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国家海洋博物馆

  • 2025-07-08 17:26:00
  • 滨海文旅发布

国家海洋博物馆是由自然资源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滨海新区人民政府直属的公益二类文化事业单位,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的我国唯一国家级综合性海洋博物馆。坐落于天津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占地面积15公顷,建筑面积8万平米,展览展示面积2.3万平米。国家海洋博物馆建筑主体3层局部4层,陈列展览内容围绕“海洋与人类”主题展开,分为“海洋人文”、“海洋自然”、“海洋生态”三大版块,共设六大展区15个展厅。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门票预约功能已迁移至“掌上国海博”微信小程序,如需预约,可以微信搜索“掌上国海博”小程序进行预约。

欢迎您来到龙的时代展厅,感受来自史前生命的强大气息,这个展厅为我们展示了距今2.5亿年至6600万年间中生代的爬行动物。在中生代时期,各种爬行动物繁盛,占据了海洋、陆地和天空,中生代又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我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叠纪海洋爬行动物的化石产地之一,有着最为丰富的此类化石。这些化石多见于我国西南地区。

墙壁上我们能看到一个长达11米的鱼龙化石,它是国内最大的鱼龙化石。鱼龙不是恐龙,是一种最为特化的大型海栖爬行动物。鱼龙有着流线型的体型和桨状四肢,外型与鱼、海豚相似,所以被命名为鱼龙。它的身体呈纺锤形,外形似鱼,四肢鳍化,尾鳍上叶短,下叶长,颈极短,眼大,吻突出较长,牙齿尖锐,这些形态上的特征表明鱼龙类已完全适应了海洋中的生活,并且它们生活在中生代海洋中的各个角落。展厅展示的这件鱼龙标本体型完整,形态精美,特征保存完好,较为罕见。在鱼龙化石上方,为我们呈现的是科学家最初复原的蛇颈龙和沧龙互相搏斗的画面,它们的复原依据为中央展台上的沧龙和蛇颈龙化石骨架。

爬行动物的诞生要追溯到泥盆纪时期的肉鳍鱼类,“肉质的鳍”和“能够呼吸空气的肺”为它们向陆地的转化做好了准备。肉鳍鱼类演化出肺和肉鳍,使其可以直接与大气进行气体交换,辅助呼吸,并且肉鳍可以支撑在陆地上生活,逐渐演化成最早的两栖动物。当两栖动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彻底摆脱了对水体的依赖之后,便形成了原始的爬行动物。在展柜左上方,展示着三个肺鱼模型。肺鱼类是肉鳍鱼类的现生支系之一。肺鱼起源于早泥盆纪,其中两个支系延续到中生代和新生代。现生肺鱼有三个属:非洲肺鱼及美洲肺鱼躯体粗壮、肌肉发达,呈鳗状,长有非常细长成对的鱼鳍;澳洲肺鱼躯体较深,具有较宽胸鳍和腹鳍。在漫长的演化历史中,肺鱼身体发生了很多变化,如碾压式齿板的完善,特殊的超级矿物化齿质的发育,身体更加对称,尾巴在身体的上下方也更加对称。在展柜左上方,我们能看到一个巨大的矛尾鱼标本。肉鳍鱼类的另一现生支系是腔棘鱼类,腔棘鱼类起源于早泥盆纪,化石代表以前被认为延续到晚白垩纪就绝灭了。1938年,一条不同寻常的肉鳍鱼在印度洋被打捞出来并带到南非的海岸,这条鱼最终被鉴定为腔棘鱼。矛尾鱼是腔棘鱼的唯一现生代表,其又被称为拉蒂曼鱼,是与大熊猫一样的“活化石”。矛尾鱼以鱼为食,通过拍打成对的鳍慢慢游泳,形如四足动物的走动方式,用背侧和肛侧的肉鳍划水,通过摆尾加速。腔棘鱼类的生殖方式为胎生。在展柜右下方,能看到一个巢湖鱼龙化石。这件展品是发现于安徽巢湖地区的鱼龙。巢湖鱼龙可以说是世界范围内最原始的鱼龙之一,为探讨海生爬行动物的起源与演化分类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一种小型鱼龙,活着时也只有0.5米左右长,眼睛大而圆,具有鳍状肢及流线型的头部,适合游泳,口鼻部又窄又长,嘴上长有尖利的小牙,以海洋中小型鱼类、菊石类、双壳类为食。

