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天地龙鳞》,品中轴文化

  • 2024-11-15 13:36:00
  • 北京旅游网综合

“这京畿中轴地,一如君子气节不移……”这是纪录片《紫禁城》第十二集主题曲《天地龙鳞》中的一句歌词,生动地体现出北京中轴线规整的布局和悠久的历史。就让我们在这大气铿锵的旋律中穿越历史,一起畅游北京中轴线,品味中轴文化。

钟鼓楼

钟鼓楼作为北京中轴线北端的地标建筑,地处北京老城商贸街区之中,与天安门、端门、故宫构成的朝堂区域共同组成《考工记》所载“面朝后市”的都城规划范式。建筑气势恢宏,是北京中轴线的重要景观视点,与周围平缓开阔、青砖灰瓦的民居建筑形成鲜明反差。明清时期,钟鼓楼承担着城市计时与报时功能,为重要的城市管理设施,见证了中国古代钟、鼓报时的传统生活方式。

万宁桥

万宁桥是北京中轴线上最为古老的桥梁,其位置及功能历经7个世纪始终未变。万宁桥呈现出自元至今不同时期的历史信息,为元大都、明清与当代北京城中轴线的叠压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实证。

万宁桥为单拱石桥,由桥体、燕翅、镇水兽、澄清上闸构成。桥面两侧各设16根望柱,高1.6米。望柱下部为四方石柱,上部为石榴形柱头,望柱之间为石栏板。河岸为石砌驳岸,驳岸上设镇水兽,为龙之九子,有镇压水位的寓意。

景山

景山是北京中轴线上的制高点与重要景观节点,其与故宫共同组成的布局关系,展现了中国宫苑传统规划理念。集高大的山体、秀美的园林建筑和华丽的宫殿建筑于一体的景山,极大地丰富了北京中轴线的景观序列。景山及其独特的园林景观兼具礼仪祭祀和登高游赏眺望全城的双重功能,为明清国家礼仪传统提供了见证。

故宫

故宫为明清两代的宫城,位于北京中轴线之上,其与北京老城的位置关系反映出中国古代都城“择中立宫”的规划理念;同时,天安门、端门、故宫组成的朝堂区域与位于北侧的钟鼓楼市肆区域反映出了对《考工记》所载“面朝后市”理想都城规划范式的秉承。

故宫是中国皇家宫殿建筑的杰出典范,居中对称严整的规划格局与富于韵律和变化的景观序列展现了“择中”的规划理念与杰出的建筑设计水平。这里也是明清时期皇家举办国家庆典、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的场所,是国家礼仪与文化传统的重要物质载体,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 

1925年故宫博物院的成立是北京中轴线公众化进程的重要节点,见证了中国社会从王朝统治转变为现代国家的历史变革。

社稷坛

社稷坛与太庙以北京中轴线严整对称的格局体现了《考工记》“左祖右社”的理想都城规划范式。社稷坛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古代皇家祭祀太社 (代表土地)和太稷 (代表谷物) 的祭坛,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国土的认识和崇拜,以及祈求国家政权与疆土永固的愿望。

社稷坛作为北京第一处转变为城市公园的皇家建筑,展现出北京中轴线公众化的历史进程。

太庙

太庙与社稷坛以北京中轴严整对称的规划格局体现了《考工记》所载“左祖右社”的理想都城规划范式。太庙,作为明清两代皇家祖庙,是中国祖先崇拜文化传统的物质载体,是重要的国家礼制建筑,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祖先祭祀建筑群。太庙享殿为明代遗构,采用明清官式建筑的最高形制,规模空前,用料考究,代表了明清皇家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

端门

端门与午门、天安门及两侧内千步廊共同围合成两个纵深感极强的院落,成为进入宫城的前导礼仪序列。以重门高墙形成的压抑、收缩的空间氛围,与午门后豁然开朗的太和门广场形成鲜明对比,烘托天子威仪。

