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 定 古 城 墙
城墙是古城正定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距今1600多年历史。北周、唐、金元时期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扩建及重修,现为明代遗存。
正定古城墙属府级规制,逶迤磅礴,形制独特。城墙周长24华里,高10余米,上宽6余米,设东西南北四座城门,东曰迎旭,南曰长乐,西曰镇远,北曰永安。四座城门均设里城、瓮城和月城三道城垣,出入正定城要经过三道城门,这种迂回曲折之势起到易守难攻的作用,此种布局在国内亦属罕见。正定城墙的周长为平遥城墙周长的一倍,是国内现存城墙之佼佼者。登上城墙,古城风貌一览无余。古街、古寺、古塔、古民居,交相辉映,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令您心旷神怡。
县 文 庙
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6),现存面积6000平方米,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庙宇。庙内建筑现存照壁、泮桥、前殿、东西庑、大成殿和几通明清古碑。
大成殿为正殿,单檐歇山顶,瓦顶平缓舒展,斗拱简洁奇大,其结构保持着早期建筑的特点。1933年我国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考察正定古建时认为,大殿外表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建筑极为相似,应为唐末五代所建,绝非明代遗存,原为寺院,至明洪武年间改寺为庙,改佛殿为大成殿。
1991年,国家文物局专家罗哲文先生看后给予了很高评价,他认为正定文庙大成殿比曲阜孔庙大成殿早5个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庙大成殿。1996年,大成殿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府文庙
正定府文庙创建于宋雍熙年间,始建年代已无资料可考。宋熙宁三年(1070年)龙图阁学士、知府事吴中复创建,元、金、明、清各代均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扩建和修葺。据《正定县志》记载,府文庙曾建有牌楼、泮池、三孔石桥、戟门、大成殿、东西庑、崇圣祠、六忠祠、明伦堂、尊经阁、文昌阁、魁星楼、棂星门、教授宅、训导宅、试院等二十四座建筑。建国初期,府文庙建筑保存尚好,文化大革命时期,大成殿等建筑被拆毁,现府文庙仅存戟门五间和东西配殿各三间。经专家鉴定,戟门为现存为数不多的元代遗存,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
此碑于唐永泰二年(766年),由唐代宗李豫敕令刻立,距今1200多年历史。碑身体量庞大,高481厘米,宽238厘米,厚89厘米,王佑撰文,王士则书并篆额。由于乾隆年间这里曾建有风动书院,因而得名风动碑,又称李宝臣碑。碑文主要记述了成德军节度使、恒州刺史、清河郡王李宝臣牧恒期间的绩政功德,对研究唐朝中期河北一带政治、军事、经济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有极高的历史及文物价值。碑文字体遒劲洒脱,为历代书法家所称道。《金石萃编》、《河朔访古记》、《常山贞石志》等书均有载录。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