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强县的十大特色

  • 2025-06-13 10:38:00
  • 北京旅游网综合

武强县是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命名的“千年古县”,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她特有的属性是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文化标志,是傲世的资本,亟待挖掘、保护、传承,期待更多的人抢救、宣传。

01武强方言

武强方言是武强人的名片,也是武强人回家的通行证。五湖四海,无论你旅居哪里,只要说出方言,就对上了“遗传密码”,就是自己人,顿觉倍感亲切。回到武强的土地上,即便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一口纯正的武强话,立马能缩短你与家乡人民的距离。外地人即使学会了说,也学不会腔调。不信?试试下边的话:

头叫脑袋瓜子,额头叫叶了盖儿,胳膊叫胳拍,膝盖叫胳了瓣儿,腋窝叫胳肢窝儿,耳朵叫耳刀,后背叫后脊娘,一段儿叫一轱辘儿,做饭叫揍饭,馒头叫卷子、干粮,花生叫扔锅儿,红薯叫山药,淘气叫磨气,调皮叫费力,喜欢叫待见,骗人叫糊弄人……

02武强年画

武强年画是不仅是武强县一张靓丽的名片,还是国家名片。它是我国农耕文化的杰出代表。其印制采用传统的木版水色套印技法,风格独特。武强年画历史悠久,约始于宋元,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明初已经初具规模,清康熙、嘉庆年间达到鼎盛。到清末民初,在武强县城南关开业有字可考的画店还有144家,县城附近有60多个村庄,上千户作坊从事画业生产与销售,全国各地设有批发庄点180余处,最高年产量达一亿对开张,行销大半个中国。

武强年画题材丰富广泛,从民间习俗、农事耕作、天文地理、戏曲传说、经史典故、社会变革等方面,将民风、民族精神寓于画中。传统民间艺人根据不同地域房屋特点、爱好、习俗,创作门画、窗画、灯画、中堂、条屏、炕围、壁纸等多种艺术形式,遍布民居小院各个角落。

武强年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人员誉为“东方圣经图解”。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考察武强年画时为之题词“应说年画百家好,自是武强天下雄”。

武强年画博物馆坐落在武强镇。

03 金音乐器

武强县有中国规模较大的西洋管弦乐器生产基地——河北省金音乐器集团有限公司,公司坐落在周窝音乐小镇。主要生产木管、铜管、提琴、吉他四大系列产品,涵盖六百多个品种,乐器年产量超90万支,产品出口至全球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周窝音乐小镇每年固定时间组织开展国内、国际音乐交流活动,如麦田音乐节、吉他文化节等,带动音乐人才输出、音乐创作、乐器销售、餐饮酒店等相关产业发展。

周窝还有世界乐器博物馆,陈列世界各种乐器,包括名人用过的乐器。

04音乐公园

音乐公园位于县城西部,是一座开放型的公园,总占地面积800多亩,水面面积330亩,共划分为吉他湖、环湖园建绿化和一条环绕园区的主路。

在园区里,随处可见音乐元素。如音乐之门、钢琴漫步景观台、中外音乐历史区、吉他长桥等,整个园区被设计成为一个吉他的形状,音乐公园现已成为武强县一个特色音乐文化地标,同时又为人们增加了一个休闲娱乐的极佳场所,可在音乐声中漫步小径,荡舟湖上,亲近自然、享受生活。每逢十五,月光满园,湖面波光粼粼,桥下月影穿梭,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05武强石刻

《深州风土记》摘自史志《人谱》一章里对武强石匠单有介绍,可上溯到南北朝时,距今1700多年了。

另外,县志记载:永乐年间,山西大量移民武强,新建村庄183个,占当时全县现有村庄的78%。期间不乏石匠艺人,作为谋生手段,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使石刻艺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新境地。

武强的石匠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贾锡璋任大组组长,马玉考、路兰亭、辛庆普任小组组长。贾锡璋呕心沥血,博采众长,设计的图纸交给了总设计师梁思成先生,被多处采用了。贾锡璋被国家授予“五一”劳动模范奖章。毛主席亲笔为石匠们题字“壮士”,周总理与大家一起合影。除此外,武强石匠还参与了中国军事博物馆门前群雕和人民大会堂的工程建设。

改革开放后的二十世纪80年代,武强县二建公司组织100多名石工进京,支援北京建设,先后承包了“长城饭店”“香山饭店”“西苑饭店”“首都宾馆”“中国人民银行办公楼”“中央电视台办公大楼”等工程,这些工程的石刻装饰都留下了武强石匠艺人的聪明智慧和辛勤汗水。

06武强文脉

虞舜之际,分天下为九州,武强地属冀州域。

先贤古风,崇文重教。古有私塾。唐贞观诏州县,立学皆作孔子庙,庙学遍天下。武强庙学宋代时建,在今街关镇东南。金末兵毁。元、明、清历代故址重修。重修规模最大的的是丙申年南阳侯周帮彦所为之。当时为“燕赵之最”。

