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故居纪念馆坐落于天津市河北区民主道23号的意式风情区,2007年完成整修,为前后两座共计600余平方米的意式小洋楼。
曹禺故居坐东朝西,砖木结构二层小楼,始建于清末。东至民主道21号院墙,西抵民主道27号院墙,北起南临民主道23院墙。小院狭窄二层小楼,五间平房。23号院(前院)坐南朝北,环境同上,有过道二层,前后两个独立小楼。馆内拥有大量历史资料和近3000张馆藏照片。其中展出的照片有500余张,恢复性摆陈家具50余件,物件40余件。馆前铸有由著名雕塑家刘鑫创作的曹禺先生半身铜像,像高1.2米。
曹禺本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1910年9月24日出生于天津小白楼,出生后不久迁居意租界二马路二十八号,现为河北区民主道23号的这两栋意式小洋楼里,从童年到青少年,直到1929年十九岁时从南开大学政治系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才离开天津到北京继续求学,从那以后的数十年人生中,无论走到那里,不管是天南海北,或是身处异乡,都无法割舍他对故乡的情结。2010年在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在天津市人民政府和全国各界人士的支持下,曹禺故居纪念馆正式对外免费开放。曹禺这位以《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等四大名剧而蜚声文坛的著名戏剧大师,就是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
曹禺姓万,万(萬的繁体)分解开,上边是草字头,就是曹,下边是禺,加在一起就是曹禺。曹禺的成名作《雷雨》就是在这里创作完成的。《雷雨》中的许多人物和故事都与曹禺在这里的生活有关。
曹禺故居纪念馆前楼以展览为主,展览由14个板块组成,在这里可以看到曹禺的照片、手稿、书籍等,以及他生前用过的桌椅、英文打字机、怀表、餐具、煤炉等物品,主要展示了曹禺童年、青少年时期的生平经历以及他对天津的特殊情感和对戏剧事业的杰出贡献;后楼“万公馆”主要是对曹禺青少年时期的家庭环境进行的恢复性陈设。
前楼布局
一楼
第一展室(佣人房)
第二展室(万公馆小客厅)
第三展室(万公馆大客厅)
二楼
第四展室(曹禺童年居室)
第五展室(万德尊夫妇居室)
第六展室(万公馆餐厅)
第七展室(万德尊书房)
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中国话剧奠基人之一、享誉中外的戏剧大师和戏剧教育家。曾任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执行主席、中国戏家协会主席、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1922年考入南开中学,1925年加入南开新剧团。在导师张彭春指导下,在易卜生戏剧《娜拉》、《国民公敌》中演娜拉等角色而绽露表演才华。
“我的家太腐败了!”曹禺说,“我的父亲先后娶过三个妻子,第一个妻子是同乡,姓燕,生了我的姐姐和哥哥。姐姐叫家瑛,小名珍珠;哥哥叫家修,字少石。这个母亲在老家就死了,我是第二个母亲生的。她是湖北武昌人,姓薛。我母亲生我三天后患产溽热死去。第三个就是我的继母,是我母亲的孪生妹妹,叫薛咏南,她一生没有生育。母亲生下曹禺三天,就患产褥热死去。这对曹禺一生造成了很深的影响。曹说:“我本来就隐隐约约感觉到我不是继母生的,但是并没有觉得怎样,而且继母对我又很好,也不大在意。有一次继母同我的奶妈吵架了,刘奶妈就告诉我,她不是你的亲生母亲。一旦证实了这点,不知为什么,我心中涌起无限的哀伤。自此,我常常陷于一种失去生母的孤独、寂寞和悲哀之中。”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失去生母的孤独感和寂寞感不但未曾减少,反而成为苦闷的酵素蔓延着、扩展着,聚集在幼小的心灵深处。
曹禺的父亲万德尊(1873-1929年),字宗石,原籍湖北潜江人。
