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山八大处大悲寺

  • 2024-09-14 17:19:00
  • 遛北京

‌ 大悲寺,位于北京西山太行山余脉平坡山半山腰,是八大处第四处寺庙,始建于辽重熙年间(1032-1055年),原名隐寂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新建大悲殿,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大修,清康熙皇帝赐名“大悲寺”,寺名一直沿用至今。

大悲寺,六进院落,依山而建,藏于密林,环境清幽。主要由第一进院山门殿、钟楼、鼓楼,第二进院大雄宝殿、地藏殿、客堂,第三进院观音殿、文殊殿、普贤殿、韦驮殿,第四进院药师佛殿、大悲殿、五观堂,第五进院为僧寮、长廊,第六进院伽蓝殿、极乐殿、西方极乐世界浮雕等建筑组成。

第一进院为山门殿,供奉弥勒、韦驮、四大天王等神像。弥勒,也称为弥勒佛,是佛教中的一位未来佛,即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在佛教中,弥勒被视为慈悲的化身,以其“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的形象深入人心,弥勒菩萨的教诲强调的是宽容、包容和乐观的生活态度。韦驮菩萨,是佛教中的一位护法神,用以保护寺庙和修行者。四大天王,也称为四大金刚,是佛教中的四位护法天神,名字分别叫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东方持国天王,主要负责保护佛教教义、守护寺庙和信仰者,能够消除邪恶、平息灾难,让人们得到平安和幸福;南方‌增长天王,主要负责为众生增长善根、财富和福德,消除贫穷和灾难,让人们得到好运和财富;西方‌广目天王,以清净法眼观察护持三千世界,主要负责辨别是非善恶,消除疾病和邪恶,让人们得到安全和保护;北方多闻天王,主要负责教化众生,引导他们走向正道,消除妄想和烦恼,让人们得到智慧和开悟。另外,南方增长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分别执长剑、琵琶、宝伞、灵蛇,并分别司职“风、调、雨、顺”,这个战斗的集体组合起来形成了“风调雨顺”的美好寓意。四大天王,不仅在佛教寺庙和其他道场中得到供奉和崇拜,也深受广大信众的爱戴和尊敬‌。

第二进院为大雄宝殿,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两侧为“十八罗汉”像。大门楹联:“现身净饭国中九有四生同尊慈父,说法灵山会上十方三世共仰能仁”,这副对联蕴含了深厚的佛教哲理。上联“净饭国”指的是释迦牟尼佛的出生地,而“九有”指的是佛教中的九个世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等,“四生”指的是佛教中的四种生命形态,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等。整句表达了释迦牟尼佛在净饭国中出生,成为众生敬仰的对象,他的教诲和慈悲如同老父亲一般,被所有生命形态所尊重。下联“灵山”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象征,代表佛陀讲法的圣地,“十方三世”则指时间和空间上的广泛范围,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以及东、南、西、北、中、东南、西南等十个方向。整句表达了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讲法,其教诲被所有时空中的生命所敬仰,他的智慧和慈悲被所有生命所认同和追求。整副对联通过描绘释迦牟尼佛的出生和讲法场景,表达了他作为佛教创始人,其教诲被所有生命所敬仰,他的智慧和慈悲是所有生命的指引和依靠。这种表达体现了佛教中对于智慧、慈悲和生命平等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于众生福祉的深切关怀。

