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博物馆是高校进行艺术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之一,是大众身边的艺术殿堂。快来打卡北京高校这些特色博物馆,一起感受历史文化的脉动,感悟艺术之美,传递艺术之火。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革命先烈的红色家书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特色资源,是反映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原始档案,是中华传统伦理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有机结合。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红色家书在党员干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党员、干部要经常重温党章,重温自己的入党誓言,重温革命烈士的家书”,各级干部应“常常看、常常思、常常反求己身”。
中国人民大学格外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创建了全国首家家书博物馆。家书博物馆于2016年10月26日揭牌成立,前身是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家书展厅。
家书博物馆收藏了7万余封珍贵的家书,藏品时间从明末清初至21世纪,主要是晚清民国以来普通人的家书,包括红色家书、抗战家书、军旅家书、知青家书、两岸家书、海外家书、抗疫家书等。其中也有部分名人家书,如康有为、梁启超、蔡锷、陈独秀、巴金、郭影秋、胡华等。
馆藏红色家书、抗战家书、廉政家书、抗疫家书等展示了不同时期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坚定信仰和家国情怀,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廉洁家风教育等活动中均发挥了积极作用。
家书博物馆抢救保护民间家书遗产,挖掘展示家书文化内涵,引领全国的家书收藏与研究,为弘扬家书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观信息
地址: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艺术学院楼)三层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6:30,法定节假日及寒暑假期间开放时间将另行通知。
展览信息
《尺翰之美—中国传统家书展》
展览时间:常设展,周一至周五14:00~16:30
尽管家书的内容多为凡人小事、家常话语,但家书中的丰盈内容和真挚情感,让不少人坚持珍藏着它们;家书的作者都是各个时代的见证者、亲历者,家书中包含的“真话”“真事”和“真情”正是十分宝贵的“平民生活史料”。
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
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是北京唯一、国内少有的语言博物馆。自2021年9月开馆起,博物馆就致力于为不同领域,不同学段的参观者提供与之对应的活动与讲解内容,赢得了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并入选国家科协颁布的《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第一批认定名单》。
入口处的莫比乌斯带以及1号馆内的语言星球都刻有北外开设的覆盖所有与中国建交国家官方用语的101种语言的“你好”。“你好”,“Hello”,“Bonjour”...... 每一种语言背后,是深邃的文化思想,是无数语言学子对于世界的第一声问候,象征着语通中外、道济天下的初心使命。夜幕降临,各语种“你好”点亮,点点灯光,照亮的是语言学子学习语言的初心以及对语言的热爱,从这里开始,走向世界。
世界语言博物馆分为1号馆和2号馆,以语言学基础理论为框架,遵循语言自身发展的规律,按时间脉络划分为八个板块,分别为:溯源、倾听、言说、书写、教育、传播、服务和探索。从历史到现状再到未来,全面呈现语言的各个方面。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你可以跨越历史与时空,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智慧。科学的体系、有趣的设计,以及丰富的藏品,将历史与现实、知识与技能、本体与运用融为一体,为你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语言世界,实现语言欣赏、语言教育与语言研究的多重目的。
参观信息
地址:海淀区西三环北路19号北京外国语大学内
开放时间:每周一至周五8:30-17:00,节假日除外。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始建于1951年,是以中华各民族文物为主要收藏、展示和研究对象的高校博物馆。现有藏品近五万件(套),品类较为齐全。
其中,各民族传统服饰数量多,盛装多,精品多,地域和支系类型比较完整,历史年代跨度长,为馆藏的重要特色;藏品还有史前彩陶罐、东汉铜鼓和明清时期佛像、唐卡、天路图、贝叶经、东巴经以及民族乐器、酒具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边疆和民族地区各族人民敬献给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央民族访问团的各类礼品和数百面锦旗,也是馆藏的重要类别,见证了新中国民族政策深得人心、中国民族关系天翻地覆的变化,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价值;馆藏台湾少数民族文物在数量、品类和典型性上,居国内同类博物馆前列。
