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非遗之“风筝魏”风筝

  • 2024-09-02 18:46:00
  • 天津非遗中心

“风筝魏”风筝

清末民初,中国风筝界出现了“人才辈出,流派纷呈”的局面。最有影响的首推天津“风筝魏”。1892年,创始人魏元泰在天津鼓楼东创立“魏记长清斋扎彩铺”,这是中国近代首家经国家注册的风筝制作作坊和专卖商号。

魏元泰在其70余载的艺术实践中,将木工的打眼扣榫、锡焊工的铜箍连接、鸟类的飞行平衡、风力的机械传动、国画工笔彩绘与民间绘画技法先后运用于风筝制作,形成了造型多变、彩绘逼真、飞行平稳、 特技精湛和便于携带五大独特的艺术风格,被当时人们尊称为“风筝魏”。代表作为可拆展折叠的软翅风筝,备受社会各阶层的喜爱。

1912年,魏元泰的11件精品获“国家直隶出品展览会”金牌;1914年, 在美国旧金山获“巴拿马太平洋地区万国国际博览会”银牌。经此,“风筝魏”风筝享誉国内外,为世界各国人民欣赏和收藏。

“风筝魏”风筝制作有八大工艺流程,即创意、设计、选料、扎架、彩绘、糊面、试飞、总装。其面料以高级真丝织物、上等毛竹为原料,全部工艺均为手工制作,能够拆展折叠,独有“送饭”、变形、鸣响等特技。

魏记风筝分整体类和组合类两种,从功能上分为装饰型、放飞型、放飞兼装饰型三类;尺寸各异,巨型风筝可长上百米,微小的为火柴盒般大小;造型有人物、器物、动物等。是集观赏性、珍藏性、放飞性于一体的民间手工艺精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1984年魏元泰被国家轻工部确认为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名人,他将制作风筝的技艺传给了第二代魏慎行,第三代魏永昌、魏永珍等。

期间,第二代传人魏慎行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培养了第一批艺术传人,魏记风筝大量出口。“风筝魏” 历百余年不衰,在品牌、制作工艺、绘制等方面均具独特的文化、科学和历史价值,是极具地域魅力的天津民间文化之一。 2008年,“风筝魏”制作技艺项目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编辑:玄贞伟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