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各庄镇:沧桑历史远 沙厂秋点兵

  • 2025-06-16 17:11:00
  • 美丽巨各庄

夕阳芳草两相和,古村沙厂故事多。

丹凤山前花溅泪,龙泉古寺夜横戈。

一腔热血凭谁洒,满眼浮尘只自磋。

若此风云若此景,风清月白配啸歌。

沙厂村属巨各庄镇,位于镇域东北,西北连楼峪,东南邻久远庄,东北接水树峪。辖沙厂、西返回岭两个自然村。成村于明代,因村庄坐落在红门川河北岸丘前淤积沙滩上,故名。沙厂村风光甲秀,文脉流长,虽在偏壤,其规格礼仪不逊先古,忠孝节义堪传后世。以齐姓乡贤能人为代表,习文修身,耕读传家,形成敦厚质朴的乡风民情,文气升腾,温暖至今。巍巍丹凤山、清清红门水见证了一代代乡贤夙儒的悲悯之心,大爱至情。

红门古道历史远

密云地区北部的燕山是古代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天然分界线。南北民族主要依靠潮河、白河、滦河等穿山孔道开展友好往来或兵戎相加。就密云而言主要有三条南北孔道:一是中线平冈古道(即古北大道,沿潮河出古北口,此路为主线);二是西线白马古道(沿白马关河出滦平丰宁),三即东线黄门川古道(即沿黄门川河,今称红门川河或清水河出墙子路)。

红门川河(古称黄门口河),起于兴隆县黄门口(密云墙子路东南15里)从荣家台、下栅子入密云境,经柏崖、大城子、达峪、沙厂从邓家湾、辛安庄入潮河,河道全长34.2公里。红门川古道即沿河古道(古时前厂村不通大路)。这条古道最大的优势是距山南大平原距离最短且隐蔽性强,可避开防守严密的墙子路营城,从黄门口至峪口不足百里,马队顷刻即到通州。

沙厂村即位于红门川古道的咽喉锁钥之地,历来为兵家必争,北出查子沟与白龙潭相连形势危急可进山退守;西出邓家湾纵马进入潮白河,顺流而下可取怀柔昌平。还可沿潮河、白河上行从背后反击石匣、古北口和石塘路;最为重要的是沿此路可南出巨各庄顺丫髻山、峪口(今密三路)直取三河通州,是离北京最近的一条战略要道。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3)鞑靼部小王子辛爱、把都儿破磨刀峪、黄门口从沙厂南下峪口攻掠三河、顺义,京师戒严;隆庆元年(1567)朵颜部偷袭墙子路,明参将吴昂被杀。万历三十九年(1611)蒙古鞑靼部首领阿拜再犯墙子路,沿红门川大掠,守将李报国因玩忽职守被革职。清军于崇祯十一年(1638)、十五年(1642)和十七年(1644)三破墙子路。最后一次沿沙厂、峪口直取北京,结束了大明江山。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控制这条战略通道,日军在沙厂村域内修筑了8座炮楼,严防在白龙潭、大岭一带活动的冀东八路军出山并试图切断这条冀东与平北解放区的战略通道。

而在战争退去的和平年代,这条路也成为通商之路,山里的货物从此出山,平原的粮食、布匹、医药、食盐、边防战士的物资也从此源源不断的运往山区。沙厂村又成为商品集散地,一时间商贾云集,几百年兴盛不衰。曾经熙熙攘攘的官家仪仗和客商行旅从村中过往或在龙泉寺及“齐家老店”打尖住宿。演绎着无数悲欢离合和壮怀激烈的家国情怀,至今为后人传颂。

抗日战争时期,李满盈(后任冀东16团团长)将黄门川改为“红门川”,亲自建立起鱼子山--红门川-丰滦密秘密“红色通道”,沿途建立20多处秘密联络站点,大量的情报、干部、物资通过此通道运输传递。“红门古道”演变为“红色通途”。沙厂村处于联系平北、平西、冀东的桥梁咽喉地带,是冀东通往北方局、晋察冀边区的必经之路,成为敌我必争的战略重地。

龙吟凤鸣吉祥地

沙厂村地处红门川河谷之内,因河水常年冲刷形成淤积沙滩,因名沙厂。1983年7月在村东北发现距今4000年的石斧及砍削石器,证明远古时期先民就在这里居住和生活。1982年在村东发现原始牛角、肋、腿骨化石,距今约1—5万年,说明上古时期沙场地区气候宜人、河网密布、森林繁茂,成群的犀牛、猛犸象在红门川河域觅食、嘻戏---

