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吉巷的新与旧

  • 2025-08-07 16:05:00
  • 北京晚报

前段时间开业的“大吉巷”城市商业文化街,以其繁华的商业以及悠久的历史底蕴吸引众多市民。在很多老宣南人看来,新建的大吉巷弥补了以菜市口商场为首的商圈迁出后的商业空缺。

大吉巷的主体为地上一层、地下两层的现代化建筑。西侧是文保区,保留着三处历史遗址:康有为故居、《每周评论》旧址以及便宜坊烤鸭店旧址。

游客在这里品尝美味的同时,还可欣赏到古旧建筑的魅力:精美的砖雕墙、古朴的垂花门以及厚实的抱鼓石,让人们触摸到时光的变迁。

对老北京人尤其是老宣南人来说,“大吉巷”是一个非常有历史的名称。大吉巷是始于明代的一条老胡同,清时期这里逐渐繁闹起来。最早的“大吉巷”是东西走向的胡同,西接米市胡同,东至果子巷和堂子胡同,北侧是骡马市大街。过去大吉巷周边有多座寺庙,玉皇庙、保安寺、马王庙、关帝庙等以及众多的会馆。清末这里是宣南会馆的集中地,众多梨园界艺人也居住于此,这里也有李大钊、康有为等爱国志士人的足迹,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蕴。

不过,严格来说,今日大吉巷商业文化街与历史上的大吉巷胡同并不完全重合。

有资料介绍,大吉巷又名“打劫巷”,因为当时这里地处城外,也较偏僻,常有一些歹人出没于此,时有案情发生,便随之有了“打劫巷”称呼。出于好奇,笔者查看了《明北京城复原地图》《清乾隆十五年宣南图》以及《民国初年地图》等老地图发现,明代这里确实标为“打劫巷”。清代这里是距皇城外不远的汉人居住区,乾隆时期,褪掉了恐怖色彩的街名,改为略具生活气息的街名——“打街巷”。清末,众多名人居于此建宅,又与琉璃厂文化区一街之隔,以文雅和吉祥的追求,“打街巷”改名为“大吉巷”。

1965年,北京整顿街巷名称时,原来的大吉巷胡同改称“北大吉巷”,其南侧的羊肉胡同改称“南大吉巷”。

旧时,在这一带居住的以梨园界艺人为多,北大吉巷22号是京剧演员李万春故居,3号是京韵大鼓白云鹏故居,7号是京剧石慧宝故居,39号是京剧刘连荣故居。当时,会馆主要集中在南大吉巷和米市胡同内,如南大吉巷4号为江西中州南馆,14号为安徽旌德会馆,22号为甘肃皋兰会馆。

随着时代的发展,寺庙、民宅与会馆逐渐演变成民居区。1998年两广大街改扩建时,大吉巷胡同西侧的菜市口原是个丁字路口,为将其打通至南二环路,原菜市口胡同拆除并拓宽,紧邻菜市口胡同的米市胡同就成为新的菜市口大街。

南大吉巷和北大吉巷也被新的小区取代,如今仅剩一条名为“大吉巷”的街道,长不过百余米,两侧都是高楼大厦。

大吉巷商业文化街,则在大吉巷这条街道的西侧。它是在米市胡同的一部分以及半个北大吉巷胡同的基础上兴建的。由此可见,大吉巷商业文化街的历史渊源,不仅与大吉巷有关,还与米市胡同有关。

米市胡同南北走向,北起骡马市大街,南至南横街的东街,与北大吉巷、保安寺、后兵马街等相交。米市胡同始于明代,以粮米集市而名,曾称为米市口,清代称米市胡同。米市胡同的会馆很多,43号是南海会馆、94号是四川重庆会馆、108号为河南潢光会馆、111号为河南中州会馆、98号为江苏江阴会馆、64号为安徽泾县会馆、65号为湖南宁乡会馆、62号为江苏徐州会馆等。

