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佛寺,原名十方普觉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至今近1400年,为北京最古老的寺院之一。主要建筑有琉璃牌坊、山门殿、天王殿、三世佛殿、卧佛殿、藏经殿等。卧佛寺,坐北朝南,由四进院落组成,气势恢宏,景色清幽,古木参天,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无数游客、信众参拜。
第一进院落,由琉璃牌坊、山门殿组成。琉璃牌坊为四柱七楼式单檐歇山黄琉璃瓦顶,南北额为清乾隆御笔题书“同参密藏(南)、具足精严(北)”八个大字。“同参密藏”表示共同参拜学习密宗佛典,“具足精严”强调学习佛典需要严谨态度和方法,方可获得佛家精华,“八字”题词展示皇家对佛教文化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乾隆皇帝对佛教的深刻理解和尊重。院内有月河(放生池)、钟楼、鼓楼。山门殿,有三层寓意,一是寺院大门建筑的象征,二是佛教文化和精神的体现,三是象征佛教智慧、慈悲和方便,即有情众生追求之门。
第二进院落,为天王殿。殿内供奉弥勒、四大天王、韦驮六尊佛像。弥勒,为佛教八大菩萨之一,大乘佛教经典中又常被称作阿逸多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世称弥勒佛。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神,又称护世四天王,是佛教二十诸天(佛教用语)中的四位天神。韦驮,为南方增长(zhǎng)天王的八大神将之一,传说佛涅槃(圆寂)时,有一捷疾鬼(夜叉,梵语译)盗取佛牙舍利一双,韦驮急追取还,故为护法神将,世称韦驮菩萨。
第三进院落,为三世佛殿,又称大雄宝殿。三世佛殿为卧佛寺内主要殿堂,因供奉分管前世、今生、后世的释迦牟尼、燃灯、无量寿三佛而得名。须弥莲花座上端坐者,三尊2.5米高的贴金佛像,即“三世佛”,东西两侧为“十八罗汉”。三世佛殿,门额上为清雍正皇帝御笔题书“双林邃境”匾额,两侧为乾隆皇帝御笔题书楹联:“翠竹黄花禅林空色相;宝幢珠珞梵宇妙庄严”,此联实为佛教用语,“翠竹黄花”象征自然界的纯净与高洁,“禅林空色相”指禅宗修行者对一切现象皆空的理性认识,从而达到心灵上的解脱;“宝幢珠珞”描绘佛教建筑的精美装饰,象征佛教的庄重与神圣,“梵宇妙庄严”则表达对佛法的敬畏和宗教仪式的尊重。总体意思是表达一种超脱世俗烦恼,追求精神上的纯净与升华的境界,同时也是对佛教修行者的一种鼓励和期望。后方供奉具有无量智慧、神通广大、大慈大悲之心的观察倾听世间声音、普救世间疾苦的观世音菩萨。三世佛殿东西配殿,分别供奉“悉达多太子、波斯匿王”和“达摩祖师、地藏菩萨”像。
第四进院落为卧佛殿。 殿内供奉元至治元年(1321年)铜铸5.2米长、54吨重侧卧佛,卧佛头西脚东,面南背北,双目微合,指掐“吉祥印”,做大彻大悟神态。卧佛背后围坐十二圆觉菩萨,表情沉重,似聆听释迦牟尼最后嘱托。大殿门额为慈禧题书“性月恒明”匾额,大意强调佛法的普照性和智慧的永恒性。大殿门两侧楹联:“发菩提心印诸法如意,现寿者相度一切众生”。大意为“修行人要发菩提(自觉、觉他)心并将其印入脑海,方能心想事成(诸法如意);现在活着的行者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大小,普度启迪和教化一切有情众生,最终得到解脱(得大自在)”。殿内上方为乾隆皇帝御笔题书“得大自在”匾额,“得大自在”象征一种超越世俗纷扰,达到内心自由与解脱的境界,“得大自在”不仅仅是佛教徒的目标,更是他们已经达到一种无碍、无限的状态。总体来说,“得大自在”的精神内涵是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是一种精神上的无拘无束,通过放下执念和烦恼,不仅可以提升生活质量,也有助于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