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荆轲塔,易水河畔的千古绝唱

  • 2024-11-11 21:41:00
  • 易县文化旅游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公元前227年,易水河畔,一曲绝唱写就千古悲歌。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对荆轲以身赴死的侠肝义胆进行赞颂,唐代诗人骆宾王在《易水送别》中,这样写道:“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在保定易县城西2.5公里的荆轲山上,有一处荆轲塔。现已建成荆轲公园,成为广大居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荆轲塔为原圣塔寺内建筑,故名圣塔院塔,又名荆轲塔,始建于辽。《直隶易州志》载:“明清两代寺院内曾供田光、荆轲、高渐离三义士牌位,四时享祭。”

战国末期,燕太子丹为复仇,广招勇士。纳卫国人荆轲(?——公元前227年)为上卿,修馆侍之。荆轲好读书击剑,性豪爽,游侠,渡易水往刺秦王,未遂遇害身亡。

为纪念其“图穷匕首见”的悲烈壮举,后人在荆轲馆旁筑一衣冠冢,后又称荆轲山。于辽乾统三年(公元1103年),在冢上建塔。辽代此处建有圣塔院。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重修,清代又加修葺。现存此塔及明代重修塔碑,清乾隆癸未《重修圣塔院塔碑记》和明御史熊文熙题《古义士荆轲里碑》。荆轲塔之名,最早见于《弘治易州志》,因塔建于荆轲山上,且传为纪念荆轲而建,故名。

该塔八角十三层,塔刹高3.5米,通高25.36米,塔门东南向。砖石结构,实心。束腰上有仰莲托,顶有睡莲,上为一舍利封盖。塔每层之八隅均悬风铎,经风吹动,清脆悦耳,音传四野。最下二层束腰须弥座,第一层为素面,第二层为砖雕双抄五铺作斗拱,斗拱上承托栏板和望柱,再上为四层仰莲,束腰八角施雕花石柱。

第一层塔身较高大,仿楼阁式,东,西,南,北四正面辟拱券门,门上雕出圆形铺首,余面为直棂盲窗,八角均施塔状倚柱,檐下施单抄四铺作斗拱,斗拱下饰如意方头。第二层以上均为叠涩岩。塔刹为相轮式,结构齐全,上丰下锐,为明代大修之作。该塔造型典雅秀丽,经多次修葺,仍保留了辽代风格。

1986年,河北省古建研究所对该塔进行了实测,打开了天宫,发现纸质《大般涅槃经》及《地震经》一部,并于当年对该塔进行了全面维修。

1982年7月,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编辑:玄贞伟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