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南开区天后宫

  • 2025-07-08 22:14:00
  • 南开文化旅游

天津天后宫位于南开区古文化街中段,始建于元至元年间(1264年-1294年),泰定三年(1326年)重新勅建,主祭海神妈祖天后娘娘,俗称娘娘宫。天后宫是天津现存最古老的道教宫观,也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三大妈祖庙之一,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其实今天的天后宫除了那个明代的藏经阁,其余都是一九八五年新建的,能成国保就像说相声的讲的,只要你把他们都如何了,你就是大辈儿了。

天后娘娘姓林名默,是福建莆田县一渔家女子,生于北宋建国的建隆元年(960年),卒于雍熙四年(987年),只活了27岁。据1936年徐肇琼《天津皇会考》引《天后本传》及《天后传》说,林默生而神异,幼而聪颖,擅游泳能乘席渡海,勇敢侠义能为人治病,救助海上遇险船只,被众人尊称为"通元灵女"、"龙女"、"神女"。她死后还屡次显灵。海舟危难,有祷必应。洋中风雨晦瞑,夜黑如墨,每于樯端见神灯示祜,因而成为人们敬仰膜拜的护航女神。地方官多次褒奏,朝廷多次晋封。宋代封之为顺济夫人,元代封为天妃,清代封为天后,并且很早就在天津及东南沿海各地修庙供奉。

正殿建在宽大的台基上,面阔3间,进深3间,单檐庑殿顶,前接卷棚顶勾连搭抱厦,后连悬山卷棚顶凤尾殿。正殿供奉天后,周边有妈祖生平的壁画以及仪仗。记得最初这里有船的展室和天津婚俗的展室,现在都是各种神仙开会的地方了。

天后宫前临海河,坐西朝东,由山门、牌坊、钟鼓楼、前殿、正殿和凤尾殿、藏经阁,以及启圣祠和关帝殿等配殿和回廊组成,山门前的广场上有戏楼和幡杆。

自元代妈祖信仰传入天津地区以来,得到了长足发展,妈祖由最初的海神转变为天津城市的全能保护神。在与天津本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妈祖信仰演化出以天津天后宫皇会为核心的妈祖信俗,它集合了天津建城以来多种民间文艺形式,深具天津地方文化韵味。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天津天后宫行会图》就是一部关于天津皇会的风俗画卷,真实记录了清末天津妈祖信俗的靓丽风采,是研究我国北方妈祖信俗的重要实物。有机会大家可以去看看,这里我也选了几张照片放在了最后。

小时候这里不要票,现在要钱了不说,还每个屋都有姐姐站岗,不让拍照,你说多哏儿吧。

经过历代的营建,天津地区的妈祖宫庙最多时达27座,其中最大的两座皆为元代兴建。其一是位于大直沽的天妃灵慈宫,建于元延祐三年(1316),因地处天津城东部,民间称之为“东庙”,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洗劫大直沽时毁于战祸。其二是位于海河三岔河口西侧的小直沽天后宫,民间称之为“西庙”,现在一般称作天津天后宫。《元史》所言泰定三年(1326)八月辛丑“作天妃宫于海津镇”指的就是此庙。三岔河为众流汇归,东奔渤海,背负京都,形势佳绝,甲于冀北。运粮船只由此经北运河转往大都,此处遂成商民聚集,货物辐辏、舟楫式临的南北通衢之地。又兼西庙殿宇雄伟,气象辉煌,因而香火日盛,祀典益隆。近700年来,“西庙”虽数次毁坏,但历代均有重修、扩建之举,始成今日天津天后宫之规模。