虽然《雷雨》酝酿构思于南开,但却是曹禺在清华读书时开始创作的,但曹禺对景物描写的细微之处,那么充满情感的投入,当你来到这里置身在每一个房间里,眼光留意到那花梨木雕床、镶嵌在墙壁上的壁炉、充满书香的书橱、百叶窗透射到写字台的光线和那一张张万氏家族的珍贵照片,确实会让我们思绪瞬时凝聚,体味感受到这所小洋楼对他思想的启迪。正是这段时光和这座小洋楼里终日弥漫着忧郁,伤感的环境,熔铸了一个苦闷的灵魂,使他早早地开始思索社会,思索人生,思索灵魂。他笔下的许多人物都或多或少地隐含着他童年和青少年那段经历的影子。”
曹禺的生父万德尊的原配夫人燕氏生下一男一女。长女家瑛,小名珍珠。长子家修,字少石。曹禺的生母只生下曹禺,继母(也是曹禺的姨母)一生未曾生育。图为曹禺的继母薛咏南(中)、万家修之长子万世昌(二排右)、万家修之妻刘志贞(后排左)、薛咏南之干女儿邹钧(后排右)、万家修之次子万世雄(前排左)、邹钧之妹邹淑文(前排右)。
曾祖母为他取名家宝,小石是因为父亲的字为宗石,故称小石。而添甲,是祖母起的。甲者,干支第一位也;命中添甲,显然取其独占鳌头、前程似锦之意。1913年,3岁即随继母看戏,得以观赏京剧、河北梆子、山西梆子、唐山落子、文明戏等中国传统戏剧,这些戏曲为他将来的创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1922年秋,考入南开中学,为二年级插班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各种戏剧活动,且加入南开新剧团。1929年,父亲中风去世。同年九月由南开大学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二年级。他在清华潜心钻研戏剧,广泛阅读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这为他后来的创作带来巨大影响。1933年,夏秋之间作《雷雨》,秋入读清华研究院。开始与郑秀恋爱,秋季应聘赴保定明德中学任英语教员。1935年3月,著名电影演员阮玲玉自杀。曹禺甚表愤慨,于是创作《日出》。1936年6月,与鲁迅、巴金等77人共同签署《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同年秋作《原野》。1937年5月,《日出》获《大公报》“文艺奖”。1938年,夏秋之间与宋之的合作改编《全民总动员》,易名《黑字二十八》,同年10月上演。1940年,上半年作《蜕变》、《正在想》,下半年作《北京人》。1942年,年初辞去国立剧专职务,由江安到重庆。在复旦大学兼课,教授英语和外国戏剧。创作改编出四幕剧《家》和独幕剧《镀金》。1943年1月,翻译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946年,受美国国务院邀请,与老舍一同赴美讲学。1947年,2月由美国抵达上海。秋,电影剧本《艳阳天》完稿,自任导演,由文华公司拍摄。年底由中共地下党组织安排秘密离沪去香港。1949年,在中共地下党组织安排下化装成商人,由香港乘船抵烟台解放区。4月,参加以郭沫若为团长的中国和平代表团,于捷克首都布拉格国民议会会场举行世界和平大会。同年,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成立,当选为常务委员。随后,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中华全国戏剧工作者协会、全国电影工作者协会相继成立,分别当选为常务委员、编辑出版部负责人和委员。1951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宣告成立,任院长一职。1954年,发表《明朗的天》。1960年,创作并完成历史剧《卧薪尝胆》,后易名为《胆剑篇》。1978年,发表五幕历史剧《王昭君》。1996年12月13日,因长期患病,在北京医院辞世。享年86岁。
第一个启蒙老师——保姆段妈“我的保姆段妈,是河北的农民妇女,她的老人、孩子、丈夫都死了。”1917年7月20——28日,海河流域发生20世纪的第一场特大洪水。天津遭受了十分严重的水灾,到处都是难民。段妈就是在这场大水灾中流落到万公馆做佣人的。有时添甲睡不着,便要段妈讲故事,段妈就把她的凄惨家事向添甲诉说。也许是由于受到段妈的影响,添甲的心总是向着穷人。
曹禺故居纪念馆重修以后,曹家人捐赠了曹禺青少年时期用过的家具。有书柜、木箱、五屉柜、折叠饭桌、桌椅等。