传说唐王李世民东征经过此地,打出甘甜可口的甜水井,后御赐“龙泉井”名,后建“龙泉寺”,明代本村知县齐宏等重修,清道光年间,本村秀才齐芳再次重修。成为附近最出名的寺庙。每年4月初八庙会,附近村民来此赶庙会,祈福烧香,热闹非凡。成为年中大事。

明代村东山脚下曾葬有一位皇家公主,是由皇家风水先生勘测的风水宝地。因此该山御赐为“丹凤山”。社队时期,本村齐国旺任林业队长,率领全村人植树造林,全村6000多亩荒山变成绿洲,使沙厂村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成为全镇第一,美化了村居环境,被评为北京市造林模范。近些年来国家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保水护山,绿化美化。丹凤山绿野千顷,层峦叠嶂,云影天光。

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沙厂水库,水库建成以后,从空中看宛如一条巨龙盘旋于山间,德佩其位、名副其实。左青龙丹凤巍峨文脉流远,右白虎首云翘首财源广进;南朱雀黄门水玉带揽腰富贵连绵,北玄武龙台拱卫官寿两全;山势连绵谦良恭善,山环水绕绶带披肩。可谓地臻全美景物天成之风水宝地!

明嘉靖年间国子监拔贡、陕西华亭县知县沙厂村乡绅齐宏所作《丹凤山》诗,诗云:丹凤高如许,烟霞自往来。桃花马前落,疑是到天台。齐宏晚年归家沙厂,出资重修龙泉寺,竣工仪式后携友人游览今红门河风景,但见村东锥峰余脉丹凤山上夕阳西照,日影霞光俱落山顶,山下黄门河秋水长天光影迷离,树影婆娑水鸟蹁跹,恰此时龙泉寺晚钟初起,宛如一幅令人陶醉的山水长卷。齐知县诗性大发,口占此诗,表达了对家乡的爱恋之情----

密云齐姓源沙厂

齐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现在《百家姓》中排名第87位。汉族齐姓为姜子牙的后代。太公望姜子牙,也称吕尚,是炎帝的后裔,在周文王灭商中立下大功。到周成王征服东夷时灭风姓齐国,把它封给姜子牙,是为姜姓齐国。到齐桓公时,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379年,传位29代的姜姓齐国为大臣田氏所夺。齐国的后裔有的以国名“齐”为氏。姜姓齐氏得姓的历史已有2300多年。

沙厂村是密云县唯一的单一姓氏行政村,是密云县齐姓祖籍地和齐氏文化发祥地。先祖为山东大槐树移民,元末明初由于战乱,迁至密云沙厂村,现已知的字辈排名:仁义礼智信、洪福万世朝,永(长)玉国(瑞)生(殿)春(光)。周边聚落巨各庄、豆各庄、塘子、海子、久远庄、达岩、达峪、黄土梁等村包括兴隆、顺义等地的齐姓均来自于此地。后沙厂齐姓陆续迁出至塘子、巨各庄、达岩、古北口、墙子路、山外顺义、平天津等地,开枝散叶,至今还经常有域外齐姓宗族来寻根问祖,祭奠祖先。

沙厂村齐氏,名人辈出。齐宏,明代密云沙厂人,自幼聪明好学,嘉靖初年考中密云县第一名秀才,被保送到北京国子监读书深造。这是密云齐姓第一个秀才,几年后,嘉靖11年被直接任命为陕西华亭知县。在任9年,兴修水利,重视教育,入华亭县名宦祠,为一代清官。退休回乡后还倡修龙泉寺,办学校教习后辈读书。为密云县著名乡绅学者。万历末去世,享年93岁。

齐鸣鹤为明代万历年间沙厂人,是知县齐宏的长孙。以祖荫入密云卫学读书,中武举人,授墙子路、黑谷关提调,后升镇罗营游击将军。为人仗义疏财,祖孙共同倡修龙泉寺。后随总督吴阿衡在墙子路与多尔衮作战阵亡。年仅47岁,朝廷赐武显将军,归葬沙厂后山。

