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州古城始建于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明洪武十年(1377年)重建,自古有“兔城”、“铁城”之称。古城周长3800多米,城墙高11.5米,有3座城门,东为安定门(景阳楼),南为景仙门(万山楼),西为清远门(广运楼),4座角楼,24座敌楼,1100多个垛口。城门外建有瓮城、月城,城外有护城河。古城内名胜古迹众多,寺庙、宫观、祭坛、殿阁、衙署、楼塔、宅院星罗棋布,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玉皇阁、南安寺塔、释迦寺、真武庙、常平仓、灵岩寺、关帝庙、天齐庙、古城墙。
玉皇阁是供奉玉皇大帝的神庙,建于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蔚州卫指挥史周房将蔚州土城改建为砖城,辟东、西、南三门,正北无门建玉皇阁一座,与三门遥相对峙。明代《九边图》中看到明代人绘制的蔚州城墙形状,在明代蔚县的城墙就是更为复杂的“凸”字形。而玉皇阁或许不仅是明代早期单体建筑的珍贵实例,同样也是城市建筑的独特存在。玉皇阁建造至今已数百年,历经风雨剥蚀,战乱兵灾,虽几经修建重建,依然完整地矗立于高高的城垣之上,现存仍为明代建筑风格,表现出了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和智慧。
这是以前卖5元门票的地方,十五年前我们一家三口开着普桑来这里的时候,这里落寞孤独的无人问津,一家三口包场转了一上午这里。现在收费的玉皇阁也是游客不多,有意思的是有的游客买票只为了上城墙看看,却不看玉皇阁。十五年前,大嘴猴第一次来蔚县玉皇阁的照片。
玉皇阁主体建筑分前后两院,前院由牌坊、龙虎殿、东西禅房等组成,后院东南、西南两角分立钟鼓楼,正北耸立着玉皇阁正殿。玉皇阁的保护和修缮措施比较简易,脱落油漆后的木结构建筑显示出原先古朴的原色,让人顿感岁月磨洗的痕迹。整座建筑雕梁画栋、勾心斗角的结构十分鲜明。具有显著的明代建筑特点,既朴实又丰富。飞檐层叠,凌空欲飞的玉皇阁,也是明代大体量木结构建筑的代表作。
从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小门、玉皇阁大殿。其中:天王殿面宽三间,进深二间,为硬山顶。脊檩下题“大明万历二十八年岁次庚子孟冬朔月旦元吉创立”;大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为三重檐琉璃瓦歇山顶。有意思的是大殿虽然从外面看是3层,其内部结构却为两层。
《天仙子》词碑是深受后人推崇的极有艺术价值的一幢石碑。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外族侵犯紫荆关,山西布政使司右参议、进士苏志皋奉命赴蔚州征摧粮饷,并督促大军经蔚州飞狐峪进发广昌(涞源),增援紫荆。苏进士在蔚之时,忙里偷闲,乘月夜登上玉皇阁,环视周围群山,有如众位列仙骖鸾跨凤翱翔其间,乃作小词一阕,名曰《天仙子》。词曰:青帝祠前赤帝祠,步虚声里梦回时,羽轮归去鹤书迟。山吐月、水平堤,冷冷玉露湿仙衣。《天仙子》词石刻为行草,字大如升,用笔流畅自然,字体飘逸潇洒,风格豪放,不失为书法艺术珍品。
下阁楼正中悬挂有蔚县书法名人班开明1983年书写的“靖边楼”横匾。1991年县政协会同县政府恢复玉皇阁的匾林,特请县内外书法名手题写匾额、楹联。有“雄姿千秋”、“历古阅今”、“槛外云归”、“云蒸霞蔚”、“目穷千里”等匾额,亦在阁楼檐下悬挂,使古老的建筑焕发青春,愈加壮观。
大殿内壁绘制有大型人物壁画“封神图”,其中,正面玉皇大帝塑像两侧墙壁上绘有五元大帝及王母娘娘;东西两壁上则绘有“三十六雷公”。玉皇阁内壁画帝王威严,雷公狰狞,侍者秀目,场面宏大,是不可多得的明代壁画珍品。
当年我们三口来玉皇阁大嘴猴才不到五岁,如今再回看那时的照片,玉皇阁没有变化,我们都成长了,故地重游回忆满满。
上阁楼正中悬饰的“玉皇阁”横匾,是时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苏同志于1983年回蔚县题写的。蔚州久为兵家重镇,"为京师之肘腋,宣大之喉襟",站在玉皇阁居高临下,可俯瞰蔚县古城全景,是蔚州城城墙的制高点。
以前这里是不开放,现在这里是上城墙的路径。
正殿分上中下三层阁楼,均面宽三间,进深二间,三重檐歇山硫璃瓦顶。正脊为硫璃花脊,两瑞砌硫璃盘龙,脊上有泥塑彩色八仙人,边脊砌大吻跑兽,四角脊梢下装有兽头,悬挂铁锋。中层阁楼有四面游廊,下阁楼有前出廊。整座建筑木架油饰彩绘,基本是“和玺”、“苏式”图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