫廷造办处外,民间也大量制作鼻烟壶。约1890年到1945年间,内画鼻烟壶的制作发展达到高峰,出现了号称“四大内画名家”的周乐元、丁二仲、马少宣、叶仲三,这些民间艺人创作了最初的北京内画鼻烟壶。
1954年,叶仲三的后人叶禧(晓峰)、叶祺被聘请到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开始培养叶澍英学艺,1958年收王习三(王瑞成)为徒,后来又续收了刘守本等徒弟。1970年前后,叶氏兄弟相继辞世,其弟子王习三在河北省衡水市创立“冀派内画”,刘守本则成为现代“京派内画”的领军人物。北京内画鼻烟壶现今已有四代传人。

北京内画鼻烟壶是明清时期我国烟草业发展的历史见证,作为一个特殊的工艺品种,它不仅含括了雕刻、镶嵌、花丝等传统民间工艺,还汇集了多种中西绘画技法,成为当时手工技艺发展状况的缩影。北京内画鼻烟壶的绘画内容多表现我国的历史文化,极具欣赏和研究价值。
参观体验:京城百工坊
电话:010-67111381
地铁:地铁5号线天坛东门地铁站下,东北口出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光明路乙12号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
聚元号是清朝皇家专设的兵工厂,其弓箭铺位于北京东四附近的弓箭大院。1957年聚元号被改造后迁至北京第一体育用品厂,成为现在朝阳区的区属单位,位于现在的国际贸易大厦附近。1998年,聚元号第九代传人杨文通在朝阳区的团结湖居民区内设铺,重兴旧业。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承袭了中国双曲反弯复合弓的优良传统,弓的主体内胎为竹,外贴牛角,内贴牛筋,两端安装木质弓肖。弓的制作分成弓的“白活”和装饰的“画活”两个环节。弓弦一般有牛皮和棉线两种,聚元号多采用棉线制作。制箭步骤主要包括调杆、打皮、刮杆、安装箭头和尾羽等。
聚元号杨氏制弓世家早年曾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奖项。出于对弓箭传统技艺的热爱和文化传承的自觉,杨福喜毅然放弃了原有工作,改从其父杨文通学艺,全面继承了聚元号清代皇家弓箭作坊的全套技艺。聚元号制作弓箭所用原料、工具、技法与《考工记》、《梦溪笔谈》、《天工开物》所载相近,所制各类弓箭品质精善,深受各界好评,曾应邀赴香港参与亚洲射艺交流活动,并由中央电视台和多家媒体进行报道。
参观体验:聚元号
电话:13661035311
地铁:地铁10号线潘家园站下,东南口出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华威里18号潘家园旧货市场乙排B102号
北京风筝制作技艺

曹氏风筝工艺是根据清代《南鹞北鸢考工志》所记载的风筝图谱及歌诀在北京传承至今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总结出43种风筝扎、糊技法,并将工艺流程归纳为扎、糊、绘、放四艺,以风筝作为载体反映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并运用意象美学、拟人化和图案化的表现形式,体现出较高的传统文化价值。

曹氏风筝是用竹子、纸张、绢、绸等材质,经过扎、糊、绘等工序制作而成的。该制作技艺具有选料精良、工艺细腻、色彩艳丽、造型优美等特点。它运用仿生学原理,采用独特的“脱胎”技艺制作的飞禽动物等风筝作品,栩栩如生,减轻了风筝的重量。曹氏风筝作品样式新颖,种类繁多,表现内容有:历史典故、风物传说、民俗风情、仿真写实等题材,具有鲜明的古都文化特 色。
参观体验:稻香湖非遗科学馆
电话:010-62523780
地铁:地铁16号线稻香湖路站下,西南口出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稻香湖路28号
王麻子剪刀锻制技艺
清代顺治八年(1651),山西籍王姓匠人在北京经营剪刀,生意兴隆,因其面部有麻子,人称“王麻子”,“王麻子剪刀”之名就此扬名。清代乾隆二十三年(1758)的《帝京岁时纪胜》一书中已有王麻子剪刀的相关记载,说明这一手工产品在当时已成为名牌。
清代嘉庆二十一年(1816),北京宣外大街135号的居太店铺挂出“三代王麻子”招牌。后来,北京以王麻子为招牌的刀剪业作坊不断发展,至1936年已有70家,1956年为68家,从业人员达到400人。1999年,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王麻子剪刀锻制技艺独特,包括13道炉上工序和13道炉下冷作工序,锻打复合精湛,绝招多,其中的蘸火拌“药”技艺在刀剪行业中独一无二。成品造型厚重大气,质朴自然,具有典型的北方特点,结构独特,剪切有力,可一剪多用。其刃口为熟铁贴钢,锋利异常,好使耐用,不崩不卷,易制易修。
王麻子剪刀锻制技艺是传统锻制工艺的代表,具有很高的技术价值。相关产品现在依然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备工具,能适应各专业领域的需求。王麻子剪刀锻制技艺的传承方式不拘一格,既可在师徒间传承,又可在亲戚和同乡中传承,如郭恒瑶在粉浆胡同设立“天和兴”,收内弟段春生为徒,即是家族传承的典型例子。
参观体验:王麻子(前门店)
电话:010-83197995
地铁:地铁7号线珠市口站下,西北口出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街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