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纸坊,两头翘,狮子、胯鼓、莲花落”,这句顺口溜中说的狮子就是白纸坊太狮。我国的狮舞有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南狮通常色彩艳丽,形象更接近于年兽,北狮走的则是形,一看就是一只狮子,却看不到舞狮人,白纸坊太狮属于北狮。2008年6月,狮舞(白纸坊太狮)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发展历史
白纸坊太狮最初是行香走会中的一种表演形式,后逐步独立出来,成为深受北京群众欢迎的民间舞蹈表现形式,它起源于北京宣武区白纸坊的太狮老会。
据说这个著名的民间花会成立于清代乾隆五年(1740),同治九年(1870)白纸坊地区的大户李庭朴、陈子鹤出面重整太狮老会,两人先后担任会首。陈子鹤是工部火药局的四品官员,他参照紫禁城太和殿门前的石狮子重新设计了太狮造型。狮身前后长约一丈二,狮头重约七十多斤,威武凶猛,大碑额头,翻鼻孔,窝窝眼,血盆大口,上面缀挂着七个大铜铃铛。陈氏又聘请永定门里永安桥一位绰号“筛子刘五”的舞狮艺人传授表演技艺,广集会众,屡屡参加京城各处的行香走会。
自同治五年(1866)白纸坊太狮重整算起,其发展传承脉络清晰有序,第一代舞狮艺人为“筛子刘五”,第二代传人为陆姓艺人,第三代传人为陆氏之子,第四代传人为原白纸坊印刷局工人何金玉,第五代传人为丁秉亮,第六代传人为著名太狮艺人刘德海,第七代传人为北京印钞厂退休职工王建文和杨敬伟。1956年刘德海所在的北京印钞厂成立舞狮队,置办了全套服装道具,由刘德海负责传授太狮技艺。目前,白纸坊太狮的主要演出活动都在北京印钞厂的组织和领导下进行。
2艺术特点
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是中国传统百戏杂耍的重要组成部分。狮舞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普遍流行于中国汉族地区,在春节等节日庆典活动中频繁出现,通过热闹欢快的表演寄托中国人祈求吉祥、消除灾害的美好愿望。中国各地的狮舞形态不尽相同,地域特色十分鲜明。它一般分南狮、北狮两大类,南狮矫健凶猛,多表演高难技巧;北狮娇憨可爱,多以嬉戏玩耍为表演内容。
北京的狮子舞有“太狮”和“少狮”两种,单人扮演的小狮子为“少狮”;有一人演狮头,一人演狮尾的大狮子称“太狮”。传统表演有十三套路,二十把活,有“小三样”“长五相”“单团式”“对头”“龙抱柱”“香炉角”“金钱章子”“旱船大赶”“戏水”等。白纸坊太狮的特点是动作逼真、表情到位,特别是狮子脖子上挂着7个紫铜铃铛,寓意喜、怒、哀、思、悲、恐、惊7种情绪,舞狮者必须配合铃铛的响动,调整“狮子”的情绪和样态。白纸坊太狮现在可以演出的动作套路近20个,如高举、蹬腿、打掌儿、弹腿卧等,常组合运用低条案、方桌、高条案进行表演。
北方狮会中,狮子的颜色多是一青一黄,而早年间白纸坊的太狮却是一黄一蓝,并有俗语“黄毛狮子蓝毛犼(hǒu)”。然而现在“白纸坊太狮老会”的狮子却是一黄一黑,这是怎么回事呢?关于这个变动,有一段颇为有趣的历史。1959年,北京十大建筑落成,“白纸坊太狮老会”被邀请到人民大会堂参加庆功表演。然而,当时却怎么也买不到蓝狮子所用的蓝色布料,没有办法,北京剧装厂的一位老师傅只好用一些头发做成了一只黑狮子,准备到舞台上再用蓝色的追光灯照射。黑狮子的表演非常精彩,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与称赞,演出结束后便接到指示到中南海再演一场。从这以后,白纸坊太狮就由一黄一蓝变成了一黄一黑。
3传承价值
白纸坊太狮是北派狮舞艺术的突出代表,集中体现了北京尤其是宣南地区的民风民俗,显示出很强的地域文化特色。2021年,白纸坊街道成立了白纸坊太狮训练基地。有了固定的场所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基地了解、参与、喜欢上了白纸坊太狮。2022年,白纸坊太狮非遗传承人还在石景山区的帮助下带起一支京西女子舞狮队,让刚猛的“狮子”多了灵动和俏皮。
在2024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周开幕式上,白纸坊太狮作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参与了京津冀三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威风凛凛的舞狮姿态、精美绝伦的制作工作,尽显传统文化瑰宝的深厚底蕴,引来阵阵喝彩和由衷赞叹,让这门古老技艺焕发出了崭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