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学的地域性书写——散文集《纸上还乡》赏析

  • 2025-07-25 14:28:00
  • 河北日报

孙功俊

“故乡就是故去的家乡,就是一系列旧时光、旧事物、旧人物的组合,一个作家所要做的,就是在纸面上重建一个故乡,承载过往,安抚当下,赋能未来。”这是作家汗漫散文集《纸上还乡》(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4年5月出版)中的一段文字。作者在纸上不断抵达和重建故乡,通过对故乡风景、人物、事件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充满诗意温情的故乡。

《纸上还乡》有着清晰的结构:卷一写南阳的地理和风俗;卷二写南阳的人物,集中于展现他们的风格、风骨与风采;卷三写风物,即植物、动物、花草和发生的大地之事。全书以豫鄂陕三省交界处的故乡——河南南阳盆地为对象,展开个人化记忆的地域性书写。作者努力超越具体地域的藩篱与边界,使读者可以在“这一个”故乡,辨认属于自己的乡愁。

书中不仅描绘了南阳盆地的自然风光,还深入探讨地域的文化特色。从自然风情到风俗习惯,从风物特产到历史人物,让我们在文字中旅行,感受那片土地的温度。作家既写出了故乡南阳,也写出了张衡、诸葛亮、姚雪垠、二月河等人生活过的南阳,更写出了乡村生态与乡民人格、思维方式、文化内涵等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一部散文集成为一个作家的心灵史,更成为辨认中国沧桑变迁的独特样本。

作家笔触细腻,将个人记忆与乡愁融合在一起,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对故乡的那份深情与思考。《村庄和世界》一文写道:“此刻映入眼帘的第一个乡亲是稻草人,不妨就从它写起,借它更具洞察力的眼睛得以看见。”在《穿过南阳盆地》中,那些乡村土墙上的标语和简陋的小餐馆“充满了痛感和喜感”,在这样一个“时间折叠的时代”,它们总是轻易地被人忽略,而作者却将其铭记于心,并进行了细致书写。因此,作家的感怀是有行动的,他以在大地上漫游的形式,走进纷繁难言的人间。

作家对意象的深掘,体现出其驾驭语言的能力。譬如《盆地农作物六种》里描写麦子,并没有停留在对这个意象表面形态的描摹,而是将麦子意象变形为馒头、啤酒,穿梭于不同的时空,并通过描写一些乡俗,深入到南阳盆地的道德伦理中。对意象和词语的时空向度深掘,就是对故乡的再发现。

故乡是每个人必然要面对的命题。去异乡,回故乡,是伴随每个人一生的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活动。汗漫在创作谈中说:“异乡和远方,意味着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生命世界……我们还要时时回望故乡与来路,以阅读、写作与思考,在内部重建一个更加理想的故乡,继而支撑自己把握当下、拥抱未来,使心灵能够得到安放和寄托。故乡使我们安定,异乡使我们自由,这两个维度,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是必要的。”

在当下散文创作中,对故乡的描写似乎都是温暖的、美好的、怀旧的,像戴了滤镜去看故乡。其实,每个人的故乡都是驳杂、参差多态的,应该以内窥镜去辨认故乡的种种隐痛与暗疾。在汗漫看来,对故乡主题的书写,应警惕以消费主义的眼光,模式化、流水线般地生成陈腐的文字。故乡是一种情结、一种精神寄托、一片滋养作者写作力量的厚土。汗漫用大量笔墨描述故乡的人事,让这些或善良或阴郁或醇厚的元素,形成一幅清晰的画作,像一张张旧照片泛着淳朴的光芒,组合成打动人心的“故乡在纸上”。

评论家谢有顺曾说:“好作家都有一个精神的来源地,一个埋藏记忆的地方。”如鲁迅的鲁镇、沈从文的湘西,已成了一个地域性、精神意义上的写作符号。汗漫的《纸上还乡》正是透过乡愁这一主题,探寻故乡对于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 编辑:刘宇隆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