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是中国古代礼仪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一套内容庞大、逻辑复杂的系统,古代皇家祭祀对祭祀对象、场所、制度仪式均有严格规定。
北京中轴线上分布有四处坛庙,分别是太庙、社稷坛、天坛与先农坛。它们在整体规划、建筑设计、装饰艺术、建造技艺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从祭祀对象、场所、制度仪式等方面为我国古代皇家祭祀礼仪提供了有力见证。
这四处坛庙的祭祀对象主要可分为天神、地祇、人鬼三类,对应着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天、地、人三个最基本要素。天神包括皇天上帝、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地祇包括土地五谷、岳镇海渎等;人鬼则包括祖先、人神等。
太庙
太庙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祖先祭祀建筑群。祭祖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具有强烈的伦理意义,这一礼仪不仅体现出“敬天法祖”“以祖配天”的文化传统,更象征着王朝统治权在家族内传递的合法性。
太庙在位置上与社稷坛以中轴线左右对称分布,体现了《考工记》所载“左祖右社”的理想都城范式。太庙内垣轴线之上自南向北分布有三座殿堂式建筑,享殿、寝殿与祧庙为院落重要的祭祀建筑,其布局、功能与宗庙祭祀制度息息相关。享殿是皇帝举行祭祖大典的场所,建筑形制最高。寝殿与祧庙则是祖先牌位平日“安寝休息”的场所,两者建筑形制相仿而等级略低于享殿。
社稷坛
社稷坛是祭祀太社(土神)、太稷(谷神)的场所。土地与五谷是中国作为传统农业国家的立国之根本。祭祀社、稷二神不仅是对土地与五谷本身的崇拜,更延伸出祈祷国家疆土完整、根基稳固的含义。社稷坛将国家和社会秩序与人地关系紧密联系起来。
社稷坛位于太庙西侧,有内外两重坛垣。祭坛位于内坛中央,为正方形,台顶铺设五种颜色的土壤,因而也俗称“五色土”,代表五方、五行等多重含义。这些土壤由全国不同地区采集而来,象征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天坛
天坛为祭天的场所,祭祀的对象是皇天上帝。祭天是古代“君权神授”思想的重要体现,表明帝王受命于天,具有崇高地位。
天坛两重坛墙呈现出北圆、南方的特点,象征“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天坛内有两处核心祭坛,圜丘坛在南侧,祈谷坛在北侧(上有祈年殿)。它们都是明清皇帝进行祭天的地方,只是祈求的内容不同,祭祀的时间也不同,采取的祭祀行进路线也不一样。
祭坛在建筑与景观设计上呼应了祭天的功能主题。两个核心祭坛均为圆形,而不同于方形的祭地祭坛。祭坛均为上中下三层逐层收缩。其中,圜丘坛各层栏板以及台阶数目均用阳数,以应和祭天主题。祈年殿采用了圆形攒尖顶,并且使用蓝色琉璃瓦屋顶(不同于皇家建筑中常见的黄色、绿色、黑色等琉璃瓦颜色)来象征天际。
先农坛
《礼记·祭统》记载:“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齐盛”。先农坛的选址沿袭了这一南郊亲耕的独特传统。
明清时期,先农坛内进行着三种对象不同的祭祀活动。内坛中,先农坛、耤田和观耕台共同构成了一组礼仪场所,用于进行耕耤礼(皇帝亲自耕地的礼仪)。其中,先农坛用于祭祀农神——神农氏,耤田(皇家用于礼仪活动的耕地,大小为一亩三分,“一亩三分地”的俗语即来自于此)用于皇帝、王公大臣亲耕,观耕台用于皇帝观赏王公大臣耕地。位于内坛北侧的太岁殿,是祭祀太岁神与十二月将神的地方。位于外坛南部的神祇坛,是用于祭祀天神(风雨雷电等天上的神仙)与地祇(山川大海等地上的神仙)的地方。
皇帝亲耕,通过对农神的崇拜,体现了国家对农事活动的重视。尤其在清代时期统治阶层本是游牧民族,希望以祭拜农神和皇帝亲耕农田等形式,表达对于农耕文化的尊重,以安抚民心,因而更加频繁地进行亲耕活动。明代皇帝亲耕或遣官代祭的次数为34次,清代则多达247次,其中康熙朝和乾隆朝各进行了58次祭祀活动。