这边的展柜,是从比较解剖学的角度出发,对比介绍了海陆空中的爬行动物。在展柜左侧,我们能看到幻龙和混鱼龙化石。幻龙的体型细长,头骨小而扁平,颈部和四肢较长,眼孔小于颞孔,长的颌骨边缘有为数众多的尖利的牙齿。幻龙的运动方式属于水下飞行,化石特征表明,幻龙类捕食的时用前肢搅动泥质海底,被惊扰的鱼虾就会跑出来,而它长而灵活的颈部就可以左右摆动,捕食猎物了。展品是一块保存较完整的盘县混鱼龙化石,化石长约1.2m。盘县混鱼龙是一种中小型鱼龙,眼孔大而圆,吻部尖而长,与其他的鱼龙一样,盘县混鱼龙颈部也很短。这块化石的各部分骨骼均较完好清晰,我们能清晰的看到鱼龙的头、四肢、尾椎和体椎因身体扭曲而发生了错动。

在大展柜右侧,我们能看到巨胫龙、中国豆齿龙。从它们的化石模型中,我们能够看出,不论陆地、天空还是海洋,危险无处不在。爬行动物相互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

巨胫龙:是一种具有非常长胫骨的陆生爬行动物。图上这件巨径龙化石模型的小腿骨折过,而且在痊愈后又恢复了正常生活。研究表明这种骨折并非摔伤导致,而是源于一种持续的扭力,可能是从远古巨兽口下逃脱出来。这可能是其与其他水生和陆生爬行动物搏斗的证据。

中国豆齿龙:是一种身上长有厚重护甲的水生爬行动物,背甲由许多多边形小骨板组成,身体腹面没有腹甲。它有一条很长的尾巴,上面同样覆盖着甲片。中国豆齿龙的四肢比较短,游泳能力不强,除了在岸上休息,一般只在近岸的浅水里捕食贝类。

展台中央是一个体长10米的霸王龙骨架复原模型。霸王龙生活在白垩纪晚期,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恐龙之一,也是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肉食恐龙之一。“Dinosaur”一词由英国著名解剖学家理查德.欧文(R.Owen)1841年创建。“Din-”源于希腊文“deinos”,意为“恐怖”;“-saur”也源于希腊文“sauros”,意为“蜥蜴”,二者合成一词意为“恐怖的蜥蜴”。由于亚洲人尤其在我国,习惯将远古大型生物称为“龙”,故而将“Dinosaur”一词译为“恐龙”。恐龙最早出现于三叠纪晚期(距今2.25亿年),繁盛于侏罗纪和白垩纪。霸王龙拥有非常小的前肢,一般个体的长度仅有80厘米左右,相当于一个成年人的手臂,这对于霸王龙的巨大体型和后肢来说,前肢显得非常细小。其作用仅仅是平衡工具而已,用来平衡它们巨大的头部。因为它们的手臂非常小,而霸王龙的头骨长,所以霸王龙无法摸到自己的嘴,更无法触及到到自己的脚部。

中央展台上有三具恐龙复原模型,中间最高大的那具是霸王龙,两侧分别是蛇颈龙、沧龙。在恐龙统治地球的1亿多年里,鱼龙、蛇颈龙和沧龙统治着海洋,它们是有名的海上三霸王。