近年来,民族博物馆又增加了西南地区明清及民国时期民间契约文书、甲马雕版、马帮文物等成系列的藏品。这些藏品不仅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艺术鉴赏价值,而且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民族博物馆也因此不仅是面向国内各级学校和社会观众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教育的重要基地,支持民族学、民族史、民族艺术等多学科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平台,也是海外观众领略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璀璨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创造智慧的重要窗口。
参观信息
地址: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中央民族大学(海淀校区)内
开放时间:9:00-17:00(16:30停止入馆),周五、六、日闭馆
展览信息
1.《和谐进取 聚力凝心——热情洋溢的清水江独木龙舟节摄影展》
展览时间:2023年5月18日至今
展览地点:二层东南侧展厅
该摄影展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与贵州河湾苗学研究院苗族博物馆深度合作的影像民族志,共分为9个单元,将独木龙舟节的全过程浓缩在80张照片中呈现出来。除照片外,展览还展出了14幅手绘龙舟龙头,这些是由一群年龄不一、深受家乡独木龙舟文化和河湾苗族博物馆丰富展藏熏陶的邻村孩子们自由创作的作品,为展览增添了文化持有者和未来独木龙舟主人的视角。
2.《衣无语、绎大千——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展》
展览时间:2021年9月至今
展览地点:一层东南侧展厅
中华民族传统服饰以款式多样、色彩鲜明、工艺精巧著称于世。一套精美的衣裙,往往费时数载,一针一线倾注了制作者炽热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那经纬分明的纺织、色调素雅的蜡染、巧夺天工的刺绣、富含寓意的图案、匠心独具的工艺,点点滴滴都是各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丰富和成熟。在这里,您可以透过这数量有限的服饰展陈,了解中国广袤疆域里服饰文化的区域类型,看到各民族沉淀在服饰上的文化交流交融印记,感悟中华服饰文化璀璨多姿的原理和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密关系。
3.《大地回声——中华民族乐器文化展》
展览时间:2018年9月28日至今
展览地点:二层东南侧展厅
中华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历史绵长,是各族人民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的重要体现,是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乐器与各民族的歌舞文化密切关联,形成各具风采的组合和表演形式,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本展览根据各民族活跃的主要地域舞台,将本馆收藏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分为 “东北、西北、西南、中东南”四部分进行陈列,以展现其地域特点、历史流变和文化交融的内涵。
4.《先生还在身边——民大名师纪念展》
展览时间:2015年9月至今
展览地点:二层北侧展厅
这是一台前辈师长的纪念展览。展示的人物都是中央民族大学创校的功臣和兴教的业师,又都是全国知名乃至有着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大师。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杰,是民族教育事业的瑰宝,是中央民族大学的骄傲和荣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师风范,山高水长。先生们铸造了中央民族大学的师魂,他们作为时代精神主体的一生使人感动,令人敬仰,引人向上。先生们虽已驾鹤远去,但其精神和业绩却与世长存,激励后人。作为民大人,我们要熟知他们,学习他们,沿着他们足迹,努力向更远的目标开拓前进。
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
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于2023年11月17日正式开馆,分展示馆、干制标本馆和液浸标本馆等三大组成部分。现藏最早的标本可追溯至1857年,迄今已有166年的历史。
场馆藏有干制标本和液浸标本共350万号,其中模式标本7000余种,位居国内高校首位、全国第二,例如中华巨齿蛉、中华旌蛉等正模标本。此外,还收藏有昆虫相关的图书和文物近万件,为国内所少有。
博物馆展示区面积约250平方米,设有昆虫多样性、昆虫的结构与功能、昆虫文化与学科历史等多个展厅,引入声光电和三维模型、实体沙盘等结合的现代化展览技术,可供专业教学、科普展览、动手实操、参观浏览等多种体验模式,具有普及昆虫学知识、宣传植物保护理念、弘扬美丽中国战略的作用,是面向社会服务的一个窗口、生态文明教育和科学普及的一个基地、拉近科研工作者与社会大众距离的一个平台。
馆内从昆虫的基本结构、发育过程、生物习性、分类鉴定、外观形态等多个方面,由浅入深、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昆虫知识,突出表现了昆虫神奇的社会性、美丽的外观形态和复杂的分类学现状,包含极限昆虫、保护动物等多个亮点展区,展示出昆虫学的博大精深。
除昆虫学知识外,馆内还介绍了我国历史悠久的昆虫文化和我校渊远流长的研究历史,包含多位老先生的研究故事和现代人才的科研风采。
展示区将与标本馆相结合,定时进行标本的更换,并承办临时展览,让馆藏标本“活”起来,走进大众视野;馆内也将定期开展讲解,带领参观者一睹馆内风采。
参观信息
地址:海淀区马连洼街道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植保楼一层东大厅
开放时间:周六、日9:00-17:00
根据学校2024年暑期安排,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于2024年7月1日至2024年9月13日闭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