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至9日,“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访团在津采风,走进历史古镇、文博场馆、文化街区、名人故居、科创园区及热门景点,全天候深入探访调研,感受河海津韵的独特魅力,开启一段极富津味的沉浸式体验之旅。
鲜活民俗文化中感受“美美与共”
“官斗局,管量斗,市场直到中渡口……”采访团首站来到杨柳青民俗文化馆,在讲解员王紫格风趣的讲解中,了解杨柳青的风物民俗。
杨柳青民俗文化馆以杨柳青木版年画内容为主线,呈现杨柳青镇的历史沿革和地域特色,馆内陈列杨柳青年画、民俗老物件、老照片、老摆件等千余件展品,步入式复原场景再现旧时杨柳青古镇的繁荣景象、市井生活,是古镇历史面貌的完整呈现,也是北方民俗文化的缩影。
随后,采访团又来到玉成号年画坊,这里既可见《莲年有余》《四季平安》等传统题材年画,也有《光耀人生》《如虎添亿》《小时迁与黑白蛇》等新年画作品。画坊第七代传人张宏说:“近几年,我们一直在进行新年画的创作,比如和高校老师以及年轻的插画师、设计师进行共创,创作一些更符合现代审美、受年轻人喜爱的年画作品。此外,我们还与手机厂商、游戏公司和奶茶品牌合作,创作了很多个性化定制产品。作为传人,我们要守住这门技艺和文化根脉,就要用传统的技艺做出符合新时代审美的年画。”
南北技艺的交融、守正创新的发展造就了杨柳青年画赓续不辍的传承脉络,也体现了“和合共生”的文化魅力。跟随采访团一路访民俗、做年画,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记者耿世明对此深有感触:“每到过年,我家里也有贴年画的习俗,但亲手制作年画还是第一次。这种拓印的体验方式简单便捷,感觉很新鲜,让我对年画制作也有了新的认知。各地不同的年画技艺和民俗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不同地域文化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特色。”
盘活存量沉寂街区“旧貌焕新颜”
闲置烂尾楼蜕变为创新创业集聚之地,工业遗存变身公园式文化主题街区,艺术赋能助力海河之畔“老树发新枝”……跟随采访团的脚步,大家走过一幢幢盘活焕新的老建筑、老厂房,聆听天津加速盘活存量、推动城市更新的故事。
作为天津重点打造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天开园以理念创新带动举措革新,一系列惠企制度接力落地,从招商引育到政务服务,从提前介入到跟进服务,一个个鲜活的助企案例展现着“天开速度”,释放着“天开温度”。如今,漫步在天开园内,年轻身影随处可见,创业干劲“热辣滚烫”。
天津天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科创服务部部长迟恒烜介绍,天开园构建了政务服务、科创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和知识服务“五位一体”的服务生态,零距离扶持企业,帮助企业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成果落地。
天美艺术街区里,工业时代的岁月痕迹触手可及,“新红砖主义”的设计理念重构街区空间。在这里,传统艺术教育理念的边界被打破,学生们以街区为画布展开“在地艺术创作”;装置艺术激活闲置角落,装点斑驳墙面,让艺术从封闭的展厅走向开放的街巷,使街区成为流动的艺术实验室。
在天津机床工业博物馆,40多台重点机床文物记录了天津工业的发展轨迹。从曾为“两弹一星”加工零件和模具的万能工具磨床,到修理解放桥所用的机床设备,再到我国第一台C620全齿轮传动普通车床在津试制成功……众多机床文物背后,火热年代的历史余温依稀可感。如今,行走在“津一·PARK”产业公园,昔日“锈带”变身绿地公园,老厂房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走进名人故居感悟精神力量
百年天津卫,半部近代史。百年历史风云为天津镌刻下独特的城市印记,也让丰富的历史名人故居成为珍贵的文化财富。
位于花园路5号的吉鸿昌旧居经修缮后再现光彩,成为人们近距离感悟革命精神的红色教育阵地。在这里,采访团不仅通过沉浸式演出重温了吉鸿昌英雄的一生,还在吉鸿昌外孙女郑吉安的讲述中接受精神洗礼:“我的姥爷是一位抗日英雄,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我想对他说,我们的祖国日益繁荣昌盛,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他的遗愿已经实现了。”
步入位于民族路上的梁启超故居,推开“饮冰室”厚重的大门,古朴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晚年的梁启超在此著就了卷帙浩繁的《饮冰室合集》,也实践了赤子爱国的梁氏家风。不远处,李叔同故居纪念馆里飘扬着《送别》曲调,仿佛在讲述这位中国近代文化艺术先驱、一代佛学宗师的传奇一生。
网络博主“夏安是个好姑娘”告诉记者:“作为天津本地博主,我也是第一次走进梁启超纪念馆。梁先生既守国学根脉又采西学精华,这是文化的‘和’;他把个人理想融进时代浪潮,是小我与大我的‘合’。在李叔同故居纪念馆,所见所闻更令人感慨。一首《送别》广为流传,书法融古今、音乐汇中西,艺术上的兼收并蓄太打动人了。从津门才子到一代高僧,他的人生轨迹是从入世到出世的自我和解,也蕴含着‘共生’的智慧。通过这次参观走访让我懂得‘和合共生’是不同文化的相济,也是人与时代、与自我的相融共济。”
多元文化交融中品味“和合共生”
海河的波涛与渤海的浪潮共同孕育了天津独特的河海文化。河海共生的文化特质孕育了天津开放、多元、包容、底蕴深厚的地域文化。
古文化街人潮如织,充满历史韵味的“津门故里”浓缩了津派文化的万千精彩,让四海游客在漫步中品味河海津韵。在泥人张世家店铺中,陈列着历代传人的经典作品,让海内外游客能够近距离感受泥人张的艺术魅力和天津独特的地域文化。“我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是这件泥人张创始人张明山先生创作的《余三胜戏装像》。”泥人张世家副总经理李丹说,“这件作品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泥人张作品,再现了那个时代人物的仪态和神韵。张明山先生的作品展现了泥人张的独特气韵,将中国传统的人物和故事与西方的写实技法进行融合,这种中西合璧的创作方式也体现了‘和合共生’的文化内涵。”
在天津博物馆浩如烟海的馆藏文物中,也藏着“和合共生”的文化密码。“比如这件清乾隆年间的珐琅彩芍药雉鸡图玉壶春瓶,是天博的镇馆之宝,也最能体现‘和合共生’的精神。”天津博物馆馆长姚旸说,“它最早是一种生活中的储水器具,因为器形优美,被赋予了更多艺术审美的功能。烧制玉壶春瓶的胎土和窑炉都是中国的,而瓶身上的珐琅彩则是来自西洋进口的釉料,瓶身上的图案也是由宫廷里的西洋画师绘制的,技法上则是西方的透视法和中国传统工笔画相结合。由此可见,这样一件传世的艺术精品体现了文化交融在艺术创作中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