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磁县历史沿革
磁县在春秋时属晋地,战国时归赵,秦属邯郸郡。汉时置梁期县。三国魏黄初三年(222年)设临水县(今磁县城)。北周保定元年(561年)置滏阳县和成安郡。隋开皇十年(590年)置慈州(治所在今磁县),以县西九十里有磁山产磁石而得名,领滏阳、临水二县。唐永泰元年(765年)复置礠州,加石字旁,以与河东慈州相区别。唐天祐三年(906年),因与河东慈州音同,改为惠州。后梁复为礠州。宋政和三年(1113年),礠州改为磁州。元末州县俱废。明洪武元年(1368年)复置磁州,属广平府。翌年改属河南彰德府,领武安、涉县二县。清雍正四年(1726年)因“永邯争水”,复属直隶广平府,不再领县。民国二年(1913年)磁州降为磁县,属直隶省冀南道。民国三年属大名道,民国十七年废道,直属于河北省。民国三十年(1941年)县抗日民主政府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五专署。民国三十一年与武安县、邯郸县部分地区组成磁武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全县解放,恢复原建制,属第六专署,县政府驻地在今峰峰矿区彭城。1946年后历属太行区三专区、五专区、六专区。1948年9月属华北行政区六专区。1949年属河北省邯郸专区,县政府驻今磁县。1958年11月临漳、成安二县并入磁县。1960年5月邯郸专区撤销,磁县属邯郸市。1961年复属邯郸专区,5月成安、临漳二县分出,恢复原建制。1970年专区改为地区,磁县属邯郸地区。1993年7月地市合并,属邯郸市。
二、磁州历史文化脉系
磁县位于河北省最南端的漳河之滨,北接赵都邯郸,南邻殷都安阳,东靠邺都三台,西依巍巍太行,为三都文化交汇胜地。磁县,古称磁州,地处中原腹地,地理位势优越,历史文化灿烂。自5万年—1万2千年前的旧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这块丰腴的土地上,受滏、漳两河之润育,得自然山川之灵惠,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沉淀了一个又个璀璨夺目的文化明珠。从漳村的旧石器遗址,下潘汪、界段营的仰韶文化遗址,到下七垣商代文化遗址以及东武仕晚商战国文化遗址,无不彰显了磁州先民的勤劳、智慧和坚强。从战国时期的蔺相如、三国时期的曹操讲武到北朝时期的兰陵王、唐朝的崔珏,从北宋的宗泽、金代的赵秉文到明朝的俎琚、清代的张榕端,从革命战争时期的王子青、田裕民到老一代革命家黄华、王维纲、李琦等,都在磁州大地上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事业,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历史篇章。从7500年前烧制的第一件陶器到磁州窑的珍品瑰宝,从1500年前矗立在磁州大地上的不朽疑冢到北朝墓群的碑刻壁画,无不在历史长河中扬波闪光……,所有这一切,都为磁州历史文化积淀了丰厚的特定内涵,按时间顺序大略可分为史前文化、殷商文化、曹魏文化、北朝文化、磁州窑文化、抗金文化、古城文化和红色文化八大历史文化脉系。
(一)史前文化
磁县古称磁州,属黄河流域范畴,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之地,特殊的生存环境,孕育了磁州大地独特的文明曙光。
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和最长的时代,是由人类最初出现并逐步发展到现代智人的阶段,约从300万年前到公元前2千年之间。1970年,磁县九龙口村群众在挖沙时发现有大量动物化石,其中包括牛头角化石和恐龙蛋化石。这些动物化石形成于中新世时代,证明了磁县以九龙口村为代表在100万年前就有动物在这里生存繁殖,现在,这些珍贵的化石就保存在磁州窑博物馆的文物库房内。2008年3月,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河北省旧石器文物普查队在我县岳城水库南岸断面上发现了一处旧石器遗址。其地层丰富,标本多样,石制器类主要有大小石核、两极石核、打击石片和刮削器等,充分体现和反映了当时人类生产生活的状况,具有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
此外,磁县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也非常丰富,文化类型主要有磁山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其代表地主要有下潘汪遗址和界段营遗址。
(二)殷商文化
商周是我国历史上奴隶制鼎盛时期,它包括了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中叶。该时期磁州大地深受河南殷商文化的影响,主要有下七垣商代文化遗址、下潘汪西周住房遗址、洛子遗址和前北城商代晚期遗址。