南海会馆兴建于清中期,因广东南海籍赴京会试人数不断增加,道光三年(1823),由南海籍士人廖甡倡议建县馆,也得到多位南海籍京官的支持,纷纷捐资。道光四年(1824),南海籍京官用筹集资金将乾隆、嘉庆两朝重臣董邦达、董浩父子的故宅买下,建为南海会馆。至光绪六年(1880),又在会馆南侧增购两处宅院,建成后的南海会馆是一座有着190余间房子的大院落。

院内原有1835年的《新建广东南海县会馆碑记》,上面记述了会馆建成的大致经过:“广东九郡举人中额七十有二名,每科广州郡几居其半。新旧科来京会试者不下百十人……道光癸未……在籍友人共得一万三千两有奇,购宣武门外米市胡同董文恪公邦达故第……”

南海会馆宽阔的广亮大门内分为南北两个院落,南院小一些。会馆共12个小院,37排房屋,每排均为3间式。房屋统一为硬山顶,阴阳灰合瓦,朱漆门窗、黑漆框柱。

南院主厅前廊右侧内壁嵌有石碑,上面有字体娟秀的阴文楷书,记述着当年建会馆捐款人的名单和捐资数额。

在今日大吉巷的文化圈中,最吸引关注的就是原址上重建的南海会馆和“康有为故居”。

康有为故居所在的小院是南海会馆北院北侧的一个独立院落。如今走近故居,稍加留意,便会发现建筑的部分基石已风化磨损,这些或许是会馆的原件。

当年,北侧的小院中原有一座岩石叠砌的3米多高的假山,假山之上有一座凉亭,是读书、歇息的绝佳地方。因当年院内堂前有7棵槐树,康有为给小院题名“七树堂小院”。还因书房的窗户似宫廷的画舫,康有为给书房起名“汗漫舫”。

光绪八年(1882),康有为第一次进京参加科考时,与其他学子一起住在南海会馆。光绪十四年(1888),康有为第二次进京,以萌监生身份参加顺天府乡试,他在南海会馆写下《上清帝第一书》,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条纲领,表达了对清廷面临内外困局的忧虑。

自光绪八年至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在京期间一直住在“七树堂小院”。后来,为了纪念戊戌变法,叶恭绰先生分别在南海会馆大门和康有为居住过的院落题墨,写下了“康有为故居”和“七树堂”等匾额。

1926年,康有为最后一次到北京,他重游了米市胡同的故居,并到菜市口凭吊戊戌变法六君子,次年在青岛去世。1984年,康有为故居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重建后的“七树堂小院”仍是西房和北房各三间,院内长砖铺地,只不过,院内已经没有了假山与槐树。

旧时,南海会馆之北是安徽泾县会馆,为清嘉庆年进士、安徽泾县人胡承珙等人捐建。据《大百科全书宣武卷》载:(拆建前)“现存一个四合院,大门朝西。院内有北房5间,进深五檩;倒座房3间,进深六檩;西厢房5间,中间出一道光亮式门;东厢房2间,东西厢房进深均为五檩。”如今保留并重建了会馆的3间北房,因为该房曾是《每周评论》刊物的用房,如今的房门外悬有“《每周评论》旧址”文保牌。

《每周评论》是“五四”运动期间著名的时事政论性刊物,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继创办《新青年》之后,于1918年12月再办的刊物,是为配合国际、国内形势在群众中开展宣传工作的互补刊物。《每周评论》于每周日出版,撰稿人有高一涵、王光祈、张申府、周作人等。1919年8月30日《每周评论》被北洋政府关闭,先后共出了37期。

南海会馆北侧偏西(原米市胡同29号院)是座两层小楼,它是焖炉烤鸭便宜坊的旧址。这座小楼如今也得以“修旧如旧”。在一层能看见有些墙面还保留着旧砖;二层别具风格,北侧是店堂,前廊后厦,南侧是亭台。站在二楼向东南眺望,大吉巷商圈整体尽收眼底。(黄永顺)

  • 编辑: 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