蛇颈龙有着长颈、短尾、大鳍和小头,属于上龙类,是一种在白垩纪末期灭绝的海生爬行动物。本展厅的这件标本为阿特拉斯南泳龙,属于蛇颈龙中最特化的薄片龙类群,其特征为颈部极长、头部极小。与沧龙不同,蛇颈龙在水中的游泳更类似于龟类,即用前后肢摆动前进。在捕食的时候,蛇颈龙将长长的脖子探入鱼群之中,用吸入的方式进行捕食。古生物学家在蛇颈龙的腹部发现了菊石和双壳纲软体动物的化石,据此推断蛇颈龙的“食谱”中包括这些带硬壳的生物。他们还在蛇颈龙的胃部发现了许多胃石,因此推测蛇颈龙的牙齿较细,无法咀嚼具有厚厚的硬壳的动物,需要靠胃石来研碎它们的硬壳。在最原始的古生物复原图中,往往展现了蛇颈龙盘绕蜿蜒的颈部,然而这是不正确的,根据现在的研究,蛇颈龙的颈部僵硬,不能进行大幅度的弯曲,更不能极端到垂直举起的程度。蛇颈龙曾被一些人认为生存至今,是很多传说中水怪的真身,包括著名的苏格兰尼斯湖。然而到现在,我们还没有发现任何可靠的证据佐证这个设想。蛇颈龙的化石在全球范围内的侏罗-白垩纪的地层中广泛发现,且种类繁多。然而繁荣了一亿多年的蛇颈龙与恐龙同时在距今约6600万年前灭绝,其原因至今仍未成谜。本展厅中的这件蛇颈龙标本是一件完整度极高的标本,非常难得地是,这件标本100%保存了头部,这在古代动物标本,特别是蛇颈龙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这件标本是该品种中保存最好的一个个体,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标本。

沧龙:沧龙是史上曾出现过的最大的海生爬行动物之一,其中最大个体据估计可达20米左右。在著名电影《侏罗纪世界》系列中,沧龙就以“最终boss”的形象出现在大荧幕上。形似巨鳄的沧龙类,与形似海豚的鱼龙、有着长长脖子的蛇颈龙一起被称为“中生代三大海生爬行动物”。但沧龙却是中生代最晚从陆地走入海洋的海龙类,在白垩纪末期才开始繁盛,迅速统治了海洋,并最终取代蛇颈龙成为新的“海洋霸主”。但即使它们成为了中生代海洋中最巨大的顶级掠食者,依然没能在其出现3000万年之后逃脱灭绝的命运。沧龙属于有鳞目,是现生蜥蜴、蛇等动物的近亲,根据研究,沧龙在水中的游泳姿势也更近似于蜥蜴、蛇的左右摆动式前进。作为海生爬行动物的一类,它们的内部构造以及生理特征和爬行动物类似,用肺进行呼吸,所以每隔一段时间需要到水面唤起,就像今天的海生哺乳动物鲸鱼一样。沧龙的口中有额外的两排牙齿,十分锐利且呈倒钩状弯曲,双颚在咬合的同时产生巨大的扭力将猎物撕成两瓣,而上颚内的一排牙齿为内齿,当沧龙捕猎的时候,这排牙齿可以用来拖拽食物,把食物咬断或者撕裂成肉块,这样的进食方式类似科莫多巨蜥,但更加血腥凶残。本展厅的这具沧龙标本来自摩洛哥,属于倾齿龙类。此类沧龙头部强壮,牙齿粗大,是一种非常凶猛的的捕食者。这件标本长七米,完整度达到75%以上,头骨完整度可达90%,是一件非常珍贵的标本。

在大展柜的右侧展柜,展示的是爬行动物的繁殖。已知的化石证据显示,恐龙、翼龙是卵生的、海洋爬行动物是卵胎生的。

窃蛋龙:窃蛋龙是一群身上长有羽毛类似鸟类的小型恐龙,头部看似鹦鹉。“窃蛋龙”名字的由来,是个有趣的故事。20世纪20年代,在蒙古高原首次发现窃蛋龙化石,当时它的骨架正趴在一窝原角龙的蛋上面,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有限,科研人员就错误地认为它是在偷窃原角龙的蛋,并将其命名为“窃蛋龙”。直到20世纪90年代,科研人员在蒙古国发现了窃蛋龙的胚胎蛋化石,才发现原来最初的恐龙蛋不是原角龙的,而是窃蛋龙自己的。但是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的要求,窃蛋龙的名字不能改变,也只能延用至今了。

