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和殿是中国传统宫殿建筑之精华,属于北京故宫中的一座殿宇式建筑。它位于故宫内三大殿最末一殿,为故宫三大殿之一。保和殿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初名谨身殿,明嘉靖时改名建极殿,清顺治时始称保和殿。
“保和”出自《易经》,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也就是神志得专一、保持宇宙间万物和谐,才能福寿安乐,天下太平之意。保和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建筑面积580平方米。殿顶为单檐四角攒尖,屋面覆黄色琉璃瓦,中为铜胎鎏金宝顶。
保和殿四面开门,正面三交六椀槅扇门12扇,东、北、西三面槅扇门各4扇,门前石阶东西各一出,南北各三出,中间为浮雕云龙纹御路,踏跺、垂带浅刻卷草纹。门两边为青砖槛墙,上置琐窗。殿内外檐均饰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殿内设地屏宝座。
保和殿在明清两代有不同的用途。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赐额驸之父、有官职家属宴及每科殿试等均于保和殿举行。每岁终,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写宗室满、蒙、汉军以及各省汉职外藩世职黄册。
清顺治三年(1646年)至十三年(1656年),顺治帝福临曾居住保和殿,时称“位育宫”,大婚亦在此举行。康熙自即位至八年(1669年)亦居保和殿,时称“清宁宫”。二帝居保和殿时,皆以暂居而改称殿名。清代殿试自乾隆年始在此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