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运河大集 吃通州美食!带您感受通州过年的仪式感

  • 2025-01-15 13:30:00
  • 副中心之声

蛇年春节临近,想来通州感受运河文化、想逛运河大集的市民游客,小编把通州新春佳节深深的仪式感分享给大家。这些仪式未必有悠久、可考的历史,却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寻常百姓家里,酸甜苦辣冷暖喜乐轮番上演,也是人与自然共处的大戏。

瓤豆腐

咸香与清淡的双向奔赴

初冬,西集镇鑫农禾农场的活动室里,不时传出“咚咚咚”的声音。走近一看,好好的一盆豆腐先是被木槌锤散,又被抓成泥。厨师孙振洪一边用力抓着,一边还要给身边游客把关:“您这个还不够散,一会儿团不成型。”

生胚制好后,只见孙振洪把碎豆腐捧在手心,像包包子一样把肉馅包进去。然后左右手互相轻轻传递,借用这轻微的力道让豆腐成为“包子皮”,把肉馅完全“含”在其中。“这就是所谓的‘瓤’,也就是把肉馅包进去的意思。”

在烹饪技法中,“瓤”最具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瓤,就是把配料加工成泥、茸、丁、粒、丝等形状后,加入调味料拌匀成馅料,再将其装入另一种挖空(或自身有空间)的主料内,然后采用不同的方法烹饪成熟或者半熟状态。在“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理念中,食材的味道被无数种方式组合起来,共同抚慰食客的味蕾。

在西集,瓤豆腐的咸香为人们对抗寒冷提供了充足的能量。

基本成型后,瓤豆腐还要在饼铛里经过温度和食油的煸炒。不必全熟,只需达到定型就可以了。但做到这里还不能上桌,它们还要经过漫长的过程,才能不负通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名。

孙振洪告诉游客,别看这小小的瓤豆腐,来头可不小。“瓤豆腐”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瓤”这个技法一般应用在徽菜或者广东菜里。

瓤豆腐正是因为这样的天时地利,才在通州落了户。虽然具体的发明者和过程已不可考,但至少在京东地区,瓤豆腐是代代相传的冬日限量款美食。

把瓤豆腐和肉一起慢炖,是最常见的烹饪方法。肉的咸香与豆腐的清淡双向奔赴,各取所长。饱满挺立的瓤豆腐,口感鲜香弹牙、多汁软嫩。一锅之中不仅有肉能带来大快朵颐的爽快,还有瓤豆腐带来的小惊喜。

瓤豆腐没有在史官的笔下留有太多痕迹,却在人们的味蕾上生生不息。去年春季,“醇享乡情”西集镇第四届西集家宴美食文化活动中,瓤豆腐成为明星菜品。厨师们选用本地纯天然黄豆做成的盐卤豆腐作为原料,不断丰富创新。

饹馇饸

大运河“漂”来的美食

“哗——”随着竹盖上的饹馇饸被推入油锅,水蒸气瞬间蒸腾。王阳和妻子小心翼翼地拿着罩子和长筷,进行炸饹馇饸最后的一步工作。

王阳是土生土长的通州人。随着乡村全面振兴的推进,机会逐渐增多。今年他决定回村创业。他盯上的第一个目标,就是通州特产饹馇饸。

王阳说,小时候只有过年才能吃上饹馇饸,别看就是一盘绿豆做的油炸食品,成本一点不低。 为了支持小两口创业,丈母娘张秀琴同意做他们的“技术顾问”。

原材料决定了最终的味道。传统的饹馇饸用的是豆面、玉米面和其他杂粮面。张秀琴建议王阳最大程度提高绿豆的比例,“因为绿豆炸出来能解油腻,豆香味足而口感酥脆。”

选豆、破瓣儿、泡豆、淘皮、磨浆、摊制、卷裹、切卷……一系列的程序下来,王阳终于知道为什么一盘绿豆饹馇饸的成本要高于一盘红烧肉了:人工步骤哪一步没做好,最后的味道都不对。

好在,终于来到最后这关了。

眼看一些饹馇饸由淡黄色渐渐加深,但另一部分却没有变化,年轻人有些慌张。在一部分饹馇饸变成暗黄后,他们决定:开捞!