曹禺幼年时期,父亲为他聘请了国学渊博的外甥刘其珂和津门鸿儒方地山(袁世凯长子袁克定的老师)做曹禺的家庭教师,教他认字学诗,读经背史。聪明的曹禺深得二位老师的喜爱。方地山曾作诗一首称赞曹禺:年少才气不可当,双目炯炯使人狂。相逢每欲加诸膝,默祝他年姓字香。十多年后,曹禺果真闻名全国,这个祝愿终于成为事实。
曹禺从小接触到的都是社会的上层人物。他父亲的好友的哥哥周学熙,就是袁世凯的财政总长,河北省和天津市工业财团的头子。曹禺父亲也是这个财团里的人物,两家关系密切。他父亲的另一友好陈涟漪家,住宅幽静、古雅、精致,是典型的官宦人家的建筑,犹如《北京人》中曾家的府第。曹禺幼年时代经常出入这些官僚、买办家庭,有机会接触、了解像《雷雨》、《日出》、 《北京人》中所描写的那些人物和那种生活。虽然父亲请了国学渊博的先生做曹禺的家庭教师,但他的人生的真正启蒙老师,却是来自农村的贫苦、质朴的保姆段妈。在那兵荒马乱的岁月里,军阀战祸造成了广大农村的破产,大批农民被迫离乡背井,逃进城市,谋求生路。每当夜深人静,街头巷尾传来贫苦者卖儿鬻女的凄惨呼叫声时,富有同情心的小曹禺便辗转难眠;段妈也常常在这个时候,向他哀哀诉说自己悲惨的身世。她告诉曹禺自己的丈夫是怎么死的,婆婆为什么上吊自杀,她的可怜的儿子又怎样因为没钱治病活活疼死………从段妈这里,他了解到农村中财主如何霸道,穷人怎样受苦受欺。这使他知道了家庭以外的生活,看到了自己生活小天地之外的另一个世界。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天津的戏剧舞台上汇聚了多个剧种,名角云集,群芳荟萃,成为北方文艺的重镇。曹禺说:“我怎么会走上一条话剧的道路呢?我记得很小,我的母亲就带着我去看戏,不过是七八岁,看过多很多台上只讲话的戏。那个时候不叫话剧,叫“文明戏”,又叫“新戏”。此外,我看了不少的京剧、河北梆子、评戏,甚至与文明戏夹唱之类的戏。”曹禺从小就沉迷于旧戏,他说:“戏原来是这样迷人的东西,我从小就爱看戏那是入了迷的。”杨小楼、余叔岩、刘宝全、谭鑫培、刘鸿声、龚云甫、陈德霖等戏曲艺人的表演让他痴迷。童年时代的看戏生活,在曹禺的心灵中播下了戏剧的种子,对曹禺的未来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曹禺加入南开新剧团,童年时代就播下的戏种子,终于找到了适宜的土壤。1922年秋天,曹禺入读南开中学初中二年级,当时南开中学已是一座名闻全国的学校。在校长张伯苓倡导下,南开中学于1909年开始演剧,每年于校庆时演出,1915年正式成立南开新剧团。周恩来就是南开新剧团的骨干之一。张伯苓说开始“藉演剧以练习演说,及后做纯艺术之研究”,成为北方一个著名的演出话剧的剧团。
曹禺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感召下成长起来的。他在青少年时代就受到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的影响。他爱文学,在中学时代就写下杂感、诗歌和小说,并和同学创办了文学刊物《玄背》。在这些作品中绽露出文学才华,蕴含着对人生的追索。曹禺加入南开新剧团后第一次演出的戏剧是《少奶奶的扇子》。1929年10月,曹禺和张彭春改编了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争强》,并参加了该剧演出,由张彭春导演。这是早期发行的《争强》单行本。
曹禺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后,参加了南开新剧团,并考入南开大学。在张伯苓、张彭春等人的指导下演出、改译剧本,展露出表演才华,开始了他的戏剧生涯。
张彭春(1892-1957) 张伯苓的胞弟。中国教育家、早期话剧(新剧)活动家、导演。1916年留美归来,即任南开新刷团副团长。二十年代下半叶,他引进欧美现代导演制,并创造性地导演了易卜生的《国民公敌》、《娜拉》等,改编和导演了高尔斯•华绥的《争强》、莫里哀的《财狂》、果戈理的《巡按》等,为中国话剧的奠基和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曹禺后来加入南开剧社,并在张彭春的指导下出演多个角色,为其日后的话剧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他说:“张彭春先生对我的影响是带有决定性的,也可以说影响了我一生的命运。”
