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发令枪响还有30分钟的时候,主席台旁的音响循环播放今天这场比赛的最大亮点:人类运动员和机器人选手将共同奔跑。
今天,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举行,这是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报名参赛的半程马拉松,20支机器人赛队同场竞技。
6时25分,记者在现场看到,机器人赛道旁已经挤满了数百位中外记者,镜头对准了尚未开机的机器人选手。与机器人选手相隔一道栅栏,不少运动员举起了手机,在开跑前与机器人自拍留念。
发令枪响,多名人类运动员冲出起跑线,而隔壁赛道的60901号参赛机器人选手天工Ultra先是原地踏步,后小步出发。根据赛事组委会在比赛前一天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竞赛规则》,参赛机器人依次发枪起跑,每个参赛机器人出发时间间隔1分钟,原则上不超过2分钟。
在观众的加油和欢呼声中,天工Ultra钉上了42码的黑色运动鞋,跑出机器人选手半马赛的第一步。
4月19日7时30分,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南海子公园南门开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迪/摄
第七个出发的城市之间科技队机器人笨笨出师不利,走到接近起跑线的位置时侧倒在地。经过一分多钟的调试,笨笨站起来了,还向观众招了招手。在观众的鼓励下,笨笨顺利出发。
“参赛即胜利、完赛即英雄”,这是20支参赛机器人队伍的共识。在机器人身后的技术人员眼中,比机器人“开小差”更重要的,是站上赛场的勇气。
比赛途中,小顽童队机器人松延动力N2头部摔落,被技术人员扶起来后仍然以无头状态继续奔跑。在它的旁边,有不少人类运动员放慢了脚步,等着和这个身高只有1.2米的小个子选手再出发。
10时后,气温逐渐升高,机器人也开始面临机身发热、动力不足等问题,有机器人停止奔跑,在补给站前更换电池,或是直接更换选手。有赛队赛后告诉记者,本场比赛共更换了4台机器人。
根据比赛规则,更换机器人或更换电池需要向随行裁判示意,并经随行裁判同意后进行换电、更换机器人的操作。更换机器人须罚时。
“来了!”当比赛进行到2小时40分左右,终点撞线处附近开始人头攒动,天工Ultra向终点稳步奔跑。国地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在赛后宣布,天工Ultra以2时40分42秒的成绩跑完21.0975公里,夺得这场机器人“半马”的冠军,创造人形机器人运动性能发展的全新标杆。
“(天工)差不多是正常发挥了机器人的水平。”熊友军说,这场比赛的意义不只是争夺冠军,也是在真实环境中对人形机器人综合性能的系统性检验。
换句话说,机器人奔跑时,双脚交替重踏地面,持续的冲击和振动给机器人本体带来极大的强度和疲劳损伤。天工Ultra通过结构的优化,实现腿足的刚柔耦合设计,最终达到长距离奔跑本体不损坏。
熊友军希望,未来将进一步迭代机器人运动控制的能力和上半身操作能力,让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帮助人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甚至是代替人类在一些危险的作业场景中工作。
天工Ultra撞线约半小时后,小顽童队机器人也“丝滑”跑过终点,松延动力创始人、95后青年姜哲源高喊着为团队欢呼。
“我们还有一名(机器人),马上过线,马上过线。”姜哲源顾不上眼前的“小顽童”,一直望着远方旋风小子队的同款机器人,手机里还播放着比赛直播画面。
当“旋风小子”靠近终点时,姜哲源赶紧向队友说“接一下,接一下”,指挥队友操控完赛的“小顽童”跑到终点等待“旋风小子”。随后不久,“旋风小子”和“小顽童”成功在终点会面,两个身着29码童鞋的小个子机器人吸引了众多关注。
根据规则,本场比赛以计时形式决出前三,机器人成绩为比赛计时与罚时总和。经过统计,最终天工队、小顽童队、行者二号队分别获得冠亚季军,旋风小子因更换机器人罚时未获前三,获完赛奖。
记者看到,颁奖环节的“机器人”含量颇高,由人形机器人运送机器人样式的奖牌上舞台。挂上奖牌后的机器人在观众的欢呼中返回休息区,“小顽童”还在舞台旁与观众不停挥手。
可以看到,机器人今天跑出的一小步,为产业发展迈出一大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此前提到,此次比赛将搭建三个平台,即机器人测试验证的平台、机器人展示平台、机器人应用推广平台。比赛中涉及的数据有可能转化成行业标准,未来将进一步助推人形机器人技术和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