端门由城台和城楼组成,建筑形制和体量与天安门城楼基本相同。城楼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屋顶采用重檐歇山顶样式,上覆黄琉璃瓦。

天安门

天安门处于北京中轴线上,端门以南,南面被外金水河环抱,面朝天安门广场,其城台与皇城墙相连,共同构成皇城的南边界。天安门以城楼为主体建筑,城楼南、北两侧以北京中轴线左右对称,建有外金水桥及石狮子、华表等。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皇城正门,为进出宫城的前导性礼仪建筑序列与朝堂空间的组成部分,反映了对《考工记》所载“面朝后市”的理想都城规划范式的秉承。天安门也是明清时期颁布诏令及现代举行重大国事活动的场所,是国家礼仪的载体,见证了两千余年王朝统治的终结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外金水桥

外金水桥形似玉带,与天安门城楼组合成具有标志性的礼仪空间和形态。外金水桥五座桥身形制基本一致,均为三孔拱券式汉白玉石桥,平面呈中间窄、两端宽的“工”字形,造型别致而在尺度与装饰细节上又不尽相同,建筑等级从中间向两侧依次降低。

外金水桥桥体的位置与天安门城楼的五座券门以及太庙和社稷坛的南门严整对应,桥体布局、桥面宽度、柱头形式和装饰细节均体现出“择中”的原则,作为进入明清皇城的先导区域,外金水桥是明清两代由皇城通向南郊祭祀的必经之路,也是当今国家举办重大庆典活动的礼仪空间,始终承担着重要的礼仪功能。

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

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位于北京中轴线的核心位置,形成于明代并于20世纪中叶扩建,成为北京中轴线公众化转变的重要实例之一。广场的规划格局延续并强调了以北京中轴线均对称的原则,其建筑与景观展现出中国20世纪中叶公共建筑对民族风格的探索与创新,是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发展的里程碑。

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已成为国家活动和人民文化活动、大型庆典活动的举办地,自形成至今始终是国家礼仪文化传承的见证。

正阳门

正阳门是明清时期一组兼具防御和城市管理功能的城门建筑群。作为明清北京内城正南门,正阳门是北京内、外城城门中规模最大、形制等级最高的城门建筑,见证了中国传统城市管理方式,是登高眺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和北京中轴线南段景观的重要景观视点。

先农坛

先农坛与天坛东西对称的布局体现出中国传统都城规划对礼仪的尊重与强调。先农坛作为现存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皇家祭祀农神之所,展现出中国传统社会对农耕文化的尊重,承载着明清两代国家祭祀先农的礼仪传统。

天坛

天坛的选址反映出中国古代“南郊祭天”的文化传统,其位置、规划格局与先农坛以北京中轴线呈东西对称布局,突显出中国传统都城规划对礼仪的尊重与强调,更彰显了中轴线对城市规划布局的统领作用。

天坛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皇家祭天建筑群,其建筑景观设计与营造展现出中国古代世界观,是中国古代皇家祭祀建筑的杰作,承载着明清两代国家祭天礼仪和文化传统。

中轴线南段线路遗存

北京中线南段居中道路是将精心布置的城市建筑群和公共空间连为一体的重要纽带,是明清两代国家礼仪活动必经之路,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现已发现的遗址以物质实证真实地展现出明代以来南段居中道路的位置、走向、工程构造和不断传承沿用的历史,见证了北京中轴线延续至今的国家礼仪文化。

永定门

永定门曾为明清北京老城外城正南门,是北京外城七座城门中规制最高的一座,展现了北京中轴线上建筑的重要地位,见证了明清城市传统管理方式。

原永定门于20世纪50年代拆除,现存永定门为2005年严格遵循中国文物保护原则重建完成的地标性建筑,以永定门城楼的形象标识出北京中轴线南端的位置,展示出中国古代城楼建筑传统形式与工艺做法,成为眺望北京中轴线南段景观的重要景观视点。

  • 编辑:李雨晴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