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京中轴线申遗的成功,这条“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备受世人关注。中轴线融入诸多历史元素,蕴含深厚文化内涵,其纵贯北京城南北,历经数百年沧桑,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趣闻掌故。
中轴线有多长
从古至今,北京中轴线历经了从“历史轴”到“发展轴”的演变过程。
据《北京中轴线的变迁》载:元至元四年(1267)大都始建,于当时积水潭(今什刹海)东岸选择确立了城市的中心点(大致位于今鼓楼位置),在其上修筑了中心台(阁),成为元代中轴线的起点。
这条最初的轴线自中心台起,向南经万宁桥、厚载红门、御园、厚载门、延春阁、延春门、大明殿、大明门,穿过宫城正门崇天门,过周桥,至皇城正门棂星门,再经千步廊,最后至南端的丽正门(今天安门略前位置),长约3.75公里。
明永乐十四年(1416),在元大都基础上兴建新城,中轴线北起钟楼,向南经皇城万岁山(今景山)、紫禁城、承天门(今天安门)、千步廊、大明门,至南门正阳门,全长4.75公里。而嘉靖三十二年(1553)营建北京外城时,中轴线再次向南延伸,经正阳桥、天桥,至永定门,长7.8公里,由此形成今天中轴线的格局。
而后,在“历史轴”的基础上,继续延伸形成了“发展轴”。20世纪80年代末,为迎接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召开,打通北中轴线,在其与北四环路交汇处东侧,兴建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亚运村。2001年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后,中轴线再次向北延长,成为奥林匹克公园的轴线。再向北,到达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制高点仰山。2003年,北京市规划委编制完成《北京中轴线城市设计方案》,将中轴线向南延伸至南苑。之后,随着北京城市规划总体进程,南中轴继续延长,指向大兴国际机场。
从历史角度而言,北京中轴线北起钟楼,南至永定门,全长约7.8公里。从发展角度而言,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北京中轴线及南北延长线北抵燕山山麓,南至永定河畔,总长度达88.8公里。
起点是哪儿
中轴线被誉为“北京城的灵魂和脊梁”,纵贯北京城南北,那中轴线的起点在哪里?是在中轴线的南端还是在中轴线的北端?
关于中轴线的起点问题,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在《北京城市历史地理》一书中有明确的表述:“中轴线的方向,遵照传统规制,必须是自北向南(延伸)……”,即北起……,南至……,而非南起,北至……。实际上,中轴线是自北向南逐步延伸的,永定门的修建比正阳门晚了百余年,正阳门的修建比钟鼓楼晚了百余年,由此可见中轴线是自北向南发展的,“北起”为起点,“南至”为终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南向而治,以北为上的理念,因此南北方向的中轴线便成为统领全局的中心线,北即为上,便为起点。纵观中国历代都城的规制,其中轴线的方向都是朝向南方、迎着太阳,有承接“天命”的涵义。所以中轴线的起点应该是在“北方”或“北端”,并向南延伸。由此,北京中轴线的起点为钟楼,终点为永定门,即“北起钟楼,南至永定门”。
历代将中轴线视为皇城的“龙脉”,从最初元大都的建造,到明代营造北京城,这条“龙脉”仍旧沿用,并以此为对称轴建造宫城、皇城、北京城。清廷入主北京城之后依旧沿用这条“龙脉”,且延续二百余年。
中轴线既为“龙脉”,当有“龙首”,而这“龙首”便为钟鼓二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被誉为“龙首之曜”,“曜”的本义为照耀、明亮。
“中心点”在哪里
北京中轴线是有“中心点”的,而这个“中心点”并不是整条中轴线的中间点位,而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方位。
