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武清区博物馆

  • 2025-07-08 17:59:00
  • 武清文旅

天津武清区博物馆是一座集文化遗产的保护、收藏、展示、教育、欣赏与研究功能于一体的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武清历史悠久,古为泉州,汉为泉州、雍奴二县之地,唐天宝元年更名武清。展厅以武清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过程为线索,分为:艰难“石”世、幽燕故地、秦汉之光、南北融合、唐风宋韵、铁马金戈、潞水帆樯、战争风云、峥嵘岁月和走向辉煌十个主题展区。

武清博物馆于2014年建成免费对外开放,是一座地下一层,地上五层,层叠错落,空间感极强的现代化建筑。馆内分设五个展厅以及一个综合展品修复室,另配有地下库房和五层观光区,是武清区各类文物资源的收藏中心、地区文物展示中心,也是武清地区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心。据2020年9月国家文物局信息显示,现有藏品2393件/套、珍贵文物93件/套。来这里参观可以直接将车停入地下停车场,而且这个停车场是和武清区图书馆合用的,看书也挺方便。

武清博物馆,亲切,实在,接地气,有土气。这些文物绝大部分是本区挖掘出土的。有名有姓有地址。可问可查可信。反映出武清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相当一部分精品 留在了天津博物馆。看完这些深深的记住了一个人刘炳森,著名书法家,原政协常委,武清人。在第一展厅,那些展品中,有相当数量的展品是刘炳森捐赠的,而他的展品多数是百年以上的文物。可以说价值连城。生前对家乡慈善捐赠数不胜数。

武清是华北平原上最古老的县份之一。早在八、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先人们就在这里生产、放牧。战国时期,武清县有广袤千里的雍奴薮,属燕国管辖,“有鱼、盐、枣、栗之饶”。燕人在今豆张庄镇青坨村西筑长城,绵延百里,至今有迹可寻。秦汉初年(公元前221年至前206年)始设泉州、雍奴二县。泉州县城遗址在今黄庄街道城上村北,雍奴县城在今崔黄口镇大宫城村东侧。雍奴县范围大体在今运河以东,渤海湾以北,香河、宝坻以南的广大地区。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撤掉泉州县,并入雍奴县。此时雍奴县城已迁到今泗村店镇旧县村,该村南尚有称“四方台子”的县城遗址。古人云:水之北为阳,水之南为阴。雍奴县城在雍奴大泽之北,故称“雍阳”。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朝廷规划区域,把全国一百多个不稳定的县重新命名,雍奴县更名武清县,改隶范阳节度使。据《郡县释名》中解释:“武清取武功廓清之义也”。自此,武清县名一直沿用下来。先后属幽州、燕山府、大兴府、顺天府。1914年为京兆特别区,1948年属冀中第十分区,1949年属河北省天津专区,1973年划归天津市管辖。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区,更名为武清区。

武清区是天津市辖16个区之一。古为泉州,别称雍阳,建于西汉,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更名为武清,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区。区域总面积1574平方公里,辖5个街道、24个镇,即:杨村街道、徐官屯街道、下朱庄街道、黄庄街道、东蒲洼街道,大良镇、崔黄口镇、梅厂镇、南蔡村镇、河西务镇、河北屯镇、大碱厂镇、下伍旗镇、城关镇、黄花店镇、石各庄镇、王庆坨镇、汊沽港镇、东马圈镇、泗村店镇、大孟庄镇、上马台镇、大王古庄镇、陈咀镇、白古屯镇、高村镇、豆张庄镇、曹子里镇、大黄堡镇。

武清区地处京津之间,位于天津市西北部,北与北京市通州区、河北省香河县为邻,南与天津市北辰区、西青区和河北省霸州市相连,东与天津市宝坻区、宁河区搭界,西与河北省廊坊市接壤。武清区境内河流渠系分布较广,拥有永定河、北运河、龙凤河、青龙湾河等4条一级河道,龙河、龙北新河、凤河西支、龙凤河故道、中泓故道、机场排河、狼尔窝引河等7条二级河道,纵横区境269.7公里。