晾凉了的饹馇饸,一些颜色金黄,甚是诱人;一些颜色却沉了下来,这不禁让他眉头紧锁。一口下去,最外层口感尚佳,但里层却并未炸透——很显然,这锅没炸好。或者说,这批的咯吱没有卷好。

看着女儿女婿陷入迷茫,张秀琴进行了复盘:卷裹时太紧了,导致饹馇饸个头小不说,里外熟得还不同步;炸货时不够麻利,前后拖的时间太久,也造成了颜色不均匀。

王阳说,难度这么大,真佩服老祖宗发明它时的智慧。张秀琴说,不仅是智慧,更是节俭的美德。

通州饹馇饸与大运河密切相关。据说当年运河上的船工从山东带了煎饼充饥。时间长受了潮,媳妇怕糟蹋了,便将煎饼卷成卷,切成段放到油锅里炸了一下。未曾想出锅后甚是酥脆可口,很快便流传开来。由于油炸食品保质期长,饹馇饸成为船工出船必备食品。这样,不起眼的小零食就随着船工“走”进了运河沿岸的千家万户。

原在大运河流域通惠河古道附近的刘老公庄,制作饹馇饸规模一度最大,也最为出名。2009年10月,刘老公庄饹馇饸被评定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老公庄饹馇饸制作历史能够考证到300年前,可追溯传承人刘玉琨、刘庆泉、刘月兰,现传承人张连和也有了徒弟。

非遗的传承人是确定的几个人,但作为通州久负盛名的冬日仪式,饹馇饸的传承人却是无数的通州儿女。

每当切好的饹馇饸摆满竹盖,油锅下的柴火越烧越旺,年的味道就越来越浓了。

萝卜与白菜

“当家菜”已成“平常菜”

霜降过后,初冬暖阳格外讨喜。于家务集体林场的白菜种植区迎来了大丰收。大白菜颗颗饱满、翠绿鲜嫩。连日来,工人趁着天晴忙着砍白菜、精拣、分类……田间地头,一派热火朝天。

北京人对大白菜有种执念。冬储大白菜更是几代人“囤”出来的仪式感。梁实秋先生在《雅舍谈吃》里这样描写:“在北平,白菜一年四季无缺。到了冬初便有推小车子的小贩,一车车的白菜沿街叫卖,普通人家都是整车地买,留置过冬。”

这天,种植区迎来了一批学生。在这堂劳动教育课上,初二年级的李子涵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老北京人为什么要存大白菜呢?新闻上为什么总是报道‘冬储大白菜’?如今很少看到谁家摆着一堆白菜了。”

一棵大白菜有很多种加工方法。素炒、凉拌、醋熘、涮锅,加点豆腐或丸子清炖煮汤,剁成馅做馅饼饺子包子,晒成菜干或腌成酸菜……

霜降过后,胡同、院子,甚至墙头上都有可能出现白菜。时常还有人去翻动,为的是把大白菜的水汽都吹掉。李洪生说:“不过,你们肯定没见过农民存菜的菜窖。”

菜窖给了富含水分的大白菜一个绝佳的过冬方案。白菜在室外晾晒后,农民会在院子里挖出2米左右的深坑。在这个位置,不需要供暖也能维持0到5摄氏度的温度。除了白菜,还会放土豆、萝卜和白薯。这些菜就是农家冬天的蔬菜担当了。

如今,农业科技取得的成果已转化为首都菜篮子满满当当的果实。农业设施大棚里,反季节的蔬菜瓜果为冬日餐桌提供了多种选择。

在永乐店镇西槐庄科技小院,冰激凌萝卜长势喜人。早上7点进棚里看萝卜,成了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薄昊杨、耿恬瑜的课程内容。“目前村里种了冰激凌和天星两个品种的萝卜,去年11月中旬就已上市。我们来地里主要是观察萝卜有没有出现开裂的现象。”

四年来,科技小院前后驻村八名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他们把实验室搬到了农田大棚,将科技培训送进了田间地头。

薄昊杨的研究方向与萝卜相关。今年,她在西槐庄村选了一小块试验田,在萝卜底肥处理上喷施微量元素肥料。“目前来看效果不错,这样就能种出更多品相上乘的萝卜,大大减少开裂的现象。”

科技小院打开了西槐庄村产业发展之路,一个个优质品种打破了地域甚至季节的限制破土而出。

从“一季秋收”,到“四季丰收”,曾经的萝卜单品村已升级为精品蔬菜村。除了生产,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西槐庄科技小院的特色菜品带给人们甘甜爽口的仪式感。

  • 编辑:谢雨溪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