就现有资料来看,天津天后宫是历史上唯一一座由中央王朝最高统治者下令敕建的妈祖宫庙,所供奉的妈祖地位极其尊崇,因为“别处娘娘庙神位没有赶上敕封”。每当漕粮运达天津时,皇帝都要派遣大臣作为特使专程前往天后宫进行祭祀妈祖活动,以感谢得到妈祖的护佑。元英宗时两次“海漕粮至直沽,遣使祀海神天妃”,诗人张翥就曾领旨“代祀天妃”,有诗为证:“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普天均雨霖,大海静波涛;入庙灵风肃,焚香瑞气高,使臣三奠毕,喜色满宫袍。”由于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天津天后宫迅速成为中国北方妈祖信仰的中心,有“南有湄洲妈祖庙,北有天津天后宫”之说,后来又加上台湾北港朝天宫,合称为最知名的三大妈祖宫庙。

元朝初建之时,天津天后宫由僧人主持,到明代又改为道士打理,宫中供奉的不仅有妈祖,还有众多其他神灵。供奉的神像也是代有增加,最终形成了佛、道、仙、杂神同祀的特殊形式。天后宫可以说是我们天津人开放和包容的充分体现,就像大饼夹一切是来的就是客啊,分属于不同信仰系统的各个组会同时出现在皇会上,那是毫无违和感。举凡人间信仰的神灵,天后宫几乎无所不包。由此想起了河南浚县的大伾山,其也是庞杂繁多,实为罕见。这既是中国民间多神信仰的反映,也是天后宫不断满足或迎合人们在信仰上的种种需要的结果,看来神仙的行政许可大厅初代版在天后宫。

至元十六年(1279),元朝建都于北京,定名为大都。元朝对东南地区粮食的依赖比前代更重,“我朝疆宇,极天所覆,地大人众。仰东南之粟,以给京师,视汉唐宋为尤重。”然而由于内河运渠狭窄,又时常淤浅,至元十九年(1282)开始海运漕粮。为存放漕粮方便,还在直沽(天津)一带修建有仓廒,如至元十六年(1279)建广通仓,至元二十五年(1288)又增置直沽海运米仓。在元朝庞大的漕运系统中,直沽(天津)是连通海运和河运的的重要关节,《元史》有载“都漕运使司,秩正三品。掌御河上下至直沽、河西务、李二寺、通州等处儹运粮斛”,《重修天津府志》也说“元统四海,东南贡赋集刘家港。由海道上直沽,达燕都,舟车攸会,聚落始繁,有宫观、有接运厅、有临清万户府,昔在大直沽”。处于这么一个交通要冲,“直沽寨”于延祐三年(1316)升格为“海津镇”,三岔河口的“小直沽”—带因此商贾云集、日益兴盛。

采用海漕进行南粮北运既节省了时间,又提升了运量,但海运的过程却充满艰险,海难随时而至,人们在波涛汹涌的大海面前依旧渺小,如《元史》中记载“风涛不测,粮船漂溺者,无岁无之”。无法掌握自身命运的船工和商人们只能求助于神灵,渴望得到海神的庇佑,逐渐养成了“不拜神仙不上船”的习惯。而元代漕运所用的舟师水手多来自闽浙一带,这些人临海而居,世代信仰海神妈祖。在来往天津的漕运中,妈祖信仰便随着北上的运粮船只来到了天津地区。元朝统治者为了保障漕运顺利进行,同时满足船工们的信仰需求,于至元十五年(1278)对妈祖进行了敕封,曰“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规格之高超过宋代。究其原因,正如元人王敬方《褒封水仙记》所言,“国朝漕运,为事最重。故南海诸神,有功于漕者皆得祀。唯天妃功大号尊,在祀最贵。”

由于是一座河海交汇的城市,天津在漕运中作用极其重要,元朝政府先后在大、小直沽建立起奉祀妈祖的庙宇,即天妃灵慈宫和天后宫。此后,天津地区又陆续建立多处妈祖宫庙,妈祖信仰在天津地区得以不断发展。特别是位于小直沽的天后宫,其修建年代是早于天津设卫筑城时间的,所以天津民间亦有“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的说法。

