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州双塔,位于河北涿州古城东北隅,一为智度寺塔,一为云居寺塔,俗称南塔、北塔。双塔南北相距260米,是辽代建造的楼阁式仿木结构砖塔。不仅是涿州古城的标志性历史建筑,更是燕南著名古迹,引历代文人雅士笔墨传颂。涿州双塔,辽风斐然,南北遥峙。南塔收分和缓,雄浑壮美;北塔体形峻拔,秀美匀称,共同构成了涿州古八景之一——“双塔晴烟”。2001年,涿州双塔同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者收集了保定各地古塔老照片资料,择其要者略加整理,重新编排,以为纪念。本人基本历史知识不足,为帮助广大读者了解涿州双塔[智度寺塔(南塔)与云居寺塔(北塔)],但是由于资料有限,水平不高,加之时间紧迫,编选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读者不吝指正。
涿州双塔,位于城内东北隅,今属双塔办事处天桥街辖区,智度寺与云居寺在有辽一代,为燕京伽蓝佳构,曾有神州刹之誉,“双塔晴烟”也是涿州八景之一。
智度、云居二寺均曾为燕南巨利,维摩胜迹。云居寺,始建年代不详,唐代曾刊刻石制大藏经,鼎盛一时,有“神州钜利”之誉。智度寺原自南向北依次建有天王殿、钟楼、鼓楼、伽蓝殿、祖师殿、大雄宝殿及智度寺塔。明末清初战火频仍,二寺惨遭损毁逐渐衰圮。庙宇虽已倾圮,古塔仍天宫高耸。
智度寺塔[南塔],建于辽太平十一年(1031年),五层,高44米,因供有无垢净光陀罗尼经碑及佛教经卷《大智度论》有“经卷是法身舍利”之说,故又称“释迦佛法身舍利塔”。
智度寺塔为平面八角形五级楼阁式砖塔。内呈环式内外壁结构,逐层设回廊,有阶梯在塔心柱中穿折而上直达顶层。巧妙地利用了塔体外部斗栱的栱眼壁作为采光口,采光通道设计合理、结构稳固,是辽代工匠智慧的结晶,有很高科学价值。底部须弥座,束腰内各面辟5个壶门,门内雕刻乐舞伎;上为假平座承托塔身。塔身各层各面均为“四柱三间式”,东南西北四正面当心间辟栱券门,四隅面雕有直棂假窗,八角仰莲宝珠式塔刹。此塔全部使用具有辽代特征的沟纹青砖砌筑。塔外表皮为磨砖灰砌,塔内部用灰泥或黄土泥砌筑,白灰罩面,复绘壁画。近年塔内壁画、题记已修复完成。
智度、云居二寺均曾为燕南巨利,维摩胜迹。云居寺,始建年代不详,唐代曾刊刻石制大藏经,鼎盛一时,有“神州钜利”之誉。智度寺原自南向北依次建有天王殿、钟楼、鼓楼、伽蓝殿、祖师殿、大雄宝殿及智度寺塔。明末清初战火频仍,二寺惨遭损毁,逐渐衰圮。
云居寺塔[北塔],建于辽重熙六、七年(1037-1038年),六层,高56米,为奉祀天竺高僧慈贤所献释迦佛顶骨舍利所建,名为“释迦佛舍利塔”。塔层数一反佛教惯用的奇数而用偶数,“以偶称奇”。
云居寺塔的建筑结构及形制特征、艺术风格与智度寺塔基本相同。塔内部结构为双环壁、中心柱、套筒式结构,从外墙至中心柱形成双层回廊,一至四层结构相同。各层设平座、仿木塔檐,下方有仿木斗拱承托;其中塔檐下方为五铺作,栱眼壁的驼峰内均有精美雕刻,平座下方为四铺作。塔内五层取消了中心柱形成叠涩砌顶的塔心室,六层只存有外回廊一周。
《1928年北伐战争——涿州战役影像》 PATHE 百代电影公司提供老影像,1927年10月至1928年1月晋军和奉系军阀部队在河北涿州进行的一次战役。
1976年唐山大地震,塔顶及东壁坍塌,塔体开裂,又经多年雨水冲刷破损加剧;云居寺塔也因年久失修损毁严重。
2001年由国家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涿州市人民政府共同出资对双塔开始进行保护修复工程。2009年,双塔修复工程告竣。至此,涿州双塔得以有效保护并恢复了历史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