1973年5月,天津市武清县高村公社兰城大队社员,在村东约一华里的苏家坟平整土地时,发现一通东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雁门太守鲜于璜墓碑。出土时碑阳朝下,覆于土中,距地表一米余深。与碑同时出土的尚有碑座一件。东汉时期的太守相当于地级市市长,但是权力又远比市长大。汉代设州、郡、县三级。州相当于如今的省,州的最高长官是刺史,但属于中央监察官,在地方没有实力,俸禄仅六百石。郡相当于市,最高长官是郡守,后称太守,俸禄达两千石。由于在地方深耕多年,掌握实权,往往不受刺史的节制。鲜于璜在东汉安帝初年任雁门太守,食俸两千石,这个鲜于璜是渔阳郡雍奴县人,曾治《小戴礼记》。察孝廉,任郎中。升度辽右部司马,参加窦宪北击匈奴之役。迁赣榆县(江苏赣榆县青北口)令。父丧离职,服丧后任太尉府西曹尉。汉殇帝延平元年迁安边节使,主管幽州、冀州事宜。汉安帝永初元年,又迁雁门郡(山西代县西北)太守,是他做过的最大官职。鲜于璜曾驻守的雁门郡,下领十四县,位于今天山西西北部,是连接大漠与中原的要冲之地。汉武帝时飞将军李广,就曾任雁门太守。东汉时期,经过窦宪一战,匈奴威胁减弱,但鲜卑、乌桓崛起,雁门仍是北方重要的门户之一,因而作为地方长官,防御入侵成为第一要务。死于安帝延光四年,终年八十一岁。其墓早年被盗,1977年发掘时,尸骨和随葬品均凌乱。虽曾被盗,但发掘时仍获铜、玉、石、陶等随葬品70多件,有不少罕见珍品。有一件通高85厘米的陶仓,准确塑出建筑结构和扛粮入仓的人物。出土最为珍贵的是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

“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为其孙鲜于舫立于延熹八年(165)十一月八日,距鲜于璜下葬已过40年。究其原因,与东汉后期外戚争权引发政治斗争,进而打压士族有关。碑身上锐下方呈“圭”形。额阳正中竖排篆书《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字体古朴雄健,笔势方折,隶意颇浓。碑首阳面中部为“凸”字形碑额,阳文篆书碑名。碑额两侧刻青龙、白虎。额下为一直径11.3厘米的圆穿。碑首阴面刻朱雀。这种以“四神”图象作为碑额装饰的现象,在汉碑中较罕见。 碑身两面刻文,碑阳17行,满行35字;碑阴15行,满行25字。总计 827字。绝大部分保存完好。碑文主要叙述鲜于璜的祖先世系及其生平仕历。鲜于璜初举上郡孝廉后,曾为度辽右部司马、赣榆令、太尉西曹、安边节使等,终官雁门太守。卒年八十一岁。碑阴铭文颂扬死者功德,并记录了鲜于一家的世系。在汉隶中独树一帜。除9字泐损难辨外,余皆清晰。碑座长方形,抹角。全碑通高2.67米,碑身宽0.83米,厚0.12米。保存完好。

在众多的汉隶名品当中,大多数名碑风格并不一致,但尽皆有着书法最为原始的艺术美感。汉代的书法艺术就好比人类成长的青少年时期,精力过人,且极富创造力,这个时候的艺术美感是成年之后所难以企及的境界。所以隶书当中的精微变化,也是后世学习草书、行书、楷书的名家所终身探究的极高境界!学习隶书的朋友都明白,在隶书的风格体系当中,基本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法度谨严的,比如说著名的“孔庙三碑”,《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华山庙碑》、《张景碑》等等。这些名碑并没有特别明显的个人特色,中规中矩,但同时不失变化之精妙!