1966年12月,在磁县时村营乡南面漳河北岸下七垣村南的台地上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器,有尊、爵、觚、鼎等。器物上的纹饰有饕餮、夔或蝉纹,造型精致,和河南殷墟商代晚期出土的器物风格相近。1974年又在这里进行了科学发掘,文化层次清楚,遗物丰富,很有特色,出土陶片甚多,其中夹砂褐陶最多,泥质黑陶次之,器形有环底罐形鼎、盆形鼎、腰鼓形兰纹深腹罐,以及白陶、筒形杯等,为研究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状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三)曹魏文化
曹魏建安文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它作为一个时期的文化层面,涵盖广泛,积淀丰厚,影响深远。磁县与曹魏建安文化的发祥地临漳紧紧相连,其不只地缘紧密,而且人文资源也同根同源。其主要文化载体为磁县讲武城遗址和观兵台遗址。
讲武城遗址位于磁县县城南约10公里漳河北岸,是一座有城墙残垣的古城。磁县讲武城城墙遗址,2006年被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据调查和采集到的器物来看,从龙山文化时期开始,就有人定居于此。讲武城在战国时期叫武城,是为建造赵都近畿最后一道军事防线形成的城。据《史记》记载,战国时,强秦凌赵,两国多次在漳河对垒。期间,武城作为重要的军事防守城池发挥了重要作用。平原君赵胜的“邯郸保卫战”就是因为秦军的“拔武城”而得以兵临赵都城下,最后又因魏、楚联军“攻武城”,战邯郸,才得以转危为安。曹魏时期,即成为曹操练兵习武的重要场所。唐代之后,古城被废弃,宋代以后,即有讲武城之说。现仅存有西城墙、北城墙和东城墙一段,共约三千多米,为我们研究古代城池、尤其是为研究城墙的修筑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观兵台遗址位于观台镇西北漳河古道附近。东汉末年,一代枭雄曹操除在磁县漳河练兵讲武外,还在磁县观台镇北漳河水域操练水军,检阅部队,至今还保留一方土台,据说那就是当年曹操为阅兵而建的观兵台。此后,宋金时期,这里也曾建有窑场,烧造瓷器。
(四)北朝文化
北朝(公元386年—581年)是指中国南北朝时期存在于北方的五个朝代的总称。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磁县有着丰厚的北朝文化遗产,其代表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磁县北朝墓群。
在磁县漳河和滏阳河之间,东起古邺城脚下平原,西至太行山东麓山前丘垄,期间散落着大大小小百余个墓冢,它们有的封土大如山包,高达30余米,远望去浑厚圆实,巍峨壮观;有的封土小如土堡,高可10余米;也有的封土已在早年被削如平地,但墓址痕迹仍依稀可见,这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磁县北朝墓群,是中国历史上东魏、北齐时期皇室贵胄的墓葬群。磁县北朝墓群共有134个墓冢。截止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已发掘或清理的北朝墓葬计近二十余座,如东魏茹茹公主墓、尧赵氏墓、元祜墓、元良墓和北齐高润墓、高孝绪墓、尧峻墓、李尼墓及北朝湾漳壁画墓等,出土了数千件珍贵器物,主要有陶俑、瓷器、金银器、墓志和壁画等。历史上南北朝是一个战乱频繁、动荡不安和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在浩瀚的史书中记载很少,而我县北朝墓葬出土的陶俑造像不仅生动活泼、栩栩如生,而且所涉及的生活题材、所透视的浓郁生活气息和所独具的民族风情韵味都是无可比拟的,号称“小兵马俑”。在出土的人物俑中既有汉族人种,也有鲜卑人种,还有西域人种,从这人种混杂的组合中,蹦跳出的是民族大融合的强音,是中华民族对和谐、统一、团结、发展的期盼。同时,北朝墓葬中出土的罗马金币则是当时古罗马帝国市面流通的货币,它跨越千山万水被带到到中原,正是当时东西方经贸往来的历史见证。所有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则是当时历史史实的凝聚和沉淀,是后人了解和研究北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艺术及东西方经贸往来的重要素材,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
为进一步保护、展示和挖掘北朝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磁县建设打造了兰陵王墓地、天子冢和北朝考古博物馆等北朝文化展示宣传平台。在这里,我们可以回望北朝,透过千年烟云来真切地领略历史上那个政治大分裂、文化大碰撞与民族大融合的时代魅力;可以以一个独特的视角感悟中华民族的构建进程,更好地理解和坚持文化自信,汲取奋进的精神力量,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事业中。
(五)磁州窑文化
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一个巨大的民窑体系 ,河北四大名窑之一,因窑址在古磁州而得名。磁县是磁州窑的故乡,也是磁州窑文化的发祥地。磁县磁州窑遗址共6处,分布在全县5个乡镇、6个自然村辖区内,遗存面积约60万平方米,主要以观台磁州窑遗址为最。
