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潮声,薪火织梦——秦皇岛非遗的时光渡口与未来生长

  • 2025-06-19 19:18:00
  • 北京旅游网综合

一、秦皇岛非遗的历史传承与核心价值

秦皇岛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承载着燕赵大地的文化基因,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多个领域。目前,秦皇岛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省级40项、市级14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如孟姜女传说、北戴河渔歌号子、昌黎地秧歌等尤为突出。

1. 历史脉络

孟姜女传说: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山海关长城为背景,融合了忠贞爱情与反抗精神,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这一传说通过口耳相传和艺术演绎,成为长城文化的重要象征。 

北戴河渔歌号子:起源于渔民劳作中的即兴歌唱,旋律粗犷质朴,反映了渔民与海洋共生的智慧。省级传承人王俊峰将其创新为“鼓浪摇”音乐形式,赋予其现代疗愈功能。

昌黎地秧歌:作为北方秧歌的代表,融合舞蹈、杂技与戏剧,其豪放风格体现了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融。

2. 文化意义

非遗不仅是秦皇岛的历史记忆,更是地域身份认同的载体。例如,**青龙满族粘饽饽**制作技艺传承千年,既是满族饮食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乡村振兴的产业支点。**抚宁鼓吹乐**等非遗项目则通过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维系着社区的情感纽带。

二、非遗文创的创新实践与产业化探索

秦皇岛通过“非遗+旅游”“非遗+教育”“非遗+产业”等模式,推动非遗从保护走向活态传承与经济赋能。

1. 文创与旅游融合

景区沉浸式体验:山海关景区以孟姜女传说为核心,推出《长城》史诗演出,并开发糖画城楼、皮影相框等文创商品;老龙头景区在2025年“二月二”舞龙大会中融入非遗展演,吸引游客互动体验。

非遗美食产业化:如“在旗”粘饽饽通过企业化运作打入国际市场,带动3.4万贫困人口增收;木兰桲椤叶饼、潘氏风干肠等传统美食成为市民餐桌的“网红”产品。

2. 非遗与教育结合

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如剪纸传承人齐兵在10余所小学教授技艺,昌黎地秧歌创编新剧目并拍摄经典作品,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 职工文创与设计创新

2024年首届职工文创设计大赛中,160件作品将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如“三牛”布艺象征劳模精神,劳模娃娃背包融入“为人民服务”字样,展现了非遗的当代生命力。

三、未来发展的挑战与展望

1. 现存挑战

部分非遗项目依赖旅游场景,面临同质化风险;

传承人老龄化问题突出,年轻群体参与度需提升;

非遗IP的国际影响力仍待突破。

2. 发展建议

深化数字化传播: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还原非遗场景,如皮影戏《嫦娥奔月》可开发线上互动版本,扩大受众。

打造国际品牌:借鉴青龙粘饽饽的出口经验,推动昌黎地秧歌、渔歌号子等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形成“长城非遗”品牌矩阵。

强化社区参与:推广杨庄户村非遗工坊模式,通过手工艺培训带动乡村就业,实现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双赢”。

秦皇岛的非遗既是历史的馈赠,也是未来的资源。期待通过科技赋能、跨界融合与全球化视野,让非遗从“活起来”走向“火起来”,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为世界讲述更动人的山海故事。

  • 编辑:田建萍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