另外一类是极具个性的,比如“隶中之草”的《石门颂》,比如《夏承碑》、比如《礼三公山碑》,这些作品气象高古,带有明显的籀书特色,并非是汉隶当中的主流书体。还有一类便是以《张迁碑》跟《鲜于璜碑》为主的,凝重典雅而方正朴茂的风格,这一路风格是最值得提倡和学习的类型,这种风格已经渐渐有了楷书的风貌,是隋代楷书的前身,也是魏晋书法的变化之源。《鲜于璜碑》论及艺术成就以技法比起《张迁碑》来,实在是不遑多让。《鲜于璜碑》在用笔上主张涩势,所以线条混圆而厚实,没有一些的油滑之气,在起收笔上,丝毫不懈怠,有藏有露,在结字上极尽变化之能事,将欹侧之变、方圆之变、欹侧之变、疏密之变应用到了极致。《鲜于璜碑》可以称得上是晋人书法变化之源,也或者说是某种程度的暗合。在书坛有人将它与《张迁碑》对比,得出结论:二者相比,论严整《鲜于璜碑》胜于《张迁碑》,论活脱《张迁碑》胜于《鲜于璜碑》,论宽扁方厚《鲜于璜碑》胜于《张迁碑》,论恣肆率真《张迁碑》胜于《鲜于璜碑》。可见此碑艺术价值之高。《鲜于璜碑》如今被天津市博物馆保存,已经禁止后人再拓,传世的拓本极少且极为珍贵。

这个陶灯也是鲜于煌墓葬出土的,真品和鲜于煌碑一样存于天津博物馆。

大运河是武清的母亲河,武清段地处中国大运河文化带核心区,总长62.7公里,流经10个镇街,是出入首都的水路咽喉,拥有河道、水工设施、古建筑、古遗址、石刻等丰富的文化遗产。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夏,北运河上游洪峰下泄,杨村以北东堤决口,附近十几个村庄被淹,漕运中断。康熙帝由治河总督等人护驾,到武清巡视水情,问民疾苦,诏令武清知县率众在上游的北蔡村、下丰庄、南蔡村三处开沟筑堤,排泄洪水。翌年春,康熙帝再次视察决口处,与治河总督、武清知县当面商议治理方案。若按惯例,可取四周沙碱土连同土筐堵于决口处,筑起一道土坝。康熙帝见这里土质松散,所筑堤坝难抵洪峰冲刷,他依据治理黄河的经验,提出在决口处筑一道石坝,俗称分洪坝,或曰减水坝。每到洪峰下泄至此,便从石坝顶上宣泄而出;洪峰过后,石坝可安然无恙。总督和知县连称“皇上高明”。康熙皇帝又命在石坝外开挖引河,疏导洪流入淀归海。知县章曾印面露难色,提出治河需用的钱粮欠缺。皇上降旨从天津丁字沽税关拨银三千两,补助民工开销。三个月后,一道20丈长的分洪石坝竣工,当年汛期洪峰到来,滔滔洪水“驯服”地从坝顶奔腾而出,经引河导入大黄堡洼,再归七里海。洪峰过后,石坝岿然屹立,来往船只照常航行。康熙四十二年(1703)十月,康熙皇帝南巡回京途中,巡视北运河,但见石坝巍峨壮观,固若金汤,龙颜大悦,遂咏诗一首《看运河建坝处》:“十月风霜幸潞河,隔林疏叶尽寒柯。岸边土薄难溶水,堤外沙沉易涨波。春末浅夫忙用力,秋深淋雨失时禾。往来踟蹰临渊叹,何惜分流建坝多。”此后数年,当地百姓喜得其利,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感念皇恩浩荡,敦请武清知县上报顺天府为皇帝立功德碑。知府报到朝廷,康熙皇帝恩准,御笔“导流济运”四个榜书大字,其含义是建起分洪石坝,把洪峰导流入海,接济漕运。御碑用汉白玉雕刻而成,造型古朴威严。碑身额首凸现“御制”两个篆书大字,四边雕刻游龙纹,优雅流丽。正中为“导流济运”碑文,每个字气势森然,笔力千钧,刚柔相济,结构严谨。为帝王书法中的上品。下首为“康熙御笔之宝”大印。碑座是巨大的赑屃。

乾隆帝也三次到筐儿港视察水利工作,每次都留诗一首:其一《阅筐儿港减水坝作》作于乾隆三十二年。其二《阅筐儿港工作》,作于乾隆三十五年。其三《阅筐儿港作》,作于乾隆三十八年,并题写“导流还济运”连同三首御诗,也制成御碑立于筐儿港。

辉煌宏大的武清历史,一个值得来看看的博物馆。

  • 编辑:田建萍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