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空竹原是庭院游戏,后成为传统的杂技项目。空竹分双轴、单轴;轴、轮和轮面用木制成,轮圈用竹制成,旋转发声,中柱腰细,可缠绳抖动产生旋转。玩的人手拿两根竹棍,顶端都系一根长约五尺的棉线绳,不断抖动,空竹发出鸣声。抖动时姿势多变,表演出串绕、抡高、对扔、过桥等动作。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抖空竹在中国是传统的民俗游艺项目,2006年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用线绳抖动空竹,让它高速旋转发出高亢雄浑的声音,这也成为了春节庙会的重要内容,给节日带来吉祥之气。
北京空竹博物馆馆长李连元,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抖空竹技艺的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
一老一小 声响音藤远
北京空竹博物馆是一座200平方米的四合院,三个展厅里陈列了几百件空竹,全面展现了空竹的历史、工艺、技法,参观者可以完整了解中国空竹的历史。
“传说武则天那时就有空竹,更早时三国的曹植还作过《空竹赋》。不过要说文字记载,还是在《水浒传》第九十回,宋江看到有人抖空竹,作了一首诗:一声低来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霄。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挈漫徒劳。”
在陈列室里,一本《水浒传》翻开到恰当的章节,一旁摆放着大大小小的空竹,有的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其中一个是李连元的奶奶使用过的空竹。它和一般空竹差不多,只不过竹子的颜色已经暗沉,字迹有些模糊,上面有些坑洼的痕迹。
从四五岁开始,李连元就在奶奶的带领下学会了抖空竹,并就此结下了一生的情缘。他和奶奶两人合作的空竹表演,也成为当时北京老天桥文化的一个缩影。
“我是老天桥出生的人。我爷爷李桂林是老天桥三角市场天桥茶汤李,爷爷以前总是念叨:
‘声响人聚,好做生意’。做小生意要有人气,于是奶奶就带着我在摊子边抖空竹,招揽客人。奶奶做一个公平秤,我就会做一个二龙戏珠;奶奶如果做一个特别好看的花样,我就扔高。空竹旋转的时候哨口会进气,空竹达到一定转速就没声了,这时让空竹停下来,又会发出特别好听的声响。我总说,空竹的回响胜吹笙,把空竹抖到极致,没声了,把空竹提溜起来,又听见它那回声,一点点地变大,而且传得特别久远。‘空竹声响音藤远,人到无求品自高’。我到现在还忘不了和奶奶一起抖空竹的情景。”
空竹创新 走向竞技场
现如今的空竹,和以往的传统空竹已经有了很大区别。总的来说,空竹有三大种,一种是杂技团使用的专业空竹,两个轮子;民间主要是玩单轮空竹,一个轴一个轮子;还有一种被称为“异形空竹”,也就是以酒瓶、杯盖、小凳子等物品制成的空竹。
足球、西瓜、啤酒桶、凳子,生活中这些随处可见的小物件,只要装上一个轴承,李连元都能用绳子抖起来。正是不断挖掘和创新,延续了空竹表演的生命力。
“创新特别重要,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现在,空竹的玩法越来越多,空竹技能有成百上千的花样。大兴的一所学校里,还有孩子把溜溜球的玩法和空竹结合在一起,我看到特别高兴。”李连元说。
2006年,抖空竹成为首批代表北京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李连元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抖空竹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2008年,北京成立了空竹博物馆。
2012年,广内空竹协会成立,李连元更是带领他的空竹表演队走遍五大洲。
2015年12月,广内杯第六届空竹邀请赛在宣武体育馆举行,比赛分单轮和双轮两个项目,这让空竹表演像武术比赛一样有了套路。这种创新的比赛方式,在空竹的健身性、娱乐性基础上增添了竞技性,对空竹传承有极大的帮助。比赛当天,李连元就站在赛场边,看着选手们做动作。“过去我们有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每个选手表演的都不一样。这一届我们第一次尝试了竞技方式,把几个动作衔接、编排好,立下了一些规定要素,比如某个动作要完成360度。这次尝试将是我们今后走向国家竞技的重要一步。”
李连元常说,“传出去才是最好的保护”。现在,空竹已成为广内街道辖区内10余所中小学校的校本课程,还进入了幼儿园。北京空竹博物馆也作为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的培训基地。李连元还收了30多名弟子,共同担起传承重任。现在,李连元的外孙女也到了学空竹的年纪,一家五代的空竹情缘继续传递。
图片来源:文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