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淮军公所博物馆全称为“保定淮军昭忠祠暨公所”,始建于公元1888年,由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主持修建。它集祭祀、办公、集会功能于一体,是中国北方保存完好的以徽州祠堂式建筑为主体的近现代建筑群。建筑群占地面积约2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分为东部建筑群和西部园林区。东南部为徽派建筑,东北部为北方建筑,其中的封闭式戏楼建筑精美、规模宏大。博物馆以“一馆五中心”为总体定位,即中国古戏楼博物馆,以及国际戏剧交流中心、中国戏曲研究中心、中国戏曲传承中心、中国戏曲体验中心、中国戏曲培训中心,旨在打造一个集建筑艺术、历史教育、瞻观旅游、文化娱乐为一体的重要活动场所。淮军公所的建筑风格南北兼容,徽派建筑与北方四合院交相辉映,呈现出南北融合、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特色。淮军公所是为了纪念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阵亡的将士而建的昭忠祠。
此祠是继苏州、无锡、武汉之后为祭奠在战斗中阵亡的淮军将士修建的第四座“昭忠祠”,也是规模最宏大的一座。淮军公所昭忠祠兼有安徽会馆之功能。公所规模宏大,整体呈不规则矩形,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40米,占地面积约40亩,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分7个区域。一是正门以内的前院,为办公和迎送客人之所。二是戏楼和公祭区,位于前院的后部。三是生活住宅区,有三个院落,位于戏楼的后部。四是神厨库,即伙房,位于前院的东侧。五是死亡将士纪念区,两个院落,位于前院的西侧,两个院落东西廊的墙壁上,刻满阵亡“将士”的生平。六是荷花塘,即花园区,位于该所的西南部。七是停放车马的马厩区,位于该所的西北区。
该祠堂只运行了10年,到了公元1901年,李鸿章死后,奉诏将祠堂的东路主体建筑改做“李文忠公祠”,西路徽院仍保留为淮军祠堂。清朝逊位后,该祠废弃。1926年保定私立志存中学移入该祠。学生达400余人,至1937年,卢沟桥事变时解散。建国后,河北省军区驻此。省会迁石,遂变成机关家属宿舍,2023年的百年之后修复供游客参观。
淮军公所在每幢建筑上,无论是砖雕、石雕或木雕,件件都称得上艺术品。南北风韵合璧不俗的院落群体,布局错落有致,雅而不俗,比例得当,实为一组佳作。身置其中,注目凝神去仔细品味和赏读它时,似乎可以看到这些大师们的屏息凝神之态,听到当年工匠们的行刀刻刃之声,充分体现了艺人们深邃的生活感悟,丰富的艺术情趣,强烈的审美追求和卓越的表现技巧,确实是难得的艺术享受。这座具有南北方特色的古建群体,在我国北方是少有的,而保留到现在更是幸运的,从历史的角度看“淮军公所”更有其独特的内涵,是任何事物不能替代的。在中国近代军事发展史上,了解和研究“淮军”这一军系的兴亡盛衰,对于那些已经消失的人和事,扣问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是有着一定现实意义的。如果说淮军兴起于安徽省的安庆,而终止就在直隶省的保定,“淮军昭忠祠暨公所”为准军画了一个圆满句号。它传承着丰厚的历史内涵,集史料和建筑艺术于一身,是一座活生生的历史课堂,也是一处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基地。有人把建筑称之为“石头的史书”、“凝固的乐章”,比喻是非常恰当的。
从迎宾院正房穿堂而过,隔一约3米宽的夹道即是戏镂,戏楼为二层楼结构,四周为二层庑廊,中间为空场,用罩棚封柱,形成一个封闭性的剧场。这座现在看到的,座南面北戏楼建国前已拆毁,据传原来戏台上屏风、隔扇、护栏等等用料考究,雕工非常精细,可惜已不存。历经百年风雨,戏楼破损严重,中间池子及戏台部位屋架于解放初期被人字屋架取代,后来经现场发掘清理四周墙体,包厢及看台梁架结构保存基本完整,现在重新复建的这座戏楼,大致参考了以前的样子和结构,看看罢了不必太惊叹。
2023年秋,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这个馆刚刚修复免费开放。看到很多老师带着孩子来到这里参观,古老的公所旧址和潮气蓬勃的孩子在一个时空相聚,随手拍了很多照片。
老师给每个小朋友都特意单独拍照留下的美好记忆,希望若干年后他们中大多数能为保护古建筑和文保建筑,多一分关心和热爱。
中国古戏楼基本陈列以“人生百态,戏楼千秋”为主题,构建古代戏楼、公所戏楼、中国戏曲三个分主题空间。以古戏楼的历史脉络为线,勾勒出中国古戏楼的发展变迁、历史内涵;以复原陈列为基础,再现公所戏楼的精美和风采;以纵横线条描摹出雅俗共赏、博大精深的中国戏曲的历史风姿和丰富内涵。保定戏曲文化专题陈列以“古城戏风,保定曲韵”为主题,通过现代装配与古代建筑的碰撞,从保定戏曲的历史、剧种、唱腔、艺术家等多个维度铺打造一个无处不弦歌,可读、可品、可听、可看的保定戏曲文化长卷。
淮军昭忠祠,坐北向南,徽式建筑。分前后两进院落。是摆放淮军将士神主和祭祀的场所。昭忠祠的大门尤其引人注目,五开间,进深3间,中间3间梁架满轩正贴式,轩梁满浮雕,雕各种花草树木,飞鸟走兽及人物故事。南檐柱为透雕花罩,雕福寿万字。两稍间与东西回廊相接。
在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为了对抗太平军,1862年晚清重臣李鸿章招募了一支成员和将领主要来自安徽江淮一带军队,故称“淮军”。淮军成建初期,在上海和苏、浙等地对抗太平军,1865-1868年间作为主力与捻军作战,捻军被镇压后,淮军担负起数千里江海要地的防守重任。而淮军昭忠祠暨公所”就是古代为纪念阵亡的将士而建的祠堂,以昭示忠良将士之意而起名。入祭本祠堂的淮系将士只总督、提督、巡抚、总兵等职衔者达60多人,其中有抗法保台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刘铭传,有不屈于日寇而临危服毒就义的丁汝昌,有在甲午海战中拼死一搏的邓世昌、刘步蟾,有为抵御八国联军入侵,血战天津八里台英勇殉国的直隶提督聂士成等等,这些爱国的英灵永远值得我们敬佩和怀念。全国先后建立了十一座这样的昭忠祠,以纪念那些为保卫国家,逝去的淮军将士。
淮军公所不仅因其建筑本身的文物价值为人瞩目,这座“砖木的史书”中还承载着多重的、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如果说直隶总督署书写的是半部清史,那么淮军公所见证的则是晚清的衰败、列强对中华民族肆无忌惮的欺凌、李鸿章在保做直隶总督及其统领淮军的兴亡盛衰。李鸿章和他的淮军为晚清政府支撑了近40年的局面,在对内对外战争、巩固近代国防、开展洋务运动、维护祖国统一、发展近代文化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其兴亡盛衰对于近代社会50年的历史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军事发展史上,了解和研究淮军的兴亡盛衰,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淮军公所集史料和建筑艺术于一身,是一座活生生的历史课堂,也是一处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