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县博物馆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易州镇112国道南侧,是一座国家二级博物馆,总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展陈面积3100多平方米,展线500余米,馆藏文物500余件(套)。博物馆以“易水长歌”为主题,通过“先民足迹”“燕都风范”“郡县之制”“雄关福地”“气壮山河”等8个展区,系统展示了易县8000多年的历史文化脉络。易县作为联合国首批命名的“千年古县”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如燕下都遗址、清西陵、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等,这些资源在博物馆中得到了集中呈现。博物馆不仅采用传统实物陈列,还结合场景复原、多媒体互动等现代展陈手段,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易县的历史文化。
易县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域内分布着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北福地文化遗址、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燕下都城址、明代长城重镇紫荆关和清西陵等多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遗存。易县有文化遗存300多处,世界文化遗产1处,其中北福地史前遗址发现成果位列2004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2005年被联合国命名为首批“千年古县”。可考证的人类历史始于8000年的北福地史前文化,隋朝开皇元年置州,十六年置县,迄今已有1400多年;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国君择易县建都,史称“燕下都”。
易县博物馆的展览内容贯穿易县8000年的历史,展线长达500多米,展出文物超过500件(套),包括9件(套)仿制品。主要展品包括战国透雕龙凤纹铜铺首(复制品),原物出土于燕下都遗址老姆台,通高74.5厘米,宽36.8厘米,重21.5公斤,是目前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大铜铺首,展现了战国时期燕国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铺首整体为兽面衔环造型,饰有龙、凤、蛇纹,采用透雕、圆雕、浮雕等多种工艺,尽显王权威严。燕下都遗址出土文物包括燕国瓦当(饕餮纹、山云纹、双螭纹等)、虎头形陶水道管口(兼具排水与装饰功能)、陶器等,反映了战国时期燕国都城的建筑风貌。北福地遗址陶面具出土于史前北福地遗址,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史前面具之一,用于祭祀活动,轮廓清晰,双目镂空,展现了远古先民的信仰文化。易水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始于东汉,曾为宫廷贡品。馆藏东汉石黛板被认为是目前最早的易水砚实物。清西陵龙凤宝座来自清西陵光绪皇帝崇陵享殿,用于摆放牌位,雕刻精美,展现了清代皇家祭祀文化。宋辽金银器窖藏(部分展品),1986年易县大北城村出土的绿釉陶瓮内藏有400余件金银器、玉器、水晶等,其中一级文物16件,如金凤银簪、缠枝莲纹金栉等,兼具宋辽风格。
易县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从“先民足迹”(史前北福地文化)到“燕都风范”(战国燕下都),再到“清西陵”(清代皇家陵寝),系统了解易县的历史演变。易县博物馆虽为县级馆,但馆藏质量高,如透雕龙凤纹铜铺首、宋辽窖藏金银器等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在河北省乃至全国县级博物馆中名列前茅。作为燕下都遗址的核心展示平台,该馆为研究战国燕国历史、京津冀文化渊源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与清西陵、狼牙山、太行水镇等景点联动,形成“博物馆+旅游”模式,助力易县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易县博物馆虽规模不大,但以精品文物、深厚历史底蕴和创新的展陈方式,成为河北省乃至全国县级博物馆中的亮点,是了解燕赵文化、易水历史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