再重点说说殿内罗汉和罗汉雕塑大师刘元。罗汉像塑于元代大元至延祐年间(1271-1324年),这些塑像胎体全用檀香末和香沙塑成,个个光鲜亮丽,气韵生动传神,形象惟妙惟肖,每个罗汉都有自己个性特征和故事背景,象征着不同的智慧和慈悲心。刘元(1240-1324年),宝坻人,自幼聪颖好学,擅长绘画和雕塑,尤其在雕塑技艺上出类拔萃。刘元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就是将彩绘泥塑和夹纻等中国传统雕塑技艺在元大都(今北京)发扬光大,并与尼泊尔造像技艺相结合,开创了元大都佛教造像艺术的新时代。这种结合不仅推动了元大都及周边地区佛教寺院的建设和佛教的传播与发展,影响了元明清各朝,而且一直延续至今。刘元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技术创新上,还在于他的教育贡献,他虚心向阿尼哥(1244-1306年,尼泊尔人,元代著名建筑师、雕塑家、工艺美术家,元帝师八思巴的嫡传弟子)学习,掌握了铜、银等金属造像及藏传佛教造像制作技艺,并将这些技艺与他的彩绘泥塑和夹纻技法相互借鉴融合,创造了仿铜夹纻技术,进一步推动了大都造像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他的这种不断学习、大胆创新的勇气与魄力,为大都乃至全国雕塑界树立了旗帜和标杆,引领了造像艺术的发展方向。刘元的十八罗汉像自成一派,后无来者,这表明他的作品在艺术风格上具有独特性,能够独立于时代潮流之外,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他的技艺和作品在当时极受欢迎,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老百姓,都为其高超技艺所折服。以刘元为榜样,学习他的工匠精神,运用他的雕塑技艺,模仿他的雕塑作品,成为当时的一种风尚。如今,虽经近八百年的岁月洗礼,罗汉身上散发的檀香依然迷漫整个殿堂,沁人心脾。十八罗汉雕塑,为八大处幸存的艺术珍品,也是完整成套的传承有序的绝世孤品。

地藏殿,为供奉地藏菩萨的地方‌,地藏菩萨具有深厚的慈悲心和救度众生的愿望。因此,人们前往地藏殿,主要是为了祈愿和寻求庇佑。在大悲寺的地藏殿中,地藏菩萨的塑像位于显要位置,吸引着信众前来朝拜和祈福。

客堂,为寺院对外窗口,相当于“迎宾室”。专门负责外来客人的接待和寺院内人事工作的安排。一般外来客人到寺院来,都应事先与客堂联系,尤其是在现今许多寺院已将客堂作为接待外来访客的主要渠道。客堂的作用不仅限于接待,还包括安排寺院内的各项活动和相关事务,确保访客能够得到良好的接待和服务。‌

第三进院为观音殿,为供奉观世音菩萨的地方。观世音菩萨,又称观音,是佛教中的一位重要菩萨,以其大慈大悲的精神而闻名。观音殿以观音为主尊的佛寺殿堂,象征着一切佛的大悲心,因此又被命名为“大悲坛”。门柱楹联:“观人观我观自在;大慈大悲大圆通”,表明了大悲寺对观音菩萨所代表的慈悲精神的重视和推崇。

普贤殿,为供奉普贤菩萨的地方,与文殊菩萨并称为无上释尊的两大胁侍。普贤菩萨的应化道场为四川峨眉山,象征着中国大乘佛教的精神,是“德”与“行”的代表。普贤殿不仅是信徒参拜的地方,也是求延命益寿的场所,体现了佛教中对于生命延续和福寿绵长的祈愿。

文殊殿,为供奉文殊菩萨的的地方。文殊菩萨是佛教中的重要菩萨,象征智慧和学问,尤其在学术和艺术领域中被广泛尊崇。文殊殿的存在不仅体现了对文殊菩萨的尊敬,也反映了佛教文化在北京及其他地区的传播和影响。

韦驮殿,为供奉韦陀菩萨的地方。韦陀菩萨,又称韦陀天,是佛教中的一位大菩萨,主要职责是护持正法。

第四进院为药师佛殿、大悲殿、五观堂。药师佛殿,供奉药师佛,他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以其愿满足众生愿而得名。在佛教中,药师佛代表着健康、长寿和智慧,受到广泛的信仰和尊敬。

大悲殿,为明清宗教活动的中心,也是信徒们进行修行和祈祷的重要地点。不仅在建筑风格上体现了古代建筑的精美和佛教艺术的独特,而且在宗教活动和信仰表达上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每年的宗教法会和活动,吸引了众多的信徒和游客前来参与,共同体验和感悟佛教的智慧和慈悲精神。