吴博(著名电影导演,电影《李双双》的导演,南开新剧团团员)称赞曹禺:我是上初中时看到曹禺演《压迫》的,演得不错,但多少还有些业余的味道。后来看到曹禺演的《娜拉》,男人演女角,演得那么好,确实让我惊了。我对戏剧也很喜欢,哪有戏,我都去看,但没有像曹禺的演出这样给我以震撼的。我觉得曹禺的天才在于是个演员,其次才是作家。
1928年秋,曹禺南开中学毕业,免试升入南开大学政治系。在高中和大学读书期间,正是曹禺紧张地探索人生的阶段。他说他对生活有种胡思乱想、东撞西撞的味道。父亲万德尊死后的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漠,给他以沉重的打击,造就了曹禺苦闷的心灵。他苦苦思索:人为什么活着?他走进教堂,去领略那里的宁静和肃穆;他去观看基督教的洗礼,也去探看东正教的秘密;他还崇拜林肯,直到晚年,他都能用英文把林肯的《在葛底斯堡的演说》背得滚瓜烂熟。他突然想起要跑马拉松,于是拼命地跑。他还热衷音乐,去听《船夫曲》;他热衷美国剧作家奥尼尔的剧作,在他的心灵中激起飞扬的想象,为他打开了一个崭新的美学境界。
1930年,曹禺转学考入北京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系。他依然热爱,积极参加清华大学演剧活动。他曾导演和参演了《罪》、《马百计》、《骨皮》以及《娜拉》等剧目。他在清华潜心攻读中外戏剧的历史、理论和剧作,仅剧本就读了数百部。在清华期间,他始终没有停顿《雷雨》的构思,所写的人物小传就塞满了床下。他终于在1933年暑期,完成了他的处女剧作《雷雨》,这一年他二十三岁。《雷雨》的问世,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昭示着中国有了第一部可与外国经典戏剧比肩的作品。曹禺也因此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1933年曹禺在清华园荷花池畔留影。
1934年7月1日,曹禺的第一部剧作《雷雨》在《文学季刊》第一卷第三期刊载。
创作《日出》前曹禺说:“是一件一件不公平的血腥的事实,利刃似的刺了我的心,逼成我按捺不住的愤怒。我绝望地嘶嗄着,那时我愿意一切都灭了吧。我如一只负伤的狗,扑在地上,啮着咸丝丝的涩口的泥。我要的是太阳,是春日,是充满了欢笑的好生活……”为了创作《日出》,曹禺在朋友的陪同下,到天津的南市、侯家后等地的三等妓院进行调查。正是在这样下层社会生活的“可怜的动物”中,他发现了像翠喜那样的妓女,更发现她们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
这是中国文化巨匠郭沫若先生和巴金先生写给曹禺的信函、纸笺,其中巴金写道:“我感动得一口气读完它,而且为它流了泪。不错,我是落了泪,但是流泪以后我却感到一阵舒畅,同时我还感觉得有一种渴望,一种力量在我体内产生了。我想做一件事情,一件帮助人的事情,我想找个机会,不自私地献出我的微少的精力。”当时巴金正在病中,仍细心的对《雷雨》进行编辑校对和改正。
1929年,父亲的突然逝世,使家庭生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从此家道衰落,年轻的曹禺又进一步领略了世态炎凉的况味,增加了人生的阅历和体验。这个曾经阔绰后来又破落了的封建家庭,对曹禺的创作,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直接的影响。他从家庭没落的过程中,看到了旧制度的腐朽和必然灭亡的趋势。对家庭生活和周围环境的观察和感受,就成为他创作的坚实的基础。他把对自己家庭和许多亲友、官宦之家的观察和感受,概括到作品中去。他的作品中的人物,特别是《雷雨》、 《日出》、 《北京人》、 《家》中的许多人物,都是他曾经朝夕相处、非常熟悉的亲属、朋友。他的剧作之所以有丰富的内容、浓厚的生活气息、深刻的批判精神,这是很重要的原因。
曹禺是喝海河水长大的,他深深地爱着这片滋润他走上戏剧事业道路并创作出《雷雨》等经典剧作的沃土。曹禺是天津的骄傲和自豪!他一直情系着天津,时时关注着天津的戏剧创作和演出,以及天津文艺事业的发展。他多次重返生养他的故地,追忆着旧时的景象,细数着曾经发生的点滴。1985年,曹禺回到天津,与南开中学及南开大学师生代表合影。
1986年曹禺出席天津戏剧博物馆开馆仪式。
