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学部遗存:近代教育的起点(废科举、兴学制、促留学)

  • 2025-10-10 20:16:00
  • 文博足迹

清学部遗存

场馆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教育街1号

开放时间:未开放

预约方式:现为校园,无法参观

场馆福利:历史建筑遗存

附近景点:民族文化宫、鲁迅中学、李大钊故居

公共交通:公交西单路口南站、地铁西单站

免费讲解:无

游览时长:半小时

01简介

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提出“废科举、兴学堂”的改革方向。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颁布。1905年,张之洞、袁世凯等六位地方督抚联名上奏,指出“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学堂决无大兴之望”, 要求立即废除科举。

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清学部是清末“新政”的产物,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由荣庆任尚书,统一管理全国教育事务。 1905年由光绪帝批准设立。

清学部的成立标志着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近代教育体系在中国开始建立。学部下设五司(总务、专门、普通、实业、会计)及十二科,负责统辖全国教育事务,并推动新式学堂的发展。

02部分成就

清学部成立后,推行《奏定学堂章程》,推广新式学堂,将教育分为三段七级:初等教育(蒙养院、初等小学5年、高等小学4年);中等教育(中学堂5年);高等教育(高等学堂3年、大学堂3-4年、通儒院5年)。

编纂《国民必读课本》《简易识字课本》,尝试推行义务教育。

制定《女学章程》规定女子小学和师范学堂课程,开启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先河。离此不远的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旧址,就是1909年,清学部批准,用“斗公府”改建而成的。

清学部主导的留学政策,从“军事救国”转向“全面革新”,涵盖科技、法律、教育等多领域。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现代科学家、工程师、法政专家(如竺可桢、赵元任、宋教仁、詹天佑、胡适等)。

清学部成立后,接管了京师大学堂的行政职能。自此,京师大学堂剥离行政权,专注教学,奠定现代大学雏形,在1912年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

现有清学部匾额,为爱新觉罗·毓岚题写,毓岚出生于醇亲王府,祖父载沣,伯父光绪帝,曾任北京和平街一中语文教师30余年,书法以行书为主,笔墨遒劲有力,兼具洒脱与精到。

03旧址历史

清学部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教育街1号,其前身是清朝的敬谨亲王府的一部分,敬谨亲王府的主人是爱新觉罗·尼堪,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儿子广略贝勒褚英第三子,从十岁起便随军征战,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敬谨亲王。

顺治九年,尼堪在湖南衡州被李定国伏击战死,顺治帝为之辍朝三日,葬礼规格极高。尼堪去世后,王府成为其家族世袭府邸。由于后代爵位逐级递降,传至第十四代镇国公爱新觉罗·全荣时,清政府以“改革需要”为由,征用王府改建为清学部。成为当时全国最高教育管理机构。

民国时期,清学部改为北洋政府教育部,门口的胡同也改为“教育部街”。 1912年,教育总长蔡元培任命鲁迅为教育部佥事,主管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艺等事务。在此期间,参与筹建了京师图书馆,历史博物馆,推广新文化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王府东路建筑改为西城区精华实验学校,西院原王府建筑多数被现代大厦取代,仅存部分门楼及后罩楼。门前胡同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为“教育街”,延用至今。附近有新文化街、参政胡同、文昌胡同等历史地名,教育氛围浓厚。

04建筑与现状

原敬谨亲王王府为典型清代王府格局,中路有五间正门、五间正殿、后罩楼等,东跨院为花园,西跨院分三进院落。

现存建筑主要为东路三进院落,包括大门、过厅、正房等,保留了清代王府的基本形制,如硬山调大脊筒瓦顶、垂花门、月亮门等。

2011年,清学部遗存,被列为北京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周边被楼环绕,形成古今对比景观。

清学部是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它既是清王朝“自救”的尝试,也是近代中国融入世界文明的重要节点。虽然因时代局限未能彻底解决传统与变革的矛盾,但其历史价值不仅在于具体的教育改革措施,更在于它所体现的“变法图强”精神。

  • 编辑:田建萍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