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歌曲《北京的桥》风靡全国,其中描绘了北京千姿百态、瑰丽多彩的桥:十七孔桥、高粱桥、金水桥、安贞桥、卢沟桥、三元桥……《清代会典》记载了清代北京桥梁的数量:“都城内外有水路大小桥梁共三百有七十”。随着时光流逝,大部分桥梁可能不复存在,那些留存至今的古桥更显得宝贵。它们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更是古今沟通的“历史桥梁”。就让我们一起聆听着《北京的桥》颇具京味的旋律,了解北京这些古桥的风采。
卢沟桥
卢沟桥亦作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千米处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始建于1189年,毁于洪水而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最宽处可达9.3米。有桥墩十座,共11个桥孔,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桥身左右两侧石雕护栏各有望柱140根,柱头上均雕卧伏的大小石狮约500个左右,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桥东的碑亭内立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为燕京八景之一。
1937年7月7日,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是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上的一座石桥,修筑于乾隆年间。该桥连接着昆明湖东岸与南湖岛,桥身有十七个圆券形桥孔,故而得名十七孔桥。十七孔桥桥长150多米,造型借鉴了北京卢沟桥和苏州宝带桥,从桥侧观望,该桥形状宛若一带长虹卧在碧波之上,舒展大气而典雅美观。
与北京卢沟桥一样,十七孔桥桥面两侧栏杆的望柱柱头,采用了圆雕石狮子形象,共计有544尊形态各异的石狮子。长桥东西桥头,还各有两尊石雕异兽拱卫桥栏。每年冬至前后,日落前大约一到两小时十五分钟,十七孔桥会出现“金光穿洞”现象,蔚为壮观。
玉带桥
玉带桥位于清代皇家园林颐和园的西堤之上。颐和园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早在元、明时期,这里就以优美自然的田园景色而成为游览胜地。乾隆十四年(1749年)冬,乾隆帝为其母祝六十寿辰,将该处湖山按照园林创意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与治理,将湖面向东北扩展,重筑东堤,并在湖中模仿杭州西湖苏堤新筑了一条贯通南北的西堤,使水面一分为三,名曰昆明湖。
西堤上有六座桥,称为西堤六桥,从北向南排列为: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堪称六桥之冠的玉带桥是六桥中唯一的拱圈结构石桥,桥身、桥栏选用青石和汉白玉雕砌,桥高出水面十米有余,拱高而薄,形成流畅挺拔的曲线,桥身青白如玉,宛若一条玉带,幽雅秀美,故而得名。
银锭桥
银锭桥位于西城区什刹海的前海和后海之间的水道上,始建于明朝,为南北向的单孔石拱桥,因形似银锭故称银锭桥。
过去站在银锭桥上可遥望西山,故景名为“银锭观山”。银锭观山”是燕京小八景中的一景,在晴日的银锭桥上总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游人凭桥远眺,西山的轮廓在蓝天白云之下,美景蒙蒙;后海波光粼粼,两岸树影依稀,朴色悠扬。桥下水波粼粼,金光闪闪,桥畔杨柳夹岸,葱茏流翠;桥周围古宅相拥,胡同密集,古韵悠然;隐于浓荫中的王府、寺庙的屋顶飞檐依稀可见;桥的近处还有宋庆龄、郭沫若等多处名人故居,一派清雅幽静的氛围。
八里桥
八里桥,原名永通桥,因东距通州8华里也被称为八里桥。历史上拱卫京师的古桥有三座,一为京西南的卢沟桥,二为京北昌平的朝宗桥,三为京东通州区的八里桥(永通桥)。
八里桥建于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南北长50米,东西宽16米。桥面两侧有32副石栏板,板面上的雕刻刀法流畅,粗犷有力。栏板上有望柱33对,每个望柱上雕有石狮。石狮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可与著名的卢沟桥石狮媲美。桥东西两端各有一对戗兽,长鬣密麟,昂首挺胸。护坡石上卧伏着四只镇水兽,扭颈倾头,怒视碧波。
桥南往东200米处,立有清雍正御制石道碑一座。大桥两岸,绿柳白杨,芳草萋萋,风景如画。白天,凭栏东望,可见巍巍古城;夜晚,扶栏观水,细波之中,月影婆娑,或如玉盘,或如银钩。若有客航货舟通过,桨碎玉盘,水折银钩,甚为壮观。昔日的通州八景之一——长桥映月,指的就是此地。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八月,三万清军曾在这里与英法侵略军展开了一场血战。
琉璃河大桥
琉璃河大桥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之北,建于明嘉靖十八年至嘉靖二十五年间。该桥为十一孔不等跨联石拱桥,全长约170米,桥面宽11米,高6米,是房山区最大的石拱桥,规模仅次于卢沟桥。
历史上,这座古桥是连接南北交通的纽带,也曾经历过繁华的车水马龙。如今人们可以看到古桥的桥面上,几百年来留下的车辙痕迹,这些车辙深度有些甚至达到十几厘米,是古代铁轴车常年压过形成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