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这条全长7.8公里的古老轴线,宛如一部鲜活的历史长卷,横贯北京老城中心,串联起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等一系列璀璨的文化明珠。它不仅是古代都城规划的杰作,更是我国传统宇宙观、社会观以及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其南北贯通的布局,象征着天地之轴,凸显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而太庙与社稷坛、天坛与先农坛东西两侧的对称布局,则揭示了尊祖敬天的礼制观念与农耕文化的深远影响。这15处建筑及遗存,如同历史坐标,定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与价值追求,是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关键密码。
在北京税务博物馆中,收藏着一张珍贵的契约文书,它是1939年房屋买卖的真实记录。契约上记载着邵玉岭将位于“外三区东四块玉二号”的房产以四百五十元的价格售予王福顺,税契金额为三拾壹元伍角。
左侧的北京特别市不动产买典草契纸详细介绍了买卖过程,并贴有天坛图印花税票十张。上面详细写着:
立卖房契人邵玉岭原有住房一所坐落在外三区东四块玉,门牌二号,灰房四间,门窗户壁俱全,上下土木相连。今凭中保人说合情愿将此房出卖与王福顺名下永远为业,言明卖价洋四百五十元整,其洋当日交足并不欠少,立契之后如有亲族人等争论及别项一切纠葛,均有原业主担负,中人证明,恐后无凭立卖房契永远存照。原房有本身凭单一件红契二套,以上红契三套执照一张白字三张跟随。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八月一日立。
那么,这份契约与北京中轴线又有何关联呢?答案就隐藏在“四块玉”的地名由来之中。据传,明朝永乐十八年修建天坛时,剩余四块巨大的汉白玉石被置于天坛东门外,久而久之,此地便得名“四块玉”。
参照民国时期北京地图,可知“外三区东四块玉二号”位于当时的外三区,即后来的崇文区,现为东城区南部。
四块玉所在的这片土地,曾是天坛祈年殿等建筑巍峨崛起的见证者,也承载着北京市民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北京中轴线的辉煌壮丽与平民百姓的柴米油盐,两者交织成一幅鲜活的社会画卷,诉说着首都北京独特的历史韵味与人文情怀。(朱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