天后宫前殿供奉天后仪仗的护法神,快板说法就是:正中立得是王灵官,"四大天王"站两旁。

早年天津皇会用于巡游散福的妈祖神像在三月十六日“住娘家”,都是要“送驾”到闽粤会馆,后因该会馆狭促,神像改送如意庵。光绪末年,又因如意庵失火被毁,神像再次改送至千福寺。

大殿后的藏经阁面阔五间,上下两层砖木结构。在阁内一层南北山墙上的嵌壁碑“重修天后宫后楼牌记”,记载民国12年重修的情况。藏经阁前两侧有两座高大的石狮,一座为1985年修缮时出土,另一座为复制。

这是一驾华辇及四驾宝辇,华辇驾乘为妈祖娘娘,四宝辇所舆依次是送子娘娘、子孙娘娘、斑疹娘娘、眼光娘娘,这四位娘娘是替妈祖娘娘代劳的分身,原来是属于碧霞元君信仰体系的神灵。更有趣的是送子娘娘生有前后二脸,前为慈悲相,后为愤怒相,据说愤怒相是为恫哧天后宫里那些不愿到人间投胎的小孩子的,充满了天津民间文化的风趣和幽默。

天津皇会是天津妈祖信俗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是天津独有的社会文化现象。皇会原为旧时天津民间纪念妈祖诞辰而举办的祭祀庆祝活动,由于受到了清代皇帝的封赏,声名远扬,在历史上被称为是中国北方唯一的“神话盛事”。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天津天后宫行会图》就是一部关于天津皇会的写实性的珍贵画卷,是一件记录中国北方妈祖信俗的有力物证。

《天津天后宫行会图》是一件描绘清末天津各阶层人民为纪念妈祖诞辰,在以天后宫为始终的街市上行会的大型创作。该作品为纸本,设色,现存89幅,每幅纵63厘米,横113至115厘米。除年久底纸变黄发旧及少部分画面残损外,保存基本完好。估计原作可能为90幅或略多一点,可惜其他几幅早已遗失。全图所绘参加行会的各种组会共117个,所绘人物4350多名,民间歌舞、杂技节目近70个,涉及乐器20多种。“展观所画,如临其境。唯见幡幢林立,冠盖云荫,会档骈比,香烟如练,百戏杂陈,鼓乐聒天,其势恢弘壮丽。长度可达100多米的《天津天后宫行会图》每幅图均有题记,共计4万余言,述及各组会的缘起和表演形式,既是图画的注脚,也是民俗学的重要资料。

《天津天后宫行会图》的题记所用语言皆为天津本地土话,也足以证明妈祖信仰经历了深刻的本土化过程。一位起源于东南沿海的海神,就这样入乡随俗的成为天津人民的全能之神,并由此形成一个庞大的妈祖民间信仰体系,也充分体现了天津人民的质朴性格。

天津皇会一名的由来,存有两说,皆出于《天津皇会考》。一说为乾隆下江南,途经天津,船泊三岔河口,适逢娘娘会,乾隆一时高兴,要看看会,各会从船前经过,竭力表演,各显其能。会后乾隆赏了两面龙旗,又赏挎鼓会每个鼓手一件黄缎马褂,赏鹤龄会每个鹤童一个金项圈,因此娘娘会就名为皇会了;另一说为康熙三十年(1691)圣祖皇帝幸天津谒天后宫时,民间作百戏以献神,又藉此以娱帝,于是有皇会之称。又据戴愚庵《沽水旧闻》之“挎鼓受两朝封赏”一节称:“北门内户部街有浙江乡祠。祠中有大鼓四面……康熙南巡,道出津门,守祠者击鼓迎驾。上喜,赏击鼓者皇马褂。及乾隆朝,亦因南巡过津,击鼓相迎,见鼓手穿黄马褂,知曾受先皇御赐。上喜,并赐鼓以黄衣黄绊。谓鼓名腊,只能迎年,不足接驾。御赐以名曰‘跨鼓’。因鼓大,跨在身上敲故耳。”可见,“皇会”之名始于康熙朝的可能性更大。

