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响堂山石窟:短暂的北齐王朝留给后世的无价艺术瑰宝

  • 2024-10-30 20:45:00
  • 邯郸文旅

近年来,在我国,有一类文物越来越受到政府、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这类文物,就是石窟寺遗址。石窟寺与中国古代建筑同属不可移动文物,但相较于以砖木结构为主的中国古建筑,这种石质的洞窟以及窟内的造像、壁画、摩崖刻经等文物,由于更能抵御岁月的侵蚀,往往留存时间更长、保存相对完好,留存着更多更重要的历史信息。2021年,国家文物局发布了《中国石窟寺考古中长期计划(2021-2035)》,并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而位于河北邯郸峰峰矿区的响堂山石窟作为七个石窟寺考古报告编写和出版工程之一的重要项目,受到了来自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石窟寺,是佛教重要的修行场所和艺术形式。中国佛教在造像、绘画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著名的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都是举世闻名的文化瑰宝,那里千姿百态、精美绝伦、各具特色的佛菩萨像,给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带来一场又一场视觉盛宴和心灵震撼。这会让很多人误以为,佛教从一开始就和佛陀造像密切相关。但事实果真如此吗?石窟寺中的造像,究竟又起源于何时呢?

事实上,在佛教诞生的初期,佛造像并不流行。根据考古发现,释迦牟尼圆寂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佛教徒们多是用佛塔、佛陀足印、佛发、菩提树或法轮来象征佛陀。而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佛像,大约是贵霜王朝时期,也就是大约在公元1世纪到3世纪,在犍陀罗等地兴起的造像。而这些造像风格跟今日我们在中国寺庙中看到的佛像很不相同。

大概要到公元2世纪左右,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佛陀的形象才随着大规模的造像活动开始流行。佛像和早期的佛塔、法轮一样,其实都是供后人忆念和瞻礼佛陀功德之用的。不过佛像其实更像是一个“符号”,而并不代表真实存在的佛陀形象。“相”(外貌)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理解佛陀所说的“法”。所以《金刚经》中就有这样的句子:“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意思是说,要见到真正的“如来”,必须知道种种的外相都不具备永恒性。因此,我们千万不要执着于“相”,不要迷恋各种光怪陆离的外相,这种执着与迷恋,往往正是人生困惑、痛苦甚至悲剧的根源之一。

此外,我们还知道,在伊斯兰教中,穆斯林信奉的真主安拉正是没有形象的,但真主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我斗胆猜测,真主的“无形”是否与佛教中的“诸相非相”有着些许共通的地方呢?我想,信仰应当是我们的精神领域中一种至高至大至圣的东西,它能使我们时时刻刻有所敬畏,坚守内心中的道,始终以如履薄冰的心态约束自己,同时收获他人难以企及的踏实、从容与自由。佛陀从来不只是冷冰冰的偶像,它不仅仅在寺庙的殿堂中,也不仅仅在石窟寺的窟龛中,而在我们的心中。

刚才提到,公元2世纪左右,在大乘佛教的影响下,为佛陀造像之风开始兴起。我们知道,古印度气候十分炎热,佛教徒们为了坐禅修行时能够观想佛像,便开山凿洞成窟,还在洞中置佛像、佛塔,并在石窟中描绘壁画,石窟寺就这样产生了。石窟在艺术构成上是建筑、雕刻、壁画的综合体,三者都围绕佛本生、佛传故事和经变故事的主题展开。最初,石窟造像与壁画仅是佛教徒禅定时的观想之用,其后演变出以像教化的功效,石窟的开凿愈发辉煌壮观,千年石窟艺术也由此而诞生。

印度佛教经由帕米尔高原、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大约是发生在两汉的事情。一般认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是在东汉明帝在位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曲折而辉煌的发展历程,也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诞生了以“四大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为首的一系列石窟艺术宝库。

中国的佛教石窟按形制大致可分为七类:一是窟内有中心塔柱的塔庙窟;二为无中心塔柱的佛殿窟;三是为僧人生活起居和禅修的僧房窟;四乃塔庙窟和佛殿窟中雕刻大型佛像的大像窟;五是佛殿窟内设坛置像的佛坛窟;六为僧房窟中专为禅修的小型禅窟;七是小型禅窟组成的禅窟群。佛窟以形制和造像的差异,分为新疆、中原北方、南方巴蜀和西藏四大地区。这些地区分布的石窟造像,虽然都有其共有的宗教文化特征,但因为各区域经济状况、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上的差异,在许多方面就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

纵观石窟发展的历史,北魏和唐代是中国石窟开凿的两次高潮,沿着丝绸之路和江河古道,石窟凿造的薪火渐次在古称西域的新疆、甘肃河西走廊、中原黄河流域和巴蜀大地传播。在中国石窟漫长的历史演化进程中,各类文化的兼收并蓄、互为影响是一大特色,石窟艺术不断融合本土文化和儒道思想,形成不同时代的特色模式和内涵。魏晋时期以云冈石窟为代表的早期石窟,因受印度犍陀罗等艺术形式影响明显,石窟造像多呈现“胡貌梵相”,融汇北魏文化的“云冈模式”和“瘦骨清像”影响中原并反哺河西走廊;龙门石窟及其后的隋唐石窟,更具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融合的特点,进入开凿石窟的盛期;唐宋晚期石窟代表的安岳、大足石刻,汲取前期石窟艺术精华,植根悠久的巴蜀文化沃土,形成鲜明的本土化、世俗化特色,形成中国石窟开凿的第三次高潮。

佛教石窟从印度到西域至中原汉地,是从苦修之地变成崇拜之地,由对涅槃的冥想转为对现实的沉思,由对人生苦谛的寻味演化为对人生福祉的追求。石窟文化融入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百姓的生活部分依赖于这些传统文化作为精神支撑,漫长岁月中使这一文化现象地域化、生活化。中国佛窟题材和内容的多样性、丰富性以及独特的宗教文化内涵,极大地丰富了世界石窟艺术宝库。