据《北京古都中轴线变迁丛考》载:原始中轴线的中心点是祭祀场所的祭坛和位于城邑中央的明堂。国都中轴线的中心点,一般都规划在有象征意义的建筑或空间上。如隋代临朔宫与金代太宁宫中轴线的“中心点”,约在今故宫乾清宫的位置;元大都中轴线的“中心点”,在“敬天法祖”的方丘——“青山”(今景山)的位置;明永乐朝北京中轴线的“中心点”,在象征真武大帝显灵的钦安殿(今故宫御花园)的位置;嘉靖朝北京中轴线的“中心点”,在承天门(今天安门)金水桥南“天街”(今长安街)的中心位置。
元代刘秉忠规划大都中轴线的依据,是金太宁宫的中轴线,将该线向南北延伸从而形成元大都的中轴线。他将“青山”为“原点”规划中轴线上主要建筑的空间位置。即大都中轴线的“中心点”为“青山”的主峰,而今有“中轴线之巅”之美誉。
正是将“青山”确定为大都中轴线的中心点,所以将“前朝后市”规划得更加明显。“青山”以南的中轴线上,以宫城为“前朝”,规划大内、周桥、皇城正门棂星门、千步廊、丽正门;在“青山”以北的中轴线上,以钟楼为中心规划为“后市”,辟有皇城后门、商旅通道万宁桥、钟楼和街市等。
明代在元大都基础上兴建新城时,中轴线虽然向南延伸了,但“中心点”的位置没有改变,仍为“青山”,且延续了元代“前朝后市”的格局。景山以南的中轴线上为紫禁城,景山以北的中轴线上为商贸街区。
中轴线的“中心点”,可谓是北京城的“中心点”,城市的“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依此布局,也符合《周礼·考工记》的传统规制。
因何置石鼠石马
1957年进行玉河(通惠河)改造工程中,在万宁桥(地安门桥,俗称后门桥)南头西侧挖出一个长一米多的石鼠。20世纪70年代在正阳门附近施工时,又在箭楼与当年五牌楼之间的西河沿后身河道中,挖出一匹一米多高的石马,马头向东横向站在水中。这石鼠、石马是做什么用的?为何被埋于地下?两者之间又有何关联?引起人们的猜测。
其实,民间很早便有“正阳石马”和“地安石鼠”之说,而这石马、石鼠分别出土于正阳门和地安门附近,使这一传说有了实证。
有研究者认为,这石鼠、石马和古建筑里的隐喻有关。古人把对于美好、吉祥、富庶、幸福的追求抽象为各种图腾图案,用隐喻的手法表现出来。这种手法也被运用于古建筑上,通过石刻、铁铸、木雕、图画等表达某种寓意,而石鼠和石马当为隐喻的一种体现方式。
天干地支中子为鼠,午为马。置石鼠、石马于北京城中轴线南北之地下,暗示着中轴线是城市的子午线。子午线本称经线,是地球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且垂直于赤道的弧线,后被引义为地面上连接两极的直线,表示南北方向的中心线,整个城市的建筑都以此为对称。这两只被埋藏于中心线地下的石刻生肖之像,鼠居子位,马居午位,其间恰好是北京城的子午线南北两端,可视为中轴线地下的标志,即使地上的万物随着时代而变化,而这石鼠、石马在地下所标注的方位与方向也不会改变。
为何设有“镇物”
镇物,亦称避邪物,为中国传统文化,指用于镇宅及置于各种建筑物中的民俗物件,意为祈福、驱邪、求安、纳祥,表现的是一种朴素而虔诚的心理。
老北京有“五镇”之说,即北京城有五个重要的镇物,分别位于城市的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以保持城市的平衡和安宁,而在中轴线上也置有诸多“镇物”,寓意驱邪避灾、国泰民安。
1986年,中轴线北端的钟楼挑顶大修时,在正脊中央脊筒龙口取出一木盒,内有宝石5块、金钱24枚(正面有“天下太平”字样);另有小元宝5锭,以及五色丝线、绢和五谷杂粮。经古建和民俗专家鉴定,为鼓楼之镇物。
地安门曾是中轴线的地标,为皇城北门,是由24根柱子支撑起来的宫门式建筑。1955年,为疏导城市交通进行拆除。拆到柱基时,先拆除中间的两个,发现下面各有一个大银元宝,接着又对其余22个柱基石进行发掘,下面各有两个银锞子。经鉴定,以上物件为地安门之镇物。民间视金元宝具有财富和镇宅双重功能,置于皇城门下,有祈求出入平安、大吉大利之意。
2018年9月,在修缮故宫养心殿时,发现正脊中央龙口处有一彩绘宝匣,内有经卷、金钱、金银铜铁锡五种元宝、五色宝石、五色缎、五色线、五香、五药和五谷等,与清代江藻所编《太和殿纪事》所记的存放镇物大体一致。
1999年8月,在整修万宁桥及周围环境时,发现6尊龙形镇水兽,其中一尊颌下刻有“至元四年九月日”,由此证明这是元代之物。这些镇水之兽名为趴蝮,又名避水兽,为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生性喜水,能镇消水患,被视为保佑一方,风调雨顺的吉祥之物。(户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