磁州窑烧造历史悠久,自北朝创始,历经隋唐,宋金元时繁荣鼎盛,经明清至今,绵延不断,千年不衰,充分展现了扎根于民间土生土长的磁州窑陶瓷艺术的强大生命力。
磁州窑的生产规模宏大,它以古磁州为中心,辐射黄河南北广大地区,影响了河南、山东、山西、内蒙、江西、安徽等地窑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磁州窑”系。其产品在短时间以生产量极大 的优势风靡全国,并远销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地。直到今天,美、英、日、法、德等三十多个国家的知名博物馆都收藏和展示有磁州窑的国粹珍品。
磁州窑陶瓷产品种类繁多、造型古朴、装饰丰富,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迷人的艺术魅力,主要有碗、盘、盆、缸、罐、瓶以及瓷枕、玩具等百余种,其中尤以瓷枕和梅瓶的工艺水平最为著名。磁州窑产品以其优美的造型、独特的“白地黑花”装饰风格、精湛的绘画技艺和极其鲜明的民窑特色,传播广泛、蜚声中外,成为陶瓷艺苑中的一朵奇葩。为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磁州窑文化,磁县建设了“中国磁州窑博物馆”和“磁州水墨园”,作为磁州窑文化对外展示、宣传、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平台及窗口。
(六)抗金文化
磁州,作为宋金对峙的主战场,也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抗金故事与文化遗存。最主要的就是宗泽和岳飞磁州抗金的事迹。
宋朝抗金名将宗泽在靖康元年(1126年),临危受命,出任磁州知州。宗泽为人刚直豪爽,沉毅知兵。到任后,他积极修复城墙,整治兵器,招募义兵,广集粮饷。率领将士多次击退来犯的金兵。在抗金卫国的斗争中,民族英雄宗泽高举抗金大旗,依靠广大军民,坚决抵抗金兵的入侵,反对妥协和投降,从他身上表现出来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感天动地,千古流芳。
岳飞,南宋初期著名的抗金将领。岳飞在力主抗金、收复失地的过程中,平定江淮,转战太行,驰骋中原,直至蒙冤被害,处处凸显了其“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磁县岳城,是岳武穆王走向中兴名将的起始驻兵地。其位于县城西南38华里处,宋建炎初年抗金名将岳飞曾驻兵于此,故而建村后名为岳城。据《磁县志》载,早时的岳城城垣有四门,东门至西门二里,南门至北门二里半,当时是岳飞的总营驻地。当地群众为了表示他们对这位历史英雄的怀念,在城中还修建了岳飞庙一座,现已毁失。
贺兰山,位于县城北30华里的牤牛河南岸,是岳飞驻兵岳城时的练兵场,现属于冀南新区管辖。岳飞驻军岳城时,曾多次去贺兰山练兵。岳飞了解并意识到贺兰山一带向为兵家必争之地,战车驰骋之区,金兵欲保燕京,必然要在贺兰山一带凭险扼守,岳家军也正是在此进行了继郾城、开封决战后的又一场决战。那首激动人心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便由此产生。词中的“架长车,踏破贺兰山阙”之句,所指的正是磁州的贺兰山。
侯召,位于县城东,有东、西侯召之分,是宋代抗金名将岳飞在此等候皇帝诏书的地方。南宋绍兴十年,正当岳飞率军势如破竹,大败金兵之际,由于奸臣秦桧陷害,一天之内,皇帝连下了十二道金牌,让岳飞班师回朝。侯召之名由此而来。当地群众为了怀念岳飞就把村名叫成了侯召,并在村中建有岳飞庙。
(七)古城文化
据记载,三国魏黄初三年(222年)设临水县(今磁县城),磁县开始建筑城池,距今已有1800年的建城史,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磁州古城原来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城外有护城河环绕,东城门城头有四个大字“东关紫气”,西城门城头也有四个大字“西岭云霞”。城内主要道路为5横2纵。东西通道5条,南北通道2条。南北通道中鼓楼大街(御路)最宽最直。古城内建筑物主要有老县衙、鼓楼、城隍庙、府君庙、文庙、武庙、马神庙、皮场庙、程公祠、漳滨中学、各种老字号商铺以及黄华、李琦等名人故居等。
(八)红色文化
磁县是邯郸红色革命的发祥地,是邯郸中共组织的摇篮。直南党史上第一个共产党员、第一个共产党小组、第一个中共支部、第一个中共县委、第一个共青团组织、第一次出席党代会的代表、第一个抗日民主县政府、第一个抗日儿童团以及党领导的第一个工人大罢工和第一个赤色工会等九个“第一”都诞生在这块热土上。
在漳河岸边的西小屋,磁县革命火种开始点燃,革命组织率先成立。磁县西部的花驼村,被誉为“天尖上的红色兵工厂”,是远近闻名的“军工专业村”。抗战时期,这里的肥皂厂、被服厂、枪械厂、地雷厂、毛织厂等为八路军129师提供了大量的军工物资,为支援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西部山区的贾壁抗日民主县政府、北岔口田裕民旧居、岳城水库大坝、跃峰渠险峰渡槽和白龙庙王维刚被捕旧址等红色历史文化遗迹都彰显了磁州儿女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