藏经楼,为存放佛教经典的地方。《大藏经》是佛教经典的总集,包括经藏、律藏、论藏三部分,共计三百六十六函,六千三百六十一卷。这些经典按照《千字文》编号,分储于藏经楼各柜内。藏经楼除《大藏经》外,还收藏佛教其他典籍及珍贵法宝、法器等。藏经楼,也是供僧众在其中学习经书的地方,是佛教寺院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寺院的文化底蕴,也是佛教知识传承和学习的核心场所。在北京大悲寺的历史中,藏经楼还曾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保护佛教文化遗产的作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将其中的就是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十八罗汉像,连夜护送到广化寺藏经楼,保护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五观堂,‌为寺院僧众用斋的地方,僧人吃饭称为“过堂”。在五观堂中,僧人吃饭时需进行五种观想,这些观想旨在通过日常生活中这种吃饭的简单行为,来实践修行。五种观想:一是‌计功多少,量彼来处。思考食物的制作过程和所需的人力、物力,从而生起感恩之心。二是‌忖己德行,全缺应供。反省自己的德行是否足以接受这样的供养,从而生起惭愧之心,促进德行的提升。三是‌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在面对食物时,保持内心的平静,不因喜好或厌恶而产生贪心或嗔心。四是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将饮食视为疗愈身体的药物,而非追求美味。五是‌为成道故,方受此食。强调吃饭的目的是为了修行和成就道业,而非单纯的饱腹。五观堂的设立,体现了佛教中的生活即修行的理念,通过日常的饮食行为,引导僧众进行内在的自我反省和提升,是佛教修行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五进院为僧寮、长廊。‌这栋五层楼建筑,称为僧寮,是僧人住宿场所,同时也是他们修行的场所。建筑设计为五层楼,蕴涵色、受、想、行、识的意思。五蕴,是佛教中关于人类心理和物理现象的五个方面,包括物质的本质(色)、感受、知觉和概念的形成(受、想)、行为和意识活动(行),以及识别和感知(识)。这种设计,象征性地表达了佛教的这一核心概念,旨在提醒人们认识到自身及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佛教的深邃哲理,为僧众提供了一个沉思和领悟的机会,也使人们在参访过程中能够更深刻理解和体验佛教教义。‌

长廊,是寺院内的一处特色建筑,位于《弟子规》浮雕墙上方平台,为游客休息和观赏的地方。长廊不仅增加了寺院的景观美感,也为前来朝拜的信众和游客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小憩环境,使他们能够在参观的同时感受到寺院的清净和安宁。‌

第六进院为伽蓝殿、极乐殿、西方极乐世界浮雕等建筑组成。正中供奉伽蓝菩萨关公,左右供奉的分别为文财神范蠡、武财神赵公明。伽蓝菩萨,有狭义广义两种理解,在狭义上指伽蓝土地的守护神,广义上泛指所有支持佛法的神祇。因此,伽蓝殿中供奉的关公菩萨、文财神、武财神,象征着对寺院的保护和佛法的支持,同时保佑人们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获得属于自己的精神与物质等财富。

极乐殿,为集佛教、人生、风水等一体的多种文化的殿堂,其名称来源于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佛教中一个理想中的清静、平等的世界,由阿弥陀佛修行所发之四十八愿感之而成,当佛徒、信众走进极乐殿中,可以找到与西方极乐世界相关的文化和信仰表达。此外,极乐殿的设计和装饰也体现了对佛教文化的尊重和对西方极乐世界的向往。

西方极乐世界浮雕,是指阿弥陀佛的净土,也被称为极乐净土、极乐国土、西方净土等。‌这一概念源自佛教,特别是净土宗(莲宗)的信仰,净土宗相信通过信仰和修行,可以往生到这个充满快乐和安宁的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净土宗所尊奉的主要菩萨,相信念其名号并修行,可以往生到由阿弥陀佛开辟的极乐世界,那里充满了无尽的快乐和安宁。

大悲寺,通过其宗教活动和慈善行为,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每年举办多次法会活动,同时也积极参与慈善事业,为属地解困帮扶,积极弘扬“寻声救苦,慈悲济世”的佛教精神。

  • 编辑:玄贞伟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