曹禺从1924年入南开中学读书就开始从事戏剧活动。1928年升入南开大学,1929年转入清华大学,1933年完成处女作《雷雨》震动了当时戏剧界,清华大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升入研究院为研究生,专事戏剧研究,1935年到天津体验生活创作出话剧《日出》,1940年发表《北京人》,1946年创作《桥》,1948年出版了电影剧本《艳阳天》,这些作品使曹禺享誉世界,标志着话剧事业发展到一个高峰。
抗日战爆发后,曹禺满怀热情投入全民奋起抗战的激流。在艰苦的环境下,他连续创作了被称之为十大抗战作之一的《蜕变》和被认为是曹禺戏剧创作高峰的《北京人》,以及被称之为是改编剧作典范的《家》。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先后创作了多幕剧《明朗的天》(1954)、《胆剑篇》(1961)、《王昭君》(1979)。1996年出版了《曹禺全集》(七卷)。他的剧作先后被译为俄、日、英、越南、朝鲜、蒙古、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文字,并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演出。他的剧本还被改编为电影、京剧、粤剧、川剧、花鼓戏,以及音乐剧和芭蕾舞剧等。曹禺把毕生的精力和智慧献给了中国的戏剧事业和文艺事业,为推动中国的文学艺术事业和戏剧事业的发展立下了伟大的功勋。
在前后两座建筑面积近912平米的小洋楼里,展示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和近3000张馆藏的珍贵照片,恢复性陈设家俱50余件,物件40余件等各种珍贵文物。生动地再现了曹禺从童年到青少年在津生活时期的家庭环境,社交范围,文化薰陶,社会背景等。
后楼布局
一楼曹禺青少年居室、万家修居室、万公馆大客厅、万公馆小客厅
二楼曹禺书房、万德尊书房、万德尊夫妇居室、储藏室、万家餐厅
他创作的《雷雨》、《日出》、《原野》等三部曲,不但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还成为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
曹禺床榻上靠墙一面悬挂着继母薛咏南的大幅照片。薛咏南是个戏迷,经常带着曹禺去戏院看戏。在继母的熏陶下,曹禺从小就懂得“戏原来是这样一个迷人的东西”。床对面的墙上也是继母薛咏南的大幅照片。他对继母的感情之深由此可见一斑。民国时期的壁炉早已火熄烟灭,但那黢黑乌亮的光泽,依然折射着青少年时期的曹禺对社会的思考与深忧。
曹禺六七岁时跟着父亲来到大总统黎元洪的花园做客。黎元洪以池中的“海豹”为上联考添甲。添甲思索片刻,便以“水獭”相对。黎元洪十分高兴,随即将自己的怀表赠予添甲。万德尊在北京任职时,带着添甲去认陈涟漪的母亲做干妈。干妈十分高兴,花10块大洋买了这支派克金笔送给添甲。这块表和笔就放在玻璃罩中现在只能远观了。
他一家四口人:曹禺、父亲、继母和同父异母的哥哥万家修。除了曹禺,其余三人都抽鸦片。父亲和哥哥家修不和,彼此很少见面。他回忆说:尽管我的父亲很喜欢我,但我不喜欢我的家。这个家庭的气氛是十分沉闷的,很别扭……我父亲四十岁就赋闲了。从早到晚, 父亲和母亲在一起抽鸦片烟。到我上了中学,每天早晨去学校,下午四点回家时,父亲和母亲还在睡觉。他们常常是抽一夜鸦片,天亮后睡觉,傍晚才起床。每次我回到家里,整个楼房没有一点动静。其实家里人并不少,一个厨师,一个帮厨,一个拉洋车的,还有佣人和保姆。但是,整个家沉静得像座坟墓,十分可怕。曹禺笔下的许多人物和故事都或多或少隐含着天津这段经历的影子。
与万德尊有过交集的三位名人:徐世昌 袁世凯 阎锡山
曹禺回忆说:“这是放东西的地方,放着好多箱子,放着火腿,一打开,就是一股霉味。家里有个佣人叫陈贵,非常有才,画释迦牟尼和观世音菩萨画得很好,常常有人求他的画。父亲很尊重他,他就常常把门关起来慢慢地画,谁也不能进去。”曹禺说,这个陈贵就是《雷雨》中鲁贵的原型。
很显然从后楼餐厅的面积上就能明显看出此时的生活与原先已经无法相比。当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们的生活再窘迫,也比广大老百姓强上不知多少倍。
远处的铜质脸盆里镌刻着孟浩然的五律诗,现在是没办法看到了,所以什么参观还是要趁早。
与诸子登岘山
