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动的修行

  • 2025-06-21 15:41:00
  • 正定县隆兴寺景区

1933年11月,初冬。河北正定隆兴寺迎来了两位建筑学家,其中一位称这里为“京外名剎之首”,并与之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这两位就是学贯东西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照片上的建筑引起他们莫大的关注。这是一个可以飞舞的“书橱”,佛语称“转轮藏(zàng)”也称“轮藏”,“藏”,表容纳收藏之意,佛教、道教的经典也称为“藏”。“转轮藏”就是能旋转的收藏佛经的柜橱。

这架转轮藏建造于北宋年间,是一座直径7米、八角、圆顶、锥底、木制、亭式的建筑,远远望去犹如大型的转经筒,它由八根内柱,八根外檐柱以及多根横枋及斜木构成,悬空立在低于地面的圆池内。由于经橱各方重力均等,使合力趋近于零,因而藏经橱虽体积硕大,转动起来却相当轻快平稳,存取经书十分便捷。

转轮藏有两种形制:一种是以隆兴寺转轮藏为代表的,带有机关装置可以被推动“自转”的经橱;另一种是经橱固定,需要信徒“他转”,围绕书橱顺时针行走完成“转藏”(指转动藏经橱,修行、祈福)及经书存取的转轮藏。位于北京智化寺的转轮藏就属于后者。

智化寺始建于明正统九年,距今已有560余年历史。其中的转轮藏是目前北京唯一的一尊明代转轮藏,雕工精湛,佛教色彩浓厚。它全高4米有余,为金丝楠木质地的八面棱柱体,从下至上分为三部分:底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中部为藏经柜,顶部有莲瓣数层,上坐一尊圆雕毗卢佛,面东而坐,几乎隐藏进藏殿的藻井内,因此不易被人察觉,颇具宗教的神秘色彩。

为轮藏设立之专殿,俗称藏殿。藏殿虽不如转轮藏那般夺人眼球,却也时刻闪烁着古代建筑智慧的光芒。

隆兴寺的转轮藏藏殿被称为转轮藏阁,下层前有雨搭,上层有平座,阁内一层安置转轮藏,二层中间供奉佛像。佛像前地板上有孔,转轮藏转轴的顶由地板上伸出,四周平坐供人观览,布局清晰合理。其二层的斗拱设计,与《营造法式》里谈到的斗拱完全一样。这些发现让梁思成忍不住盛赞:“转轮藏殿梁架的结构,可以说是建筑中罕见的珍品,是木构建筑之杰作。”

在北京的颐和园内,也有一处转轮藏存世,建于清代,坐落于万寿山之前,正殿为两层楼阁,两侧各有双层八角形配亭。亭内有木塔贯穿楼阁,储存经书佛像。塔中有轴,地下设有机关,可以转动。这处转轮藏可谓是汉传佛教与传统的亭台楼阁相结合的代表。

据《释门正统》记载,转轮藏始创于南朝梁代,流行于唐宋,并于两宋时期东渡日本,在海外播撒功德。

日本寺院中仍有不少转轮藏存世,建于16世纪末的滋贺园城寺转轮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日本的转轮藏皆为源自宋代江浙建筑式样的“唐样”,相较于中国的转轮藏其体量和尺寸都更为小巧精致。园城寺转轮藏属于其中体量较大的,直径也仅有4米多,与动辄6~7米直径的中国转轮藏显然不在一个量级。而纤巧秀丽也成为日式转轮藏,乃至日本唐样建筑的一个重要特色。

往事越千年,如今,当你伫立在这历经沧桑又美仑美奂的转轮藏前,常会听到这般的传言:识字的和尚从经橱上取经书念诵,不识字的和尚可以推动转轮藏,如此一转也是修行。就这样,转轮藏在不知疲倦的飞舞中,传递着信众与神佛间美妙的沟通,折射出信仰最初的模样。

  • 编辑:张祥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