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家庄的街巷深处,藏着跨越千年的文化密码。非遗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匠心的凝练。跟随我们的脚步,一起探寻那些在时光中熠熠生辉的传统技艺,感受根植于燕赵大地的文化魂魄。
鼓乐震天 常山战魂
常山战鼓的轰鸣声里,藏着石家庄人的豪迈基因。这项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非遗技艺,以红漆木鼓为核,配以铜镲与旌旗,鼓点如疾风骤雨,时而模拟战场厮杀,时而演绎凯旋欢歌。每逢节庆,百人战鼓队列阵击打,声震十里,鼓槌翻飞间尽显燕赵儿女的飒爽英姿。
战鼓传承人王铁柱的双手布满老茧,却能将鼓谱化作流淌的生命力。“鼓点就是语言,得让年轻人听懂老故事。”他创新编排《新赵云出征》,将传统鼓乐与现代舞台灯光融合,让战鼓从庙会走向剧场。如今,常山战鼓已走进30多所中小学,孩子们挥槌时的专注眼神,正是文化传承最美的注脚。
丝线织梦 井陉拉花
在井陉县的山坳里,非遗舞蹈拉花正绽放异彩。舞者手持彩扇与八角绢,以“拧肩”“翻腕”“扭胯”三大绝活,将农耕生活的点滴化作曼妙舞姿。最绝的是“三道弯”体态,要求舞者脖颈、腰肢、膝盖反向扭曲,宛若风中杨柳,演绎出太行山民的坚韧与灵动。
78岁的传承人高梅花仍坚持授徒,她的秘诀藏在特制舞鞋里——鞋底缀满核桃,训练时需用脚趾夹住核桃起舞。“现在年轻人爱拍短视频,我们就编《拉花Disco》。”说着她掏出手机,视频里传统舞步与电子音乐碰撞,收获百万点赞。古老艺术在云端重生,见证着非遗的青春蜕变。
泥土生辉 无极剪纸
无极剪纸的刀锋下,藏着石家庄的四季轮回。非遗大师牛树茂的剪刀能在红纸上裁出0.2毫米细线,代表作《百鸟朝凤》需连续雕刻三个月。最精妙的是“毛刺”技法,通过万千细密锯齿表现禽鸟绒毛,灯光穿透纸面时,整幅作品仿佛在呼吸。
在非遗工坊,聋哑学徒小娟正专注刻制冬奥主题剪纸。她以冰墩墩为原型,融入赵州桥纹样,作品被选为外交国礼。“剪纸不说话,但能连接心灵。”牛师傅比划着手语,阳光透过窗棂,将剪纸的影子投射成流动的画卷,沉默的传承在此刻震耳欲聋。
药香绵长 刘氏艾灸
正定古城飘荡着千年药香,刘氏艾灸正在这里续写传奇。第七代传人刘济民遵循古法,端午采艾、露炼三年,制成金艾绒时能扯出七寸金丝。他独创的“透骨灸”疗法,用九层艾绒塔熏蒸穴位,药力可穿透石膏板,治愈无数顽固痹症。
在中医体验馆,00后学徒用AR技术还原经络走向。年轻人边做艾灸边扫码查看热感成像,传统医术与现代科技碰撞出新火花。“艾草烧的是文化DNA。”刘济民抚摸着祖传铜灸盒,盒盖上錾刻的《黄帝内经》段落,在蒸汽中愈发清晰。
钢铁柔情 藁城宫灯
藁城宫灯的竹骨间,编织着光与影的史诗。非遗匠人张永亮能用108根竹篾扎出九转乾坤灯,灯面糊着蚕丝纸,绘有二十四节气图。最神奇的是走马灯装置,借助热气流驱动,能连续转动三天三夜,灯影里演绎完一整出《杨家将》。
在元宵灯市,智能宫灯已成新宠。声控调光、全息投影等技术融入传统框架,孩子们对着灯笼喊“赵云”,灯面立即上演长坂坡之战。“老手艺不能冻在博物馆里。”张永亮调试着电路板,电子元件与传统榫卯在他的工作台上达成世纪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