齐芳为清代贡生,清代沙厂村人,授江南训导。道光年间再次主持重修沙厂龙泉寺。为清代著名乡绅。

密云齐氏宗亲中著名人物亦有很多。如齐振杞(1916~1948年),笔名齐人,祖籍巨各庄镇海子村。自幼喜爱美术,先后毕业于通州男子师范学校、北平市立师范。徐悲鸿曾评价其“多才多艺,长文学,精通英文,尤擅绘画”。1942年夏曾求教速写技法于陈晓南,陈氏见其速写后即付徐悲鸿看,徐悲鸿激赏不已,认为“充满战争气氛,现实反映,非闭门造车者可比”,鼓励他继续努力。1943年徐悲鸿在重庆创建的中国美术学院成立,齐振杞入校工作,并常去中央大学艺术系作画,受到徐悲鸿亲自指点,绘事大进。1944年他随中国美术学院同仁在重庆国立图书馆举办画展。1946年齐振杞到国立北平艺专任教,并受天津《益世报》之聘,编辑《艺术周刊》。他一方面勤于教学,笃于写作,同时又倾力于油画创作,先后有《北京街头》《拾煤渣者》《东单地摊》《菜市》等佳作问世。1948年不幸因病逝世,年仅32岁。徐悲鸿悲痛万分,专写了纪念文章《哭齐振杞弟》。

齐德荣,字华亭,清末民初塘子庄人,三代行医,有求者开方“颇有奇效,以资不受”。巨各庄一带百姓称“齐神医”。宣统元年,密云防疫所招收员工,笔试实操第一名。考官是留学生,给齐德荣的评语有钦佩之辞。民国初,曾代表密云县政府勘察墙子路、新城子外原被清东陵圈占的山场土地。不辞辛苦,在山上吃住一个多月。终于查清应属密云的土地及村庄数量等详实的基础数据。之后很多村庄被划归密云。齐德荣为密云扩大疆域做出了很大贡献。

沉思往事立斜阳

沙厂村历史古迹众多,至今仍存有日军钨矿遗址。沙厂钨矿,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密云地区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家矿山工业。“辛新钨矿”(沙厂钨矿),建于1937年。主要管理人员大多是日本人,也有个别被征服后带来的朝鲜人协助管理。他们雇佣大批廉价当地农民为劳工,从阴暗潮湿的矿井下背出矿石,就地破碎,碾扎冲洗,选出精矿粉。最后用汽车将精矿粉运到密云沙河火车站,再转天津港掠往日本提炼。日伪矿山的主要设备有;输送带、轱辘马、石碾、淘汰盘等。机械动力用电由沙河电站供应。该矿年产钨精矿约500余吨。1937年至1944年七年间就掠走钨精粉42000余吨。1945年,日军投降后,从业人员才被赶走。而今的沙厂村南山,千疮百孔,都是当年日本人滥采钨矿留下的矿洞遗迹。

从表面上看,沙厂钨矿是日本疯狂掠夺中国钨矿资源的企业,实际上它也是日寇的一个统治军事据点。在沙厂,驻有日军中队,他们就住在南山兵营之中。在龙门山、马家坡矿区场建有十几座日军的炮楼据点,这些遗址至今尚存。各矿区办公场地有在侵华战争前线退位下来的伤残人员当职员,严密监视工人。这是他们收集情报,破坏抗日,杀害抗日战士的大本营。

如今,曾经熙熙攘攘的南山矿区被深深的草木所遮盖。他虽然是密云县第一个现代机械化矿山企业,第一个通电的乡村,但却不能掩盖那段屈辱的历史。沉思往事立斜阳,当时只道是寻常。历史不容抹杀,这依稀尚存的日军兵营遗址,就是当年日军侵华铁证,昭示着我们:不忘历史,警示未来。

诗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桑梓之地,村落肇始,为先民披荆斩棘而成。村落之文脉、村落之情怀、村落之命运,皆守望生养之土,情之所寄。古刹钟声远;孤舟波水长。春日桃花雨,夏时子规啼;秋忙童稚逐狡兔,冬闲蓑翁钓江雪。晨鸡长啼,夜犬偶吠;炊烟袅袅,田夫晚归。屋前扁豆紫;房后丝瓜长。箕倨长松下;清风袭客裳。雨过琴声润;风来翰墨香。闲坐小窗读周易;围炉煮茗论古今。大美沙厂,前景无限!

  • 编辑:赵幸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