举凡大规模的行会活动都要有负责统筹的组织者,天津皇会即由“扫殿会”全面掌管,专司皇会的筹备及行会过程中的指挥调度。“扫殿会”取意为在天后宫大殿前行走洒扫,杨一昆《皇会论》有言,“数杆黄旗在会前,上写着‘扫殿’。逞精明,露强干,薄底靴亦穿武备院,夹套裤簇新月白缎。腰巾儿长,帽梁儿短,青洋绉棉袍齐把袖挽。无事呢,扬扬得意;有事呵,磕了个头山,好和歹出了些汗。”这的确是“扫殿会”的生动写照,且与《天津天后宫行会图》中所描绘的形象相为印证。在《天津天后宫行会图》中,各个组会里都有手持“扫殿会”黄色三角旗子的人员,他们忙碌于维持秩序、照应行会。能够成为“扫殿会”的成员是一种荣耀,想要加入必须要有身份,有人甚至不惜花钱捐功名以求入会,他们都称得起“大人物”,要“讲字号、讲礼貌、讲衣冠、讲知事、讲说话、讲调道、讲运筹、讲为人、讲恭敬、讲待人、讲仗仪、讲疏财、讲息事……”,林林总总近30条要求。

天津皇会会期一般七天,农历三月十五日天后宫启门,接纳香客,“红颜白鬓,迷漫于途。各种船只,咸集津门”;十六日为“送驾”,将妈祖神像送到闽粤会馆,谓“住娘家”,后因闽粤会馆场地狭促改送如意庵,光绪末年如意庵失火被焚,又改送至千福寺;十八日“接驾”,即接妈祖神像回天后宫,曰“接姑娘”;二十日至二十二日为圣驾“出巡散福”。皇会行会路线,每天各不相同,十六日进天津城东门,出天津城西门到如意庵;十八日经双忠庙由天津城北回天后宫;二十日出天后宫向北,进天津城北门,出天津城南门,回天后宫;二十二日进天津城东门,出天津城西门,沿北马路回天后宫。

天津皇会如此大规模的行会活动,其经费来源必定是个问题。一般情况下皇会多由天津当地缙绅士商赞助,或由其承包某会,如八架“抬阁”全部由盐商承办;“中幡会”由天后宫前、乡祠前、院署内等处的“众位好善”承办;“道炬行香会”则全由道士组成,获得有各方资助,保证行会期间的费用供给。天津缙绅士商之所以有办会的积极性,一来可以借皇会促进生意,二来可以向清室表示效忠之心,如光绪元年的皇会添加的“报事灵童会”,“以贺新君登基故,变本加厉,踵事增华”,“故将小孩打扮起来,附入会中,所为引人注意,借使上闻,封官赐爵,正属易易”,而慈禧“万寿”,皇会破例于头年十月举行……仅此便知,许多慷慨出钱办会的“金主”绝非完全出于“劝善”“济世”的目的了。

与我国传统寺庙建筑的坐北朝南不同,天津天后宫整体建筑坐西朝东,正对着海河,这是出于现实条件的需要。天津天后宫所处的三岔河口一带是历史上漕运的必经之地,来往的商人、船工航行至此必要上岸向妈祖祈福或谢恩,宫庙设置于此可以方便他们就近祭拜。

藏经阁后的启圣祠,面阔三间,供奉着天后娘娘的父母。

随着社会的发展,妈祖信仰已经逐渐弱化,人们不再需要祈求天后娘娘护航、求子、消灾、祛病等,但历经千年发展的妈祖信俗已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天津的妈祖信俗作为妈祖信俗在中国北方的典型代表,凝聚着数代天津人的乡土情结。也许真应了电视剧里的那句话:嘛钱不钱的,乐呵乐呵得了。

  • 编辑:田建萍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