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城村旧貌画间永存

  • 2025-07-18 18:02:00
  • 北京日报

京西古城村位于长安街的西端,石景山脚下。它诞生于明代永乐年间,明代万历年间已见有史书记载,村民主要靠拉骆驼运煤、种地和到铁厂做工维持生计。而它最有名的是民间花会活动,规模大、花样新、技艺精、人数多,是京西民俗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2006年,古城村“秉心圣会”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古城村还有很多代代相传的故事,都极具特色,是京西文化的代表。

村长邀我画古村

2005年,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古城村准备拆迁,要盖楼,这个村子即将消失。村长找到我,希望我把这个村子画下来,留下旧貌,留下念想。

我对古城村是比较熟悉的,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古城中学做教师。我们学校有些学生就是古城村的,我经常去家访,和家长谈天说地,所以对村容村貌村史有大致了解。而且我从小爱画画,养成了速写本不离手的习惯,这里的村民活动、乡居布局,都是我笔下速写的对象。长期的积累,使我有了大量的素材。

由于多年与村干部及学生家长的友好往来,我对这个村子有如自己家乡般亲切,知往知今,随即答应下此事。大约有两个月的时间,我抽空儿就到村子里挨户画速写,将过去没画到的细节补充上。我先起草画了一幅草图,让村干部看了一遍,请大家提些修改意见。几次改正后他们说可以了,我就用白描的画法,不上色,先画出整个村貌,然后加入村民的日常生活。

“秉心圣会”入画来

这个村子的花会在北京地区极为出名,逢年节、庙会,是最有组织的街头歌舞表演之一。古城村最早的花会叫“秉心圣会”,始于明代,盛于清。这个村的花会能历经数百年而不衰,和村子的地理位置、民众的信仰、村落经济有关。

此村位于市区西部,历史上是京畿西北军事、交通、河防重地,处于塞北和都城的连接地带,受皇城文化和塞外文化的多种影响。地理位置上得天独厚,距离朝圣地妙峰山、天泰山都不远。艺术瑰宝法海寺和因佛牙舍利而闻名的八大处灵光寺更是与古城村咫尺之遥。

明清以来,村民信奉碧霞元君,认为娘娘能够保佑四季平安、五谷丰登,不但在村内建娘娘庙、三义庙、龙王庙等,为表虔诚,众人每年都要到金顶妙峰山进香。出于朝顶进香的需要,为凝聚全村人一秉虔心,香会组织“秉心圣会”诞生了,并产生了别具一格的花会表演形式“花十档”。

过去的花会分为“文会”和“武会”,古城村的属武会,有高跷秧歌、耍石锁、耍狮子等。孩子们从小就习武练功,兴盛时几乎村里青壮年都会参加,有数百人之多,是世代传承的。有组织、有功夫,“秉心圣会”于京西一带影响很大,在清朝康熙年间就著称于京师。民国《妙峰山志》在“攒香圣会五堂”中明确提到“阜城(成)门外古城村三义庙攒香秉心会”。每年的妙峰山花会中有上百支队伍,但表演最好的,大家公认是古城村的“秉心圣会”。这是原汁原味的北京民俗,是民间文化的活化石。我把这些都表现在长卷里,反映了村民的文化气息。

旧时京城一些老店铺伙计都知道,京西古城村人打工有个条件,只有答应他们朝顶进香期间准假回村,才在店铺做工,更别说平日里只要他们农闲工余有空儿,一招呼就操练起来。花会已成为村民团结凝聚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寄托的一部分。京西很多村子都有花会组织,但都不及古城村。在京西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大峪(村)唱戏,典房子卖地;八角(村)唱戏,卖口袋卖屉;古城(村)唱戏,不费吹灰之力。”新中国成立后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古城村花会表演成为村民展示和谐生活的方式之一。

古城神韵文脉传

由于此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民国时期,几乎家家养骆驼,搞运输挣驮脚钱,兴盛之时全村有骆驼二千五百多头。他们为京城输送门头沟的煤炭、内蒙古的皮货,又将城内的小百货送往口外。他们挣的是辛苦钱,却为城乡贸易立了大功。

我的一些学生家长就曾养骆驼,从事长途运输。家访时和他们聊起当年拉骆驼的往事,让我了解了很多故事。传说村中有一驮户,精明能干,不但运煤,还研究煤性,什么煤适合用在什么地方。京城内的大饭庄“东来顺”用了他们驮来的煤后,涮羊肉生意越来越火,因为他们送来的煤油性大、好烧不出烟,而且成本低,于是就专要他们的煤。这样一来,买卖大增,骆驼的需求量也大增。京西有的是好煤,那驮户又不怕吃苦,不但自己发了家,还带动了全村的驮户致富。

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成就了古城村经济超过一般村落。我家访时听住户们聊起骆驼的趣事,就好像在讲述自己的朋友。他们说:“牛走土,马走草,骆驼走沙不用叫。”意思是走土路、草地,骆驼不如牛马,但要走沙地,牛马没法和骆驼比。骆驼力气大,喝好吃饱后可以几天不喂,连行不累。在和村民的聊天中,我不仅长了见识,也深感这些朴实的村民如骆驼一般,吃苦耐劳、奉献大、索取少。骆驼是北京历史上的功臣,这些朴实的村民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画这些民俗民风的过程,也使我这个京城内长大的知识分子得到了锻炼。

在长卷中间部位,有一店铺,门楣上挂着一块大匾,上书颜体黑字“万盛涌”,这就是名誉京西的杂粮店。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古城村由于驮户多,务工的人多,种地的人少,所以买粮食吃就成了必需,万盛涌以出售的粮食质量好、没沙子而驰名京西。它有两大名牌产品,即面粉和棒子面(玉米面)。先说面粉,磨得细、成色好,做成的面食爽滑筋道。周围十里八乡,凡办红白喜事的,都到这儿来买面粉。再说蒸窝头的棒子面,里面要有黄豆面,蒸出的窝头才暄软。但棒子面和黄豆面比例该如何才好吃?这家老店有自己的配方,调制正好才出售。粮食货真价实,配制周到合理,自然受到人们喜爱。生意做大了,他们也卖油盐酱醋,每年找人来制作十几大缸咸菜,摆满一院子。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万盛涌衰落闭店了。但听村里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说,他们打小就到万盛涌买东西,很为村里有这么大的买卖自豪呢!

画中村西口的大影壁,石砌,素面,高四米多,长约三十米,是古城村标志之一。该影壁年代久远,保存完好,有很多传说故事,被视为阻拦邪恶的镇物。面东有佛龛,高深容积,可蹲进三个孩子。旧时,村民为亡故亲人“接三送三”,多在影壁前焚裱。可以说,大影壁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

古城村的主干道就是东西方向的这条,我除了画街上的场面、老树、公众活动,还力求把每户的院落门扉、生活状态,以及能看得见的器物,如磨盘、驴车等,都画准确。

此卷完成后,得到村民热烈认可,纷纷指认家门。

虽然村落不复存在了,但我完成了长七米、高二十五厘米的画卷,留住了古城村的旧貌,让古城村的民俗特色得以延续,这是我做的微薄贡献。

望古城有神韵,文脉永相传。(何大齐)

  • 编辑: 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