在展厅天花板上吊挂着巨大的翼龙化石模型。翼龙是飞行的爬行动物,它们既不是恐龙也与鸟类无关,它们是恐龙的近亲,是中生代统治天空的霸主。翼龙是地球上第一类飞向天空也是唯一绝灭的飞行脊椎动物。因飞行需要,翼龙演化出“纤细中空”的骨骼,这种骨骼难以保存,因此全球范围内翼龙化石十分稀少。根据古生物学家的研究,翼龙生长发育史上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小时候“会走不会飞”,同时这类动物具有群居的生活习性。

现在天空飞翔的鸟类属于恐龙的后裔。这里展示了与飞行起源相关的化石复原模型。鸟类的飞行起源,一种是“地栖起源”假说,又称“陆地奔跑起源”假说。即两足行走的恐龙在快速奔跑过程中由辅助性的捕食、抓握和平衡功能的前肢逐渐拉长,演变为具有羽毛的翅膀,进而获得了滑翔乃至飞行的能力。这里展示的恐爪龙、始祖鸟等模型的化石原型的发现,可能为这种假说提供了证据。另一种是“树栖起源”假说,即能在树上攀爬、跳跃和滑翔的爬行动物,前肢可能发育了雏形羽毛,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雏形羽毛不断进化,演变成飞行羽毛,获得飞翔能力。这里展示的胡氏耀龙、近鸟龙、热河鸟、会鸟、孔子鸟等模型的化石原型的发现,可能为这种假说提供了证据。目前学术界偏向于“树栖起源”假说。

热河生物群生活在1亿3千万年前的中生代,最大的特色就是发现了“带羽毛的恐龙”。热河生物群中的化石,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保存得都非常精美。这得益于特异的埋藏环境,在热河生物群生活的时期,火山活动十分频繁,火山喷发喷出了大量的毒气和火山灰,生物中毒死亡后,被火山灰快速地掩埋,从而能够保存为精美的化石。连羽毛、皮肤印痕、眼睛印痕等都可以保存下来。这组景观还原了距今约1亿3千万年前白垩纪早期热河地区的生物景象。此时气候温暖湿润,植物有银杏、松柏和蕨类,北票龙在树林中寻觅着食物,中华龙鸟站在树枝上与雌性尾羽龙隔空相对,雄性尾羽龙似乎在高叫着为雌性尾羽龙打气,身材娇小的满洲龟和张和兽在一边机警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天空中,孔子鸟、翼龙、小盗龙自由地飞翔。

这组景观是以我国贵州兴义动物群为模本复原的一处水下景观。兴义动物群位于贵州省兴义市顶效镇、乌沙镇、安龙县龙广镇及云南罗平县板桥、富源十八连山乡等地,是三叠纪晚期的化石生物群,包括幻龙、楯齿龙、兴义飞鱼等海洋爬行动物。两条幻龙在追逐着一群兴义飞鱼,一旁的楯齿龙在啃食贝壳。

2005年在新疆哈密发现了一处新的白垩纪翼龙动物群,后来被命名为“天山哈密翼龙”。距今一亿多年前,一群哈密翼龙正在天空中自由翱翔,拥有亮丽头饰的雄性哈密翼龙正想法设法的吸引雌性哈密翼龙的注意。可湖泊中突发性的大型风暴导致生活在湖边和翱翔在天空中的翼龙集群死亡,并且与它们产在沙滩软泥中的蛋快速埋藏在一起。

化石证据显示,恐龙并没有灭绝,它们的一支演化为鸟类,至今仍在天空中翱翔。另外一个有趣的假说,就是已知最聪明的恐龙——伤齿龙很可能会向人类进化。虽然它个子很小,但其大脑却是所有恐龙中最大的,也是构造最为复杂的。加拿大古动物学家戴尔罗素就设想过,如果没有6600万年前的大灾难,某些恐龙很可能进化成为代替人类的一种动物---"恐龙人",成为地球的主宰。

  • 编辑:田建萍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