清代康熙22年有义学田,建西街社学、此后办学在李公祠。

乾隆9年(1744年)建滹阳书院,校址在儒学西南,后移置棂星门东。1753年,改名“滹川书院”;1762年,改建于县署西,改为“之易”,后改名“萃升书院”。兴教一方,文启后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优秀儿女,立言立德,流传后世。被封为“武强侯”的庄不识、北齐“和谐”太守苏琼、隋唐时藏书大家刘智海、唐代诗人孙万寿、唐代杰出文学家孙棨,“三策”中兴唐室的宰相刘幽求、元代状元牛继志、清代都察院左都御史“飞笔”刘谦、清代名门大族"张半朝”“贺门五进士”……明清时代,科甲连策,中进士16人、举人57人、贡士106人。

武强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当代军旅诗人和翻译家蓝曼,著名作家李丰祝俱是杰出代表。

崇文重教之风屡兴不衰。武强县作家协会、武强县诗词学会应时而生,季刊《武强文学》独领风骚,活跃在文化舞台。

07武强梅花拳

武强县历史上是燕赵分界处和宋辽古战场,受战争环境和自卫健身的理念影响,民间习武成风,“文盛武强”不是空穴来风。

民间传说,武强梅花拳由来已久,一种说法是宋元时期,邱处机到山东传艺,武强人到山东学艺带回来的;一个说法是明代万历年间,武强县平都村张其化出任山东文登和日照知县时,巧遇王重阳在山东昆仑山传拳修道,为保家卫国,让三个儿子跟其白日习文,夜间练武。三子三声为明末武官,一直进行反清复明活动,后失败,见大势已去,流落南方出家修道,习练梅花拳,期间回老家多次,传授梅花拳。

据《武强县志》记载,咸丰年间(约1851年前后),威县梅花拳高手李廷玉、李廷桂来武强传艺后,使武强的梅花拳迅猛发展起来。西王庄是活动中心,有梅拳碑林,每年正月十一天南海北的梅花拳弟子都到西王庄参加武林大会。

08打花膀

《打花膀》是农耕社会早期农民在夏秋劳动之际自娱自乐的一种原始文化形式。在那没有广播、电影、电视的农耕社会里,劳动一天的农民在打麦场或打谷场上由看场睡觉时拍打蚊子产生此起彼伏的声响取乐玩,你拍我拍,看谁拍得响,看谁拍的花样多。后来,人们光躺着拍觉得不尽兴,于是便站起来,加入形体动作,连跳带拍,久而久之,这样一种自娱自乐的舞蹈雏形便产生了。

《打花膀》均由赤臂赤足,只穿短裤的男人以集体舞形式表演,没有任何乐器伴奏,只用手掌用拍、打、捻、揪、甩、咔等动作撞击身体各部位,发出清脆的声音,双脚和身体配合节奏舞动,期间演员还呐喊出类似劳动号子似的“嗨嗨”之声。后来,还添加了一段台词《大实话》,用武强方言表演:正月里,是新春,十六两,是一斤;四月里,麦稍黄,丈人的媳妇是丈母娘;七月里,吃新米,没有云彩不下雨;十月里,刮北风,西屋的门口都冲东。打花膀,花膀花,实话说了一大掐。

09怪才王少怀

王少怀是武强独有一个民间传奇人物,流传下来的他的故事特别多。

王少怀,绰号“王八吾”,清代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生于武强县街关镇夹圹村,卒于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年),享年78岁。他自幼聪颖,勤奋好学,性情乖嘎,能言善辩,为人坦荡直率,侠肝义胆,敢为无辜者伸张正义。王少怀14岁考取秀才,但由于对黑暗腐败的时政不满,无意于仕途,曾多次贱卖功名,甘于隐居乡里自安自乐。

他常为穷乡亲写状子打官司,文笔犀利,刺中要害,人称之为“刀笔”。王少怀,放荡不羁,滑稽幽默,处世诙谐,有不少看似格调粗俗、啼笑皆非而实为粗中有细、俗中见雅的轶闻掌故或馊哏荤话,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消愁解闷的调侃笑料。其喜笑怒骂皆文章、妙趣横生恶作剧的蹊跷故事,一定会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10武强酥鱼

武强酥鱼是起源于魏晋时期的传统地方美食,以鲜鱼为主要原料,采用独特工艺制作而成。其成品完整保留鱼形,骨酥肉烂,兼具咸、甜、麻、辣多重风味层次 。

2024年被评为"河北地标美食"。

2025年1月再获"衡水十大特色名菜"称号 ,现已成为表征武强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地方民俗中承载"年年有余"的吉祥寓意 。

  • 编辑:田建萍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