[ 唐 ]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万德尊唯一的一套西装原件
曹禺祖籍湖北省潜江县,据说在明朝万历年,一个叫万邦的武官从江西宦游到潜江定居下来。曹禺说:“万家是个大家,人口很多。我的祖父一心教育子弟苦读诗书,进入仕途,改换门庭。因此,我的父亲幼小心灵中便埋下了一颗光宗耀祖、振兴家业的种子。”但是,万家一代一代苦读奋斗,一次又一次名落孙山,一代一代都做了教书先生。这个封建官僚家庭的物质生活是优裕的,年幼的曹禺过的是养尊处优的少爷生活,但是他心灵上感到十分孤单寂寞,甚至非常痛苦。对那种生活和气氛,他始终是不满的。他父亲性格软弱,在官场上无力与军阀们争强斗胜,但在家庭里却是一个十分严厉、专制的家长。他常把官场上受的气,倾泻在仆从或者子女身上,经常在饭桌上疾言厉色地教训子女,有时竟把整桌饭菜都掀翻在地上。因此,曹禺小时候最感害怕的就是吃饭。
曹禺的父亲万德尊,天资聪颖,在家乡有神童之誉,15岁就考中秀才,到张之洞创办的两湖书院读书。1904年,万德尊以官费留学生的身份到日本留学,入读振武学校及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09年学成回国,得到直隶总督端方的赏识,任命为直隶卫队的标统(相当于团长)。民国成立,又在时任总黎元洪的湖北帮中得到重任,历任黎元洪的秘书、宣化镇守使,封为将军。因为黎元洪的倒台,而不得不回到天津,从此做起寓公。赋闲以后,整日抽大烟,1929年除夕中风去世。
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等经典剧作,使中国现代话剧剧场艺术得以确立,并在中国的观众中扎根,使中国的现代话剧由此走向成熟。曹禺既是现代话剧真正意义上的奠基人,也是现代话剧艺术的一座高峰。他的剧作影响、培养了几代中国话剧作者、导演、演员,在中国现代话剧整体面貌上打上了自己的印记。曹禺的作品不仅受到中国观众的欢迎,也受到世界各国观众的青睐。他的剧本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并以影视、京剧、歌剧、花鼓戏、音乐剧、芭蕾舞剧等艺术形式,在美国、苏联、日本、越南、朝鲜、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蒙古、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广泛。他多次访问苏联、日本、印度、美国、英国、法国、瑞士等国家,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1984年,法国总统密特朗授予曹禺法国最高荣誉军团勋章,以奖励他为中法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曹禺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与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齐名。
曹禺剧院紧临曹禺故居,曹禺剧院主要以演出曹禺精品剧目为特点的剧院,内部分别设有“雷雨厅”“日出厅”“原野厅”三个剧场。剧院一层设有两个小剧场和一个大厅。两个小剧场各能容纳观众86人和80人左右。大厅则是向观众和游客展示曹禺戏剧创作及其生活的”曹禺戏剧生涯纪念展"和“曹禺历史戏剧资料收藏展”,展出200多张曹禺相关照片和400多件曹禺戏剧的历史资料。剧院二层设有一个能够容纳150名观众的小剧场和一间名为“北京人”的大厅。剧院三层为一座展厅,常年展出“纪念曹禺百年诞辰天津百名书画名家为曹禺故居纪念馆捐赠馆藏作品展”。曹禺剧院目前主要演出曹禺的一些话剧剧作,如《雷雨》、《日出》等。此外,有时这里也演出有一些情景时尚话剧。很可惜2021年6月我们来的时候,出于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需要,剧院暂不对外开放,因此无法参观。希望下次带孩子来的时候能去看一场话剧!
文学家冯骥才曾说过,名人故居的价值并非仅以建筑史的价值来衡量。一个为历史作过重要贡献的人去了,其生命气质、往事、独有的个人生活和精神,除去留在他做过的事情或相关的文字里,还无声地存在于他的故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