在去年1月的公众号内容中,我曾经和读者诸君一同来到河北南部著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邯郸,并用两期的篇幅为各位解读邯郸涉县中皇山上一座名为“娲皇宫”的神奇建筑,相信大家还记忆犹新。事实上,有着数千年建城史的古都邯郸,坐拥异常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冀南这片古老而充满传奇的土地上,还有着太多太多值得探访的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而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响堂山石窟群,正是邯郸文化瑰宝中最为光彩夺目的一个。响堂山石窟不仅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也是与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的“中国三大皇家石窟”,是短暂的北齐王朝留给后世的宝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在位于河北邯郸西南约60公里处的峰峰矿区境内,太行山脉向冀南平原的过渡地带,有一座充满乐感的山。这座山南北长约20公里,东西宽约5公里。在山中漫步,无论谈笑走动,还是挥衣甩袖,都能听到响亮的回声。这座山也因此被人们称为“响堂山”。

响堂山,分为北响堂山、南响堂山。南响堂山原名滏山,北响堂山原名鼓山,两山均属太行山支脉。它们西连太行山脉,东濒冀南平原,漳河蜿蜒其南,洺水逶迤在北,滏阳河发源于其中,自古就是风景游览胜地。位于响堂山的响堂山石窟群,又名响堂寺石窟,是河北省现已发现的最大石窟,与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皇家石窟”,现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响堂山石窟主要分南、北两处,分别称为南响堂石窟、北响堂石窟,相距大约15公里。此外,还有被称为“小响堂石窟”的水浴寺石窟等多处小型窟龛。响堂山石窟最早开凿于东魏、北齐时代,隋、唐、宋、元、明各朝代均有增凿。据统计,目前全山尚存石窟16座,摩崖造像450余龛,雕像5000多尊,还有大量刻经、题记等。石窟均营凿在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响堂山最优质的石岩中。因石窟幽深,人们在洞窟内谈笑、拂袖、走动,均能发出宏亮而铿锵的回声,故名“响堂”。

响堂山石窟的大规模开凿始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当时,北齐国共有两个政治中心,一是国都邺(今邯郸临漳境内),一是别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地扼太行山东西交通要隘的鼓山,是两都来往必经之地。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石质优良,于是,将佛教奉为国教的北齐文宣皇帝高洋便选择此处凿窟建寺,营造宫苑,作为他来往于两都之间的避暑、游玩和礼佛之地。现如今,皇帝的行宫早已荡然无存,寺院也残破不堪,而凿在岩壁上的一座座佛龛雕像却保留了下来,成为研究北齐历史和佛教文化的珍贵文物。

北响堂石窟共有洞窟9座,从左到右分别为大业洞、刻经洞、二佛洞、释迎洞、嘉靖洞、无名洞、大佛洞和两个无名洞。其中大佛洞规模最大,装饰也最华丽。窟内进深13.3米,宽13米,高11.4米。正面龛本尊是释迦牟尼坐像,通座高5米,造型匀称,庄重敦厚,为响堂石窟中最大的造像。其背浮雕火焰、忍冬纹七条火龙穿插其间,雕刻精巧,装饰华丽,为北齐高超艺术的代表。北齐时期的佛像,形体敦厚结实,表现出北齐民族的强健和豪迈。

作为北齐的皇家石窟,响堂山石窟气势恢宏、雕刻精美,其在艺术和文化上的独特性和原创性是我国诸多名窟无法取代也无法比拟的。遗憾的是,历史上的响堂山屡遭劫难,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前,这座石窟遭受过大规模的盗窃和破坏。由于种种原因,这座石窟曾一度鲜为人知,参观者寥寥。我们不禁为这一深藏于冀南山区的美轮美奂的国宝级文物的遭遇感到唏嘘遗憾。

响堂山石窟是短暂的北齐王朝留给后世的一处最为辉煌的文化遗存,独特的“北齐造像模式”在中国石窟艺术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上亦具有里程碑式的划时代意义。除了造像,响堂山石窟极高的艺术文化价值还体现在摩崖刻经、壁画、古建筑等石窟的多个构成要素上。可以说,响堂山石窟是研究北齐历史文化、佛教及其中国化以及中国雕塑、绘画、书法、建筑艺术的巨大宝库。由于这些原因,近年来,响堂山石窟越来越受到政府、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

步入响堂山风景名胜区,从菩提广场开始,一步步沿朝圣之路拾阶而上,平日里内心的浮躁与悸动逐渐淡去。静聆脚下的跫然足音,我们的心灵自然变得沉静而宁和。登上大约千余级台阶,我们终于来到了半山腰处的北响堂石窟。俯瞰初春的燕赵大地,一切似乎都蕴藏着盎然的生机,古朴而庄重的宋塔矗立在山下的常乐寺遗址中,塔身上斑斑驳驳的岁月印痕无言胜有声,仿佛在静静地述说着这里千百年来的兴衰荣辱、沧桑流变。在半山处这离天空更近的地方,与“大美不言”的天地默然对晤,我们得以沉下心来,静聆大自然的天籁,谛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回溯灵魂最原初的企盼……

在北响堂大佛洞,面对庄重威严、敦厚华美的正面龛本尊释迦牟尼坐像,我许下了一个心愿。当下的世界动荡不安,人类再一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现如今,每个人都不容易。真诚希望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都能够多一些理解与宽容。在响堂山,让我们一起,为天下家国祈祷!祝福中国的未来,祝福世界的未来,亦祝福人类文明的明天!

  • 编辑:玄贞伟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