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美食|谁是小岛第一味?四条包子,唇齿留香的返朴之味

  • 2025-07-23 16:51:00
  • 秦皇岛发布

晨曦照在南大街绸布庄雕刻着吉祥纹饰的青白石立面上,不远处,背着书包的少年迈进老字号四条包子的店门,古城在笼屉蒸腾而出的香气中醒来。

“山海关一年常有应时菜,四季不乏节令鲜……四条包子誉满城,油大不腻肉抱团……”活跃在关城的民间艺人刘宝创作的快板《古城美食》中有这么一段儿唱词。刘宝在城里四条胡同口住了几十年,一家五代人都爱吃四条包子,他给出的评价是:“真材实料。”

1958年开张的四条包子铺同八条饭店、回民饭店统称合作饭店,是山海关饮食服务公司的下属单位。包子只一种猪肉馅,却做出了大名堂。口味醇厚、热食抱汁的四条包子,赢得了对饮食颇为讲究的老山海关人的认可。谁家来了贵客,买上几盘香喷喷、油汪汪的四条包子,既实惠又体面。谁要是吃了四条包子,立马就能被人察觉:“你身上全是包子味儿,嘴上还挂着油呢!”

上世纪90年代初,不大的铺子每天竟能卖出200多斤包子,而且这斤数还是按不算馅只算面粉的老方法计量的。1998年,山海关饮食服务公司进行企业改制,十几岁就来到这家店的职工沈佩华同原合作饭店经理陈涛共同买断四条包子铺产权,保留了原班人马。

在坚韧的传承与创新中,四条包子接连获得“秦皇岛市十佳风味名吃”“秦皇岛首届旅游名吃”“河北名吃金质奖”“河北名吃金鼎奖”等众多荣誉。本世纪初,四条包子铺因古城保护开发迁往城外兴隆街。2011年4月,回迁古城南大街。沈佩华说:“老味道还是得在老地方。”

工人围坐在宽长的木桌周围包包子,一个个褶纹精致的包子整齐排列在托盘上。

记者走进整洁敞亮的后厨,白色衣帽、蓝色口罩的女工们正围坐在宽长的木桌周围包包子。掌心轻旋细捻,手指花样翻飞,面皮兜着馅团有节奏地上下弹动,一个个有着18道细褶、直径约6厘米的“圆胖小可爱”就列队在案板上了。

今日的四条包子仍然只有一种馅。最爱馅食的美食家欧阳应霁有言:“外表讨喜固然重要,但内馅内涵最真实,最得人心。”四条包子内馅用的一概是经过检疫的全猪正身肉,没有乱七八糟的边角肉,肉要绞成肉丁、肉块,而不是肉泥。大葱只选南坡向阳种植的,投料标准几十年如一日沿用旧法。

“要说有什么诀窍,可能还得算‘半发面’吧,”沈佩华说:“我们从来不用发酵粉,就用面肥和鲜面发面,发酵不等全发了,这样面能把汤汁兜住,全发面的汤都浸到面里了,馅就不香了。”

热气腾腾的包子一出笼,香气扑鼻而来。记者 刘双喜 摄

“带走?在这儿吃吧?”售卖窗口服务员的语速和用竹夹夹包子的手速都像按了快进键。“包子一定要趁热吃!”沈佩华说,“好多客人一点就是十几二十斤,有的还直接打包。我们会提醒,四条包子的一斤是按照老方法计算的,那时候的一斤粮票30个,基本够3个人吃的了。客人说,排了半天队好不容易排到了,怎么也得多买点儿。”

当包子顶着香气而来,你抓住最好的时机,咬开、掰开、挑开、敲开、切开的一刹那,轻啜被包裹着的汤汁,才可以体会到个中滋味呢。坐在主厅的张建明正于氤氲热气中举筷,探索包子的内里乾坤。他对记者说:“我家住水泉楼,退休后几乎每天中午都来,一顿吃9个,各地的包子吃了二三十种,还是这家最对我口味。”

老顾客有些是京剧票友、诗词学会会员、红歌艺术团团员、摄影家学会会员,金发碧眼的国际友人也常见。沈佩华说:“昨天还来了一家三口外国人,小孩会说一些中国话。这几年古城人气很旺,年博会、市集、灯光秀等活动很带人流。每到年节,从早到晚,买包子的都得从窗口排到门外拐个大弯儿。”

未到饭时,客人已将主厅坐了个满满。一侧窗外是古城南大街雕梁画壁、人来人往的街景,一侧是幽雅院落里罗汉松、三角梅、澳洲杉、天堂鸟、蝴蝶兰、龟背竹、牡丹、米兰、百合参差点缀的养眼画面……

古城犹如一颗时间胶囊,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底蕴。听一听金戈铁马、烽火硝烟的往事,数一数岁月在城墙上刻画出的年轮,品一品带有古风古韵的多样民俗,聊一聊南大街坐商云集的今昔繁华,包子也吃出别样的滋味吧。

  • 编辑:张祥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