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寺庙——文庙

  • 2025-06-23 21:15:00
  •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

棂星门,中国传统古建筑名,是文庙中轴线上的牌楼式木质或石质建筑,古代传说棂星为天上文星,以此命名意味着孔子为天上星宿下凡。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

棂星门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等待着每一位学子的到来,见证他们的成长与蜕变。寓意着学子们能够通过学习,实现自己的梦想。

蓟州文庙,位于天津市蓟州区城关镇鼓楼北大街西侧府后街1号,为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理事成员单位。

蓟州文庙始建于唐,唐太宗推行“州县立庙”政策时设立。金天会年间(1123-1135年)重建大成殿及东西庑(文庙里的偏殿),现存金正隆元年(1156年)《渔阳重修宣圣庙学记》碑记录了金代修缮情况。‌‌明末毁于战火,仅存棂星门、泮池等遗迹。‌‌清代康熙至道光年间历经五次大规模重建,形成现存主体格局,多位皇帝御赐匾额(如“万世师表”“圣协时中”)。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在民国年间,曾经是蓟县师范女校所在地,建国以后,成为蓟县第一小学所在地。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父叔梁纥,母颜氏。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庙,即孔子庙,又称文庙,或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圣庙、宣尼庙、宣圣庙、文宣王庙等。是历代王朝纪念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传统的中国城市都有文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为历代儒客学子朝圣之地。

孔庙是儒家崇礼思想最具体的体现,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由于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于维护文化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孔庙便被古代帝王所器重。其数量之多、规制之高,建筑技术与艺术之精美,在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堪称是最为突出的一种,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孔庙作为儒家崇礼思想最具象化的物质载体,是中华传统文化谱系中至关重要的精神图腾。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维系封建统治秩序与文化传承的核心支柱,历代帝王出于巩固政权、弘扬道统的双重考量,对孔庙的兴建与修缮不遗余力,现存两千余座孔庙遍布华夏,其数量之巨、规制之隆、建造技艺之精妙绝伦,不仅在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独树一帜,更以凝固的艺术形式承载着“礼”的哲学精髓,成为中华文明基因库中最璀璨的文化密码。

蓟州文庙是祭孔的场所,是蓟州儒学(学宫、州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蓟县文庙由棂星门、登瀛桥、戟门、东西庑,大成殿及乡贤祠和名宦祠组成。蓟州文庙月台西侧有金正隆元年(1156年)《渔阳重修宣圣庙学记》碑和清康熙四年(1665年)《重修蓟州学宫碑记》碑两通。

蓟州文庙,是天津最早的“学宫”,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历史更迭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文庙经过修建、保护,具有城市不同发展时期的气息,记录着城市传统的建筑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2013年1月,蓟州文庙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石拱桥名叫登瀛桥,桥下的水池称为泮[pàn]池。古人将登瀛桥比作“书山”,泮池为“学海”,认为登上此桥可以让自己功成名就,文人也将此桥称为“状元桥”。

戟门又称仪门,大成门,因门外曾列戟(古代礼仪兵器)得名“戟门”,象征威严与等级;‌‌要求进入者衣冠整洁、举止庄重,体现对圣贤的敬重。

大成殿——唐代时孔庙主殿原名“文宣王殿”,因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而得名。至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宋徽宗赵佶推崇孔子学说为“集古圣先贤之大成”,遂下诏更名为“大成殿”,并亲题匾额。

赵普——(922年-992年8月18日),字则平。蓟州人,五代至北宋初年政治家,三次入相,北宋开国功臣。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

窦禹钧——(874—955),号燕山,蓟州渔阳人。五代时期后周大臣、藏书家。以教子有方为名。《三字经》云“窦燕山,有益方,教五子,名俱扬。”

田畴——(169年-214年),字子泰,东汉右北平郡无终(蓟州)人,东汉末年隐士。 聚族人及附从数百人,隐居徐无山(盘山)。曹操北征乌桓,得田畴相助,平定乌桓。

鲜子枢——(1246年—1302年)字伯机,渔阳(今天津蓟县)人。中国元代书法家。

徐乐——(约公元前一五六年至前八七年)字不详,燕郡无终(蓟州)人。《汉书》本传留下了他一篇近千言的尚书。这使我们不仅能够从中领略到他“辩知宏达,溢于文辞”的才华,看到他洞察历史、善观时势的忧患意识。

广成子——上古神仙,定居于崆峒山石室之中。《庄子在宥》载:“皇帝闻广成子,在崆峒山之上。故往见之,问以法道之要。”蓟州城北府君山又名崆峒山。

砚水湖——相传这个名字是乾隆皇帝所赐,文人若是饮此泉水一杯,便会才思泉涌;若用此水砚墨,便会下笔如神。所以古时学子们如要应试,都会先来此处饮泉砚墨,以祈